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前閱讀
1 浸潤到語言中,真切地愛一回
不管是怎樣的課文,你都要設(shè)法愛上它。這是首先要做到的。經(jīng)典的寫景抒情類課文,文質(zhì)兼美,要喜歡;寫人敘事類課文,形象鮮明,要喜歡;抽象枯燥的議論說明類課文,也要喜歡。喜歡了,你才能找到感覺。怎樣喜歡呢?讀。讀一遍兩遍,可能沒有感覺;三遍四遍,哦,好像還不錯;五遍十遍,嘿!還真是寫得好!這時你會發(fā)現(xiàn)文字不再是普通的、靜止的東西,而是活的了,它背后有聲音,有形象,有畫面,你能通過它,看到、聽到、想到很多東西,你會激動興奮起來。
那怎么引導學生來學習呢?怎么切入,抓哪幾個點呢?別急,還得浸潤到語言文字中間去。這時,就要靠教師細膩敏感的心,靠教師的一雙慧眼去發(fā)現(xiàn)、去捕捉。教參不能代替你自己,因為教參是別人的東西。你的體會是什么?你要做的還是細讀文本,與文中的字詞句交朋友,慢慢品,細細體會,浸潤其中。一遍又一遍,你就會眼前一亮,對!就是它了!真是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發(fā)現(xiàn),好詞妙句就在顯眼處。特別是那看似一般,其實給人非一般感覺的地方。這時你就有了想趕快備課的感覺,把頭腦中鮮活的東西趕到紙上去,趁著新鮮,省得忘記。
但我們還要做一次學生,就是用學生的眼光來看教材。這是教師課前閱讀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這也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備學生。很多時候,我們對教材的解讀是一廂情愿的,以我們成人的眼光來看待文中的景、文中的人。而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在課堂上就等著唱獨角戲吧!你再怎么煽情,學生也大多無動于衷,你再怎么設(shè)計巧妙,看上去也是自作多情。學生一般是重直覺、重感性體驗的。解讀教材的時候就應該充分考慮這一點:我是學生,會對這一部分感興趣嗎?現(xiàn)在的學生會理解到什么程度?會讀懂嗎?這樣想了以后,你會發(fā)現(xiàn)課堂上學生的表現(xiàn)怎么跟自己想得那么近,課會越上越有感覺。
2 相關(guān)性閱讀,我們必做的功課
我們每上一篇課文之前,還必須進行相關(guān)性閱讀,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弄清課文的知識點以及文章的寫作背景、文中事件的來龍去脈等等。每一次閱讀,都能找到文章作者的情感脈搏,用自己的靈魂去理解作者的靈魂,受到感動,受到感染,獲得愉快。通過這些相關(guān)性閱讀,你能捕捉到最本質(zhì)的東西,想到恰如其分的設(shè)計。
在上《莫高窟》前,我對敦煌莫高窟不甚了解。為了上好這一課,只要是能找到的有關(guān)資料,我都拿來閱讀,閱讀了從南北朝到清朝有關(guān)莫高窟從起到興、從盛到衰的資料,欣賞了有關(guān)莫高窟的文藝作品,從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到《絲路花雨》,從中尋找靈感,才有了后來精彩的設(shè)計。
課文片段:壁畫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
這段內(nèi)容文字簡練,內(nèi)涵豐富,如何讓學生看到文字背后的東西,感受到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真正點燃學生心中的激情,并能自然表達出來,我是這樣設(shè)計的:
師:同學們,敦煌的壁畫不是一個時期的作品,它連續(xù)記錄了一千多年中國社會的變遷。如果把這些壁畫連起來辦一個1米寬的畫展,這個畫展就有60多里長。面積之大,實屬罕見。畫上畫了些什么呢?請你把它們讀出來。(生讀)
師:同學們,就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在那斷崖絕壁上,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用他們勤勞的雙手開鑿了700多個洞窟,用他們非凡的智慧畫出了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是何等的不易,你心中是否涌起一種敬仰?請你讀一讀。(生讀)
師:看了這么多精美的壁畫,你是否感到一代又一代的藝術(shù)家前呼后擁地向我們走來,他們拿起手中的畫筆不斷地畫呀,畫呀……前一代的作品滋養(yǎng)著后一代人,后一代的作品又繪再后一代的人啟示。他們畫下了動人的故事、美好的回憶,畫下了中華民族曲曲折折、分分合合、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歷史。請你意味深長地讀這段話。(生讀)
在這個片段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到學生已經(jīng)完完全全被一種“場”包圍著,裹挾著。學生在這樣的“場”中,身心得到愉悅,語言得到了發(fā)展。正是由于我融入了課前相關(guān)閱讀積淀的東西,學生悟出了文字背后的意蘊,文字不再是靜止的,而是充滿激情、充滿活力的有聲有色的畫面和形象。
二、完成設(shè)計
1 要長出自己的腦袋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網(wǎng)上教案很多,當然可以看,但關(guān)鍵在于吸納,在于創(chuàng)新。
在設(shè)計《孔子游春》教案時,我也看了一些資料,看別人是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這篇課文的重點主要是“孔子論水”的一段話:“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啊!”
如何讓學生理解“水的志向”呢?我看到有一份教案是這樣設(shè)計的:
師:既然選擇了前進的方向,哪怕是風雨兼程又何妨?讀到這兒,我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一幅幅這樣的畫面:
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學生接讀)
在烈日炎炎的驕陽下,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學生接讀)
在秋風蕭瑟的日子里,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學生接讀)
在雪花飄飛的寒冬里,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學生接讀)
師總結(jié):有道是“人無志而不立”“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為了實現(xiàn)崇高的理想,就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這就是一個君子應有的志向!
這個教學設(shè)計以時間為順序,從春、夏、秋、冬四個方面來闡述水的志向,讀來讓人覺得溫情脈脈、詩情畫意。但我總覺得別扭,水的志向不應該以季節(jié)來劃分,而應該根據(jù)它的流程來劃分,給學生展示的應該是一個從小溪流到海洋的過程。那么應該如何設(shè)計呢?我閱讀了有關(guān)水的詩歌,從中尋找靈感,從中提煉有關(guān)水的本質(zhì)的東西。于是設(shè)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
師:水有一個志向,那就是奔向大海!那煙波浩渺、廣闊無垠的大海是那么讓人魂牽夢縈、心馳神往。讀到這兒,我們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幅幅這樣的畫面(配圖片、音樂)。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水從源頭出發(fā)。流過峽谷,它——
生:穿巖鑿壁。
師:形成涓涓細流。流到懸崖,它——
生:穿巖鑿壁。
師:形成那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美的瀑布。流經(jīng)高原,它——
生:穿巖鑿壁。
師:匯成那滔滔的大江大河。當水流過那廣闊的原野,奔向日思夜想的海洋,心中是那樣的歡暢!你看,那卷起的千尺巨浪,就是它不息的生命在涌動、翻滾和歌唱。為了實現(xiàn)崇高的理想,就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這就是流水的志向!親愛的同學們,我們該如何讀出這柔弱的水,竟有那么的剛強!
(生練讀、齊讀)
在教學設(shè)計時,可以借鑒別人的東西,從別人那里受到啟發(fā),但,更要有自己的靈魂,長出自己的腦袋來。
2 學生要有半張講臺
教學的本質(zhì)是對話,是一種相互學習的過程。所以,應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要鼓勵學生做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學習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對話者之一,教師的作用就好比是一個樂隊的首席指揮,起指導和引領(lǐng)的作用。
所以,我們應采用一種新型的備課方式——“軟備課”,也就是在設(shè)計教學時,預設(shè)學生有可能出現(xiàn)的多種情況,并根據(jù)不同的情況設(shè)計出多種應對方案。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也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而不是簡單地從教參上搬下來。這樣,課堂教學就更加有的放矢,因為課堂的主人是學生,學生應有半張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