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是對特定環(huán)境中的話語不經過邏輯推理,直接迅速整體地感知和把握。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深刻認識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自覺地運用語言規(guī)律和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指導學生的語感訓練。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yǎng);語感
小學語文教學講究“字、詞、句、段、篇”的訓練,講究“聽、說、讀、寫”訓練。但歸根結底,這些訓練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而學生要做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用學到的語言文字知識準確地、生動地表述出來,并非是一件易事。學生們雖然“心知肚明”,卻無從談起。這類現象的出現,說明我們忽略了學生的語言文字感悟能力訓練,即語感訓練。語感,即語言感受力。它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是對特定環(huán)境中的話語不經過邏輯推理,直接迅速整體地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對語言文字的正確、豐富的理解力,又包含用語言文字準確、生動地反映生活的表現力。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深刻認識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自覺地運用語言規(guī)律和兒童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指導學生的語感訓練。筆者根據多年執(zhí)教經驗,從以下幾方面訓練學生的語感。
一、感受形象,觸發(fā)語感
小學生的語感是以形象感為基礎的。形象再現即閱讀時腦海里形成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生動活潑的立體畫面。正如別林斯基所說的,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但卻聽不見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币虼?,閱讀時只有憑借想象才能走進作品所描述的世界,進入一個看得見、摸得著,能聞到氣味,能聽到音響,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的形象的世界。同時,運用形象思維,去感受語言文字所暗示和啟發(fā)的蘊意和情感。以小學語文十一冊的《林?!芬徽n為例,通過聽錄音范讀、默讀、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語言材料,讓學生對祖國大興安嶺的美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學生對課文言語材料有了充分的感受后,可適當穿插背、議、寫課中優(yōu)美的詞句,以觸發(fā)學生對課文內容和表達方式有一個整體的語感。
這樣,把語感的培養(yǎng)寓于訓練之中,使學生在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物、如聞其聲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語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語言的形象化,既減輕了學生感知課文的難度,又達到了在輕松愉快之中培養(yǎng)語感能力的目的。
二、加強朗讀,激活語感
小學課本中的課文,大都是名家名作,堪稱典范。它們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載體,也是學生語感的主要來源。要完成對課文的學習,都離不開讀。通過讀,學生可以進行語言積累,豐富語言材料,使自己有話可說,從而提高語言感悟能力。試想,一個腦子里沒有詞的人,能寫出膾炙人口的文章嗎?通過讀,學生可以從課文中學到語言的表述方法。如我在教學《海底世界》時,引導學生從讀中感悟比喻的生動;教學《可愛的草塘》時,引導學生從讀中感悟排比的特點;教學《桂林山水》時,引導學生從讀中感悟相同句式的運用。通過讀,學生可以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理清課文的段落層次,概括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進而體會語言文字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如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時,我引導學生反復地讀,理解文中表現的邱少云那種為了戰(zhàn)友寧愿犧牲自己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以“讀”為基礎,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語感能力的訓練目的。
三、品味言語,領悟語感
課文中的關鍵詞、中心句、重點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因此,教師要以點撥和剖析的方法,使抽象的詞語或句子變成具體鮮活的語言形象。如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那時候我有點兒驚異了,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愛戴”一詞不僅是這個句子的中心句,還是全文的貫通點,此時,我就緊抓這個中心詞,啟發(fā)學生站在魯迅侄女的位置上,發(fā)出同樣的疑問,并以“談《水滸》、談‘碰壁’、救護車夫和關心女傭”這四件事,領悟到伯父受到“愛戴”是因為他學習認真,對舊社會的痛恨及對人民的熱愛,感受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崇高品格。又如《苦柚》一文中老華僑對小姑娘說:“憑著你這顆善良的心,誠實的心,苦柚子也會變甜的?!苯處熖岢觯簽槭裁纯噼肿訒兲穑拷涍^思考,學生不難理解:小姑娘善良誠實,處處為別人著想的崇高品質,使老華僑深受感動,所以內心倍感甜蜜。
四、運用言語,感受語感
語感能力的訓練,也是為提高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服務。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必須強調讀,讓學生在練中逐步提高,在實踐中把知識演變成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求低年級訓練學生說、寫一句話,中年級說、寫一段話,高年級說、寫一篇完整的話。但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又不能僅局限于此,應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讓其多練,以達到鞏固深化的目的。如在教學《奴隸英雄》時,由于課文是劇本,我采取了以演代教的方法來教學,抽調學生排練、演出。這樣一來,通過生動形象的展示,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該課的內容,復述課文也就輕而易舉了。另外,在課外活動中也可以進行語感訓練。如教學《寒號鳥》一文后,我把課本編成課本劇,讓學生自導自演,通過演,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得到了鍛煉,語言表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還可以開展“故事會”“辯論賽”等活動形式,讓學生暢所欲言,從而完成知識的遷移。
五、積累言語,積淀語感
語言感受能力的強弱與語言材料積累的多少密切相關。語感能力的提高是在反復、大量感受優(yōu)秀語言材料的過程中實現的。積累語言的主要途徑是大量閱讀,特別是“熟讀成誦”,它能使作者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如此日積月累,就為形成良好的語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教師要選擇優(yōu)秀的文章,指導學生泛讀,交流閱讀心得,架起從課內到課外、從課外到課內的橋梁。
總之,“語感訓練”是一項長期性的教學工作,小學語文教學階段是學生語文學習的起始階段,我們更應做好這項教學工作,使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得到提高,真正把知識學活。
(日照市第四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