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老師主張的情境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尤其是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在李老師的閱讀情境教學課堂上,她以訓練語言來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同時,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會隨著發(fā)展。李老師的語文閱讀課,不是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她所設計的語言訓練,完全著眼于學生語文能力的發(fā)展、全面素質(zhì)的提高。
一、重視情境中語言訓練的準確性與規(guī)范性
對于閱讀教學中的重點詞句,李老師從不采用給詞“下定義”“加注釋”的解詞方法,而是以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舉實例、聯(lián)系上下文體會等方法教詞句。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要讓詞在進入兒童意識的時候,帶著鮮明的情緒色彩。”李老師認為,在學生第一次感知一個詞時,詞的形象、詞的感情,應盡量給學生豐富的感知、鮮明的形象。事實上也只有這樣,一個詞才能真正進入兒童的大腦。如,教學“三心二意”這個成語,照詞典解釋為:“形容主張不一致或意志不堅定?!边@個注釋雖然準確,但其中除“不”外,其余六個詞,對一年級小學生來說,均屬生詞,以詞解詞,學生難以理解;另外,這樣解釋,缺乏詞的形象,不能給學生以鮮明的形象。所以李老師根據(jù)小貓釣魚前后兩種不同的表現(xiàn)給這個詞作注釋:“一會兒釣魚,一會兒捉蜻蜓,一會兒又去捉蝴蝶……像小貓這樣做事不專心,一會兒做這,一會兒又想做那,就叫‘三心二意’?!睂W生理解了“三心二意”,就可以啟發(fā)他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自己說出“一心一意”的詞義,再用這兩個詞填空:“我們做事情要_____,不要_____?!弊寣W生進一步體會這兩個詞的褒貶之意。
李老師認為兒童言語的“發(fā)源地”就是具體情境,“情境是發(fā)展語言不可缺少的廣闊的場景”。形象與詞句是不能分離的,要使兒童對詞語、句子理解準確,就必須與形象結(jié)合,形、情、語始終是統(tǒng)一的。所以情境教學很重視準確地理解某些詞語的感情色彩。例如《燕子》一課中的“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舒展開黃綠眉眼的柔柳”,這句話較長,而且學生對“黃綠眉眼”又較陌生,李老師便將這句話刪為“風吹拂著柳”,接著讓學生在“風”和“柳”的前面各加上一個字,成為“微風吹拂著柔柳”,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中的楊柳,體會加上“微”“柔”有什么感受,這實際上是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有的學生經(jīng)過觀察體會之后說:“加上‘微’‘柔’,我覺得柳枝好像擺動起來了。”李老師隨手用彩色的粉筆畫了許多飄動的柳枝,然后點上黃綠的柳葉,猶如眉眼一般。學生一下子理解了,紛紛說:“這樣寫,就把楊柳寫活了?!薄皸盍孟駨膲糁袆倓傂褋?,睜開了眼睛?!睂W生不僅理解了詞句的含義,而且對全段描寫的春風楊柳的意境,有了較為鮮明的印象。
二、重視情境中發(fā)展學生的獨自言語、對話言語和書面言語
李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十分重視學生自己的語言實踐,因此,她通過用音樂或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并通過教師富有啟發(fā)性和藝術性的語言描述,使學生處于“情動而辭發(fā)”的狀態(tài)。例如教學《小音樂家揚科》一文,“揚科在小提琴面前跪下了”,李老師先指導學生看圖,讓學生注意小揚科的動作,注意他的眼神。接著指導學生用第一人稱描述小揚科的內(nèi)心活動,“揚科終于看到了日夜思念的小提琴,他心里會怎么想,或者會自言自語地說什么?”然后指導學生用第二人稱,把前面說的換成“你……”(給學生提供導語)“揚科多么想把心里的話說給小提琴聽,他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小提琴啊。小提琴,……’”
在閱讀教學中,對話言語的訓練往往能和聽話能力的訓練結(jié)合起來。李老師通過創(chuàng)設課本情境,扮演角色來對學生進行對話言語的訓練,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在學生帶著強烈的感情閱讀過課文之后,進行分角色朗讀或直接進行表演。如在《荷花》一文的教學中,李老師為了加深學生的感受,增強教學效果,設計讓學生三人一組,一個學生扮演“我”,一個學生扮演蜻蜓,一個學生扮演小魚。要求他們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做轉(zhuǎn)換人稱的敘述,即讓小魚和蜻蜒也變成第一人稱同“我”直接對話,在小組內(nèi)表演。
李老師在閱讀情境教學中,不是僅僅進行閱讀方面的訓練,她將寫作中書面言語的訓練潛移默化地滲入到閱讀教學中,使閱讀、寫作互相促進。通過千方百計地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優(yōu)化的閱讀情境中受到教材語言形象的感染,真切內(nèi)心深處情感的體驗,這就喚起了學生記憶深處的詞匯及美感,使學生蔭發(fā)表達的欲望。例如在《小音樂家揚科》一文的教學中,李老師為了突出小揚科對音樂強烈的愛,通過語言描述創(chuàng)設了以下情境:在樹林里,在田野里,在果園里,在小河邊,小揚科靜靜地傾聽大自然美妙的樂曲。結(jié)合書面言語訓練,加深學生的認識:“他來到______,聽到______,他來到______,聽到______,他來到______,聽到______ ?!?/p>
三、重視通過語言訓練培養(yǎng)語感
我國語言學家夏丏尊先生是這樣形容語感的:“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面吧?!飯@’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寞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我們品畫要悟出其中的神韻,讀書也未嘗不是如此,要悟出文章傳神的字字句句,敏銳感受文章的神韻?!罢Z感”即是對言語的敏感程度,是對語言文字最豐富的了解。抓住語感便抓住了語言最本質(zhì)的東西。在閱讀情境教學中,李吉林老師憑借“比較與誦讀”的語言訓練,憑借創(chuàng)設的情境,抓住教材的傳神之筆,讓學生體會語感。具體做法有:“增”“刪”“替換”“改動”與原文比較的方法。
例如教學《少年閏土》第一節(jié)時,李老師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魯迅先生的文章用詞準確,語言精練簡潔,她用“‘增’與原文相比”的語言訓練來增強學生的語感。李老師先讓學生做一做課文中的“我”,說說在聽了閏土的講述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又仿佛聽到了什么,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接著出示增加了“圓圓的”“亮亮的”“一片寬闊的”和“就像春天郁郁蔥蔥的麥田”之后的語句: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圓圓的、亮亮的。下面是海邊的一片寬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就像春天郁郁蔥蔥的麥田。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看看寫文章是不是好詞好句用得越多越好。這樣,學生在一讀一比中,漸漸體會到錘煉語言的重要,也在反復的讀讀比比中培養(yǎng)了語感。
總之,李吉林老師的閱讀情境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意為動力,在她的閱讀課堂上,我們看到孩子們喜怒哀樂的心靈的傾訴,看到了他們的個性得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