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因為喜歡,所以愛屋及烏。
光環(huán)效應又稱暈輪效應,它是一種影響人際知覺的因素。這種愛屋及烏的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像月暈的光環(huán)一樣,向周圍彌漫、擴散,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一心理效應為光環(huán)效應。和光環(huán)效應相反的是惡魔效應。即對人的某一品質,或對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壞的印象,會使人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評價偏低。
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光環(huán)效應。不難發(fā)現,拍廣告片的多數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見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因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一個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發(fā)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銷售,這都是光環(huán)效應的作用。
企業(yè)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產品為大眾了解并接受?一條捷徑就是讓企業(yè)的形象或產品與名人相粘連,讓名人為公司做宣傳。這樣,就能借助名人的“名氣”幫助企業(yè)聚集更旺的人氣。要做到人們一想起公司的產品就想到與之相連的名人。
現在,阿迪達斯的足球運動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沒有幾個人會知道,這家德國的體育用品公司是怎樣出名的。其實,它的聞名于世,全賴于很好地利用了奧運會這個資源。
阿迪達斯足球鞋走向世界的契機是1936年的奧運會。這一年,公司創(chuàng)始人阿迪·達斯勒突發(fā)奇想,制作了一雙帶釘子的短跑運動鞋。怎樣使這種樣式特別的鞋賣個好價錢呢?為此阿迪頗費了一番腦筋。他聽到一個消息:美國短跑名將歐文斯最有希望奪冠。于是他把釘子鞋無償地送給歐文斯試穿,結果不出所料,歐文斯在那屆運動會上四次奪得金牌。當所有的新聞媒介、億萬觀眾爭睹名星風采時,那雙造型獨特的運動鞋自然也特別引人注目。奧運會結束后,由阿迪獨家經營的這種定名為”阿迪達斯”的新型運動鞋便開始暢銷世界,成為短跑運動員的必備之物。
以后,每逢有新產品問世,阿迪總要精心選擇試穿的運動員和產品的推出時機。
1954年,世界杯足球賽在瑞士舉行,年事已高的阿迪推出一個新品種——可以更換鞋底的足球鞋。決賽那天,體育場一片泥濘,匈牙利隊員在場上踉踉蹌蹌,而穿阿迪達斯的德國隊球員卻健步如飛,并首次登上世界冠軍的寶座。阿迪達斯新型運動鞋又一次引起轟動效應,馬上,整個前聯(lián)邦德國乃至全世界的體育界,都成為阿迪達斯的商業(yè)舞臺,產品幾乎供不應求。
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足球賽開幕,人們驚異地發(fā)現前聯(lián)邦德國名將烏韋·賽勒爾在綠茵場上馳騁如故。而在此之前他腿部受傷的消息已傳揚多時,許多人都在深深地為他惋惜。阿迪特意為他趕制了一雙球鞋,使他得以重返球場。賽勒爾的這雙鞋自然又一次成了賽場新聞而傳遍世界,阿迪達斯又身價倍增地和明星的名字聯(lián)在一起。
在外人看來,阿迪達斯運動鞋似乎與冠軍有著某種必然的聯(lián)系,穿上它就意味著成功。其實,這種必然聯(lián)系來源于阿迪多次對成功者的準確預測與選擇。也就是說,只有把握好產品的推出時機,才能借名人聲譽創(chuàng)出名牌產品,而這也成為了阿迪達斯得以成功的良策。
中國天津的自行車品牌飛鴿得以揚名海外,也是因為很好地利用了名人效應的結果。
天津自行車廠是一家百年老廠,也是世界最大的自行車制造廠之一。它制造的飛鴿牌自行車行銷神州大地,極受消費者歡迎。但是,作為一家世界級的自行車生產廠家,僅僅滿足于國內市場是遠遠不夠的。天津自行車廠為把自己的自行車推向世界,費了不少的勁兒,但都不得門徑。
1989年2月,正為開拓海外市場犯愁的自行車廠領導得到了一個消息:新當選的美國總統(tǒng)布什即將訪華。領導們眼睛一亮,認為有辦法了。原來,布什夫婦是一對自行車迷,酷愛自行車運動。他們想從這一點找到打開海外市場的突破口。
天津自行車廠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新華社,愿意把飛鴿牌自行車作為禮品,送給布什夫婦。新華社認為這是個好辦法,于是將這個想法又上報給了國務院。國務院對這件事十分重視,最后答應以剛投產的飛鴿QF83型男車和QF84型女車作為送給布什夫婦的禮品車。
當2月25日李鵬總理將這兩輛自行車作為禮物送給布什夫婦時,他們顯然十分高興,并當場表示明天就會騎一騎。這個場面被全世界上百家新聞單位進行了報道。通過新聞的傳播,飛鴿牌自行車開始名揚全世界。天津自行車廠抓緊時機,加快了向美國出口自行車的步伐。不久,造型新穎、性能可靠的飛鴿牌自行車就源源不斷地飛到了美國。借助于布什夫婦,飛鴿牌自行車終于打開了海外市場。
名人本身不能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什么價值,但是其在公眾中的無形影響力卻是企業(yè)求之而不得的。所以,要想使你的產品迅速為大眾所知,打開銷路,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名人為你做廣告。
(來源:《決定一生的99個簡單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