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隨著社會競爭程度的加劇和就業(yè)形勢的嚴峻,家長們都高度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心情特別強烈。但是面對越來越難教育的孩子,他們又覺得力不從心,無計可施。那么如何將孩子培養(yǎng)成家庭和社會的有用人才呢?就這一問題本人談幾點看法。
一、做人的教育是第一位的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一直持這樣的觀點:學會做人是第一重要的,然后才是長知識、長本領。說實話,大多數教師對學生不會有偏愛,成績好壞,在教師的眼里都一視同仁。如果說教師對哪些學生有偏愛的話,一定是偏愛那些思想品質好的同學。一個人能力有高低,但只要是一個好人,就多多少少會對社會有貢獻,對他人有益。因此,家長們應把教孩子如何做人放在首要的地位。
1. 教育孩子要有責任心
有的同學雖然成績不是很突出,但只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今后照樣能做出一番事業(yè)。打掃教室、宿舍衛(wèi)生表面上看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實際上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責任心。責任感教育應本著從孩子自己到他人,從家庭到學校,從小事到大事,從少到多的原則。在日常生活的具體事情當中,讓孩子為自己去嘗試承擔一定的責任,比如:要求孩子為自己的身體健康負責,不挑食,并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要求孩子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認真完成作業(yè),自己檢查作業(yè);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洗衣服、洗碗筷、倒垃圾等;要求孩子在學校做值日生時應盡職盡責,不能偷懶?;取?/p>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長大后對自己不孝,不盡贍養(yǎng)之責,卻沒有想過過去有沒有要求孩子承擔過必要的義務和責任。所以,家長要教育孩子為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尤其是做錯事以后要敢于承擔責任,不把責任推給別人,要虛心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接受必要的處罰,這是培養(yǎng)孩子責任心的重要內容。
2. 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
人人都喜歡尊重,尊重是和他人交往的先決條件。教育孩子在社會上要尊重任何一個人,哪怕是一個乞丐也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在家里要尊重父母、長輩;在學校要尊重老師。而現實中,少數同學對老師的批評教育顯得極不耐煩,甚至在公開場合和老師頂撞,讓老師下不了臺,缺少對老師最起碼的尊重。另外,喊別人綽號、背后說別人的壞話也是不尊重人的表現,這不僅不利于團結,還容易引發(fā)各種矛盾。因此,家長教育孩子做事說話一定要考慮到他人的感受,要能寬容別人,與人為善,不能自私自利,一切都以自我為中心,否則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走上社會后遲早要吃大虧的。
3. 教育孩子要正直、單純,做一個心胸開闊的人,不要斤斤計較
有些同學平時愛講臟話、愛在同學中傳話、搬弄是非,排斥另外一部分同學,由此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家長一定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拿別人哪怕是一分錢的東西,不要在別人不在的情況下進他人宿舍,翻他人的物品。同時家長要提醒孩子保管好自己的錢物,不要給孩子過多的零用錢。
4. 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
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yǎng)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決定人生,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是從小就養(yǎng)成的,并會受益終生。因此,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需要家庭和學校密切配合,共同改掉孩子身上不好的行為習慣。現在部分學校每周都有常規(guī)管理積分,它能基本上反映孩子本周的表現,只要家長們給予關注,仔細詢問一下孩子在學校的常規(guī)表現情況,就會對孩子的表現有所掌握,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疏導。
5. 理智愛子的問題
大文學家高爾基曾說過一句話:“溺愛是誤入孩子口中的毒藥,如果僅僅是為了愛,連老母雞都能做到這一點。”真正的愛是理智高尚的愛,我覺得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是愛,教子吃苦教子成才更是愛。有的家長對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一味地給予滿足,給孩子配備MP3、掌上電腦、手機,給孩子很多零花錢,這些都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了大手大腳、奢侈浪費的壞習慣,這不是好事。其實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挫折對他們的一生都有好處。理智愛子就要正確地認識孩子的缺點和不足,不袒護孩子。做家長的對孩子在學校的缺點和不足不一定十分清楚,這就要求各位家長在孩子和同學鬧矛盾或受到老師批評時不能只聽信自己孩子的一面之詞,要全面了解清楚,要充分相信老師,相信老師處理問題的能力,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對別的孩子或老師的不滿,否則就壞了孩子。家長對學校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要積極配合,要抽出盡可能多的時間和學校經常聯(lián)系溝通,理解和信任是對學校工作的最大支持。
二、正確看待分數的問題
大數家長都很關注自己孩子的分數,教師有的也是家長,完全可以理解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但教育有它的規(guī)律性,影響分數的因素很多,分數是孩子的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個人努力的程度、家校配合情況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應正確地看待分數:作為老師,應通過分數反思教學行為,尋找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達到改進方法、提高效率的效果;作為家長,也應該反思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否存在問題,自己孩子身上還存在哪些問題?最近新聞媒體關于教育話題的爭論很多,從“高考之痛”到“實驗模式”,究竟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要不要重新回到應試教育的模式上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分數很重要,我們始終把學習成績看做是學生素質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但不應該是我們教育的全部,更不應該是我們評價孩子的唯一砝碼。要多用賞識的眼光看孩子,因為學習并非孩子生活的全部,成績也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所以面對孩子的學習應該抱有一顆平常心。也許您的孩子成績不好,但他的體育很好,音樂很好。
三、如何給孩子壓力的問題
部分孩子的父母,在分數問題上乃至于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互相埋怨、甚至埋怨學校和教師。推卸責任是不負責任的體現,對孩子的教育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所以作為家長,夫妻之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需要的是交流,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對自覺性不強的孩子需要給以必要的適當的壓力,但對于那些學習上已經很刻苦但成績不是太理想的孩子,家長則不要再施加壓力,否則會適得其反。全國不斷有中學生因為學習負擔重、心理壓力大而離家出走、精神錯亂甚至跳樓自殺的案例,應該引起我們做父母的高度重視。現在的孩子們學習很辛苦,心理也很脆弱,學校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就是為了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孩子不僅需要我們關心,更需要我們呵護。
(高密市張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