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重晴
進入21世紀,隨著學習理論、系統(tǒng)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的發(fā)展,教學設計科學迅速發(fā)展。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開展教學設計的理論研究,隨后日益重視教學設計理論在教學中的運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廣大教師也愈加重視教學設計。筆者結合實踐,談談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 要明確教學設計與備課的關系
目前,有的教師區(qū)別不清教學設計和備課,甚至將教學設計簡單理解為寫教案。教學設計屬于廣義的備課范疇,但它與傳統(tǒng)的備課又有所不同。傳統(tǒng)的備課中多數教師依照教材和教參確立教學目標和任務,憑借個人經驗選擇教法,實施教學,整個過程缺乏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而當代的教學設計則是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為依據,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以期達成教學目標的系統(tǒng)化的設計。我們過去所寫的教案只是教學設計的表現形式之一,并且是不全面的。與傳統(tǒng)的備課相比,教學設計更注意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更強調教學情境的策劃和教學手段的運用,更具有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二、 教學設計要體現新課改理念
1. 必須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目的觀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目的是從“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這三方面來闡述的。新課改的歷史教學應關注學生學習歷史的動機、興趣,關注學生學習歷史后思想感情的變化,發(fā)揮歷史學科的綜合性和人文性。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必須樹立“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目的觀,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比如在“三大任務”外,還可以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等方面的目標設計。
2. 教學實施的設計要注重過程性
歷史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和理解歷史,再到對歷史現象思考,找到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征,從而認識歷史和現實。歷史是鮮活的,絕不是一個個僵死的知識點。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去體驗歷史,感知歷史,研究歷史。
3. 教學的組織形式應是靈活的、開放的
課改新理念下的教學組織形式,時間和空間上應該是開放的。如利用多媒體或圖書館等教學資源在課上和課下研究歷史問題,將教室座位重排或把教室簡單布置成某個歷史場景,由學生扮演歷史人物等。在教學組織上還可以采用小組分工合作方式,真正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根據不同的課型,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靈活設計,必要時也可與學生共同設計。
三、 教學設計要富于創(chuàng)新性
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敢于創(chuàng)新,大膽設計。教師要根據新課改的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對不同的課型進行設計,要勇于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模式,不斷探索。首先,歷史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課型進行不同的教學設計。例如對新授課課型可采取導入新課、課文探究、自我測評、課文總結、課外活動等過程,對活動課則可在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活動評價與總結等幾方面進行設計。其次,歷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學科內和學科間的綜合。在學科內要注意橫向和縱向的聯系,即在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民族史、外交史及前后知識間廣泛聯系。另外,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要注意學科間的綜合,如將歷史和語文、地理、政治等學科綜合。此外,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運用多媒體輔助歷史教學,可以增強歷史的生動性和直觀性,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多方面的能力。
四、 教學設計要有可操作性
教學設計最終要在課堂教學中加以落實,歷史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各種情況。首先,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不要定得過高、過空。在定教學目標時,不能簡單地陳述教師該做什么,而應陳述學生學習的結果,這些結果包括語言信息、智慧技能、情感態(tài)度等。教師要在學生學習開始時向學生出示目標,并用這些目標指引學生學習。其次,教學實施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師生的實際情況。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盡可能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彌補自己的不足。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對初中生可多用講解、談話、探究、體驗等方法,高中則可多用討論、研究、發(fā)現等方法。比如,同樣學習西安事變,初高中的側重點就應有所不同。此外,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還要考慮到班級的人數、時間的安排等因素。由于歷史學科內容的多樣性、復雜性,教師在設計教法、組織教學時,一定要注意詳略得當,統(tǒng)籌規(guī)劃,真正將教學設計落到實處。
(安龍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