穆鵬 段廣明
摘要:田徑運動是體育運動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曾經在高校中廣泛開展并占有主導地位,該運動不僅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強學生體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且,豐富了校園的體育文化。然而,近年來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體育課程的內容與模式日益豐富,田徑運動作為一項傳統(tǒng)的體育運動項目,在學校體育改革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受到冷落。本文針對這些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對高校田徑課程教學改革的設想,激勵學生加入到田徑運動中來,使田徑教學在健身教育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田徑教學 健康發(fā)展 教學改革
新世紀的大學生不僅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動手能力,還要有健康的身體素質。體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而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就是田徑教學,它是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田徑運動是各項運動的基礎,能全面發(fā)展人們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各項身體素質,它享有“運動之母”的美譽。經常參加田徑運動能提高人體各項身體機能,提高人們抵御疾病的能力。近幾年來 ,由于種種原因,田徑教學出現(xiàn)大幅度的滑坡和萎縮現(xiàn)象,以致于田徑運動項目處于無人選修或者選修人數較少的狀態(tài),從而也導致學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影響。本文通過對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武漢理工大學4所普通高校的調查采訪,了解了武漢高校田徑教學的基本情況,分析這種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田徑教學的重要性,及由原因找出相應的對策。
1.對田徑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
1.1 快樂教育的發(fā)展彰顯出田徑教學方法的單一,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田徑教學方法片面強調技術與技能的教學目標,忽視對學生能力的全面培養(yǎng)教育,這與時代賦予的培養(yǎng)新型人才目標不相符合。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學對象及其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和進步,而田徑教學方法由于忽視普遍性、健身性,受條條框框的限制,課堂形式單調、枯燥、乏味,限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影響學生個性的發(fā)展 課堂教學以學習技術為主,運動過程追求極限能力,體力消耗大,容易疲勞而受到學生的反對。一些田徑項目的學習要求與學生所具備的身體素質差距較大,學生難于適應。教學上以教授專業(yè)學生的方法來要求學生,造成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理解、領會、模仿技術學習有困難,學生成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少,激發(fā)自我提高、自我學習的內驅力不足,練習上出現(xiàn)躲、逃現(xiàn)象,課堂氣氛難以活躍。
1.2 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社會觀念的大轉變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xiàn)代青少年受市場經濟的影響追求時尚,特別是大學生在體育運動項目上脫離現(xiàn)實尋找自我、追求時尚不重視經常從事體育鍛煉,沒有養(yǎng)成經常鍛煉身體的習慣。在上課中大部學生對田徑的項目不感興趣,特別是耐久跑教學內容。學生表現(xiàn)出情緒低落.練習勁頭不高 沒有信心和毅力完成練習,跨欄課沒有膽量和勇氣,對投擲項目沒有興趣和能力。體育課中學生所表現(xiàn)出的消極應付現(xiàn)象也反映出了學生目前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現(xiàn)狀。社會情境的改變,使得學生對費力氣的運動難以承受,而對休閑娛樂活動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
1.3 傳統(tǒng)的田徑教學內容比較枯燥無味,很難激發(fā)當代學生的學習動機
田徑教材內容多而雜,上課模式呆板,站隊時問長,練習次數少。每個單項教學課時過少,教師只能追求教學進度而沒有更多時問進行細致的輔導,使學生學得匆忙、粗淺,他們覺得上田徑課枯燥無味,缺乏像球類運動中那樣的多變性和娛樂性,也缺少在練習過程中隊員之間有配合、交流,運動情景變化多。因此,同球類或其它有音樂伴奏的運動項目相比,在趣味性方面,田徑項目的運動特點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教學組織更難,課堂上缺乏笑聲、歡樂及學生智力因素的參與,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1.4 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脫節(jié)
目前高校理論研究水平越來越高,但是,教學實踐中還是采用老方法,老模式,理論和實踐有距離,實際教學中的步伐太慢,理論研究束之高閣,有些研究沒有起到指導教學的作用。教學科研應真正深入到教學中去、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指導教學,教學科研才有真正的價值,理論研究遠離教學,不能推動教學的發(fā)展。田徑教學更需要有新的教學理論來指導,把科研與教學密切結合起來,才能使田徑教學盡快走出困境。
2.田徑運動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的分析
無論是過去的體育教學大綱,還是現(xiàn)在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都把田徑類項目作為必修課程內容,這表明田徑運動項目對促進學生體能發(fā)展和意志品質培養(yǎng)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武漢高校的近幾年體質檢測中,發(fā)現(xiàn)心肺功能方面普遍減弱,這與運動的缺乏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學校開展的田徑課程,增加同學們的運動量,既可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索質及機體免疫力,又可減緩學習等方面的壓力。田徑項目中的跨欄、跳高、跳遠等項目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這類項目的開展能培養(yǎng)學生克服困難和敢于面對挑戰(zhàn)的勇氣和能力,而長跑、競走項目又具有很好的健身價值。另外,一定的田徑運動鍛煉,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刻苦精神:通過對這四所學校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參加田徑隊訓練的學生,他們并沒有因為參加訓練少了學習時間而影響到學習成績,據統(tǒng)汁:他們考上研究生的比例在4O%~50%之間,遠高于全校平均考上研究生的比例(27% ~36%),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入選田徑隊參加訓練以備戰(zhàn)運動會的學生,教練看重的是他們的各專項成績,與其學習成績毫無關系,而本人認為他們考上研究生的比例高與他們通過田徑訓練培養(yǎng)的拼搏精神,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有一定的關系。而且,許多學生反映經過訓練后,身體狀況比以往好很多,感冒生病的次數也大大減少。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田徑運動對學生健康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2.1 增強學生身體健康
經常進行運動能增強體質,促進人的正常發(fā)育和機能發(fā)展,促進身體素質和基本活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和抗疾病的能力,這已基本形成共識。田徑教學長久以來以參加比賽為中心所體現(xiàn)的強身健體功能是不全面的。體育教學具有與社會體育相銜接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應將學生已獲得的體育樂趣和體驗、體育知識與技能、體育方法與手段、參與體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等多方面加以融合和升華,與學生將來的工作和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從而達到增強學生機體能力的目的,完成與終身體育和社會體育的完美結合。
2.2 增進學生心理健康
田徑教學能夠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組織學生練習,參與實踐,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智力發(fā)展水平,調節(jié)學生學習的情緒,有利于學生情感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發(fā)展。如:在田徑教學當中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蘊含于游戲、競賽、提問、辯論、電教之中,創(chuàng)新練習方法,教學手段生動活潑,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快樂中運動、在快樂中健身,使教學在良好的氣氛中進行,增加教學的娛樂性、知識性、實用性,可以使學生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而選用集體類和那些需要學生互相幫助、保護的項目,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學生之間的情感和友誼。如:在集體游戲中,鼓勵學生進行幫助和學習。教學中,通過運用分組練習、接力賽、開展教學比賽等方法,課下組織對抗賽、友誼賽、各種運動會,使學生學會交往、學會配合,培養(yǎng)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和責任感,增長解決個人和集體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抗挫折能力,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針對學生中存在的某些心理疾患,有針對性地選擇,安排教學內容。利用項目自身的特點,矯治心理疾患。對于孤僻的個性,選擇一些集體項目;對于容易急躁、易沖動的個性,選擇散步、慢跑,有意識地進行針對性的教學。田徑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趨向于“綜合型”,即以游戲形式為先導,自然過渡到學習教材內容,最后以音樂放松動作作為課的結束部分,從而取代傳統(tǒng)的教學結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3 田徑教學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對策
3.1 重新確立田徑教學課的目標
隨著普通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田徑教學課應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競技性與教學方法、手段的趣味性相結合,形成健身式的教學模式,從競技體育的技術教學向培養(yǎng)終身體育的方向發(fā)展,充分發(fā)揮田徑運動的健身作用。田徑課教學應本著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素質,促進身心健康這一根本目標所進行,也就是把以走、跑、跳、投等形式所構成的基本身體活動和最能反應人類生存與生活基本能力的田徑運動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指導使之成為學生愿意接受并經常進行的、用于鍛煉身體和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方法和手段。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對田徑運動的熱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改變陳舊的技術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內容
為了使田徑課的健身價值充分體現(xiàn)出來,教材應體現(xiàn)出基礎性、實效性和漸進性。教學手段要充分體現(xiàn)出趣味性、娛樂性、多樣性,以健身內容作為教材的主線,采用變化多樣、趣味豐富、體現(xiàn)出競爭以及全面發(fā)展的教學原則,以激發(fā)學生對田徑教學課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對發(fā)展各項身體素質的需求,結合田徑各項目的特點,向學生講授一些簡單實用、而又不受場地、經濟條件限制的健身方法,包括發(fā)展各項身體素質的實用、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預防與治療一些疾病的方法和形體健美法等,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鍛煉的能力;在教學組織和方法上,多采取改變運動形式和變換活動方式的方法。總之,健身式的田徑教學不是以發(fā)掘學生的極限運動潛能為目的,而是使學生通過上田徑健身課,了解田徑各項目的正確動作技術,懂得一些簡單易學的訓練和健身方法,并且運用這些科學的健身方法和知識,進行自我鍛煉,增強抵抗力,提高生活質量,從而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全面的發(fā)展。
3.3 加強健身理論的教學,提升田徑教學課的價值
現(xiàn)在是健身價值當前,普通高校田徑教學的項目主要采用競技運動跑、跳、投等技術性項目,由于這些項目技術難度較大,對學生身體條件要求較高,加之缺乏趣味性,使許多學生對田徑課望而生畏,敬而遠之。如果對這些項目進行適當改變,使其在保留原來項目主要特點的同時,難度大大降低,并增加一些趣味性,會使田徑課煥發(fā)新的生命力。在有計劃的教學過程中,針對田徑在運動學方面“直觀”和“明顯”的特點以及大學生知識和思想特點,注重理性認識的擴展。增加理論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掌握田徑運動的基本理論知識,還要使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體育衛(wèi)生保健知識和科學的健身方法,對學生進行“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 的思想教育,進一步提高對田徑運動健身價值的認識,明確鍛煉目的,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堅持終身進行體育活動,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
3.4 完善考核辦法
改革田徑教學的考核辦法,營造“高質輕負” 的教學環(huán)境?,F(xiàn)代學校體育要注重學生增進健康的近期效益,又要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終身健康意識的長遠效益。改革后的田徑課考核辦法,不僅要評價學生對運動技術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還應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努力程度等方面做出正確的評價,特別應將教學過程中學生自身的提高幅度作為一項重要評價指標,以減輕身體素質較差學生的學習壓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高質輕負”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提高學生對田徑教學的興趣。
4.小結
從調查分析總的情況來看。在武漢普通高校中,田徑教學狀況不容樂觀,這也是導致學生身心健康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只要教師注意觀察分析,愛崗敬業(yè),注重教書育人,并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研究,就不難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變競技性田徑運動為娛樂性運動,加強健身知識和終身體育意識的灌輸,使大學生在教學中充分體驗樂趣,培養(yǎng)他們從內心喜愛田徑運動的動機和情感,從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全體大學生都能在田徑運動教學中學有所長,使他們的身心健康得到鍛煉,真正落實國家行政部門貫徹“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具體措施,促進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林萍仙.試論高校田徑教學改革[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1
[2]陳建績.體育教學新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3]石云龍.論高師田徑課程與教學的整體改革[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
[4]王宗平,趙國梁,莊惠華.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與走向[J].體育與科學,1999.
[5]馮曉勁.普通高校田徑選課教學現(xiàn)狀的思考及改革設想[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1.
[6]彭中東.王霞.普通高校田徑專項課面I臨的困境及措施[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
[7]杜國如.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體系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
[8]劉同元. 運動健康原理與方法[M]. 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9]潘佐堅,陳詩華. 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思考[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3.
[10]王登峰. 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與咨詢[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1]賈鈞. 健康體育與高校教學改革[J]. 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