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華
[摘 要]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不能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該讓學生自讀自悟,積極主動地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自主學習為個性化閱讀奠基、個性化的提問為課堂教學添彩、個性化的表達為閱讀體驗詮釋等方面探討了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有關問題。
[關鍵詞]閱讀教學 自主學習 個性化 策略方法
個性是創(chuàng)造力的源泉,個性將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在小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今天,閱讀教學必須摒棄阻礙學生個性發(fā)展的不良因素,順應閱讀活動的本質規(guī)律,致力于個性化閱讀。語文課程標準強調 “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揭示了閱讀活動的本質: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閱讀既然是一種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就應當讓學生自讀自悟,積極主動地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通過個性化的閱讀積累、個性化的思考表達,從而使學生的“個性”在閱讀教學中張揚。
一、讓自主學習為個性化閱讀奠基
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成為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苯虒W實踐也證明,如果學生受到教師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聰明才智能夠充分發(fā)揮出來,這大概就是“親其師,信其道”的道理吧。當代的少年兒童,自尊心日益增強,他們喜歡受人尊重,渴望獲得人們的信任,什么事都想自己獨立地試一試、干一干。這時正是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力萌發(fā)和發(fā)展的好時機。因此,閱讀教學不能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應該讓學生自讀自悟,積極主動地思考、尋求問題的答案。自主學習是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例如,教學《小獅子愛爾莎》時,筆者在課前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個性特點進行查找有關資料、讀讀原著、參觀動物園、畫畫獅子圖、捏捏塑像等活動。把預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之后,由于老師的規(guī)定少了,學生就可以各顯神通了。以體驗、感悟為靈魂的語文教學,能夠打開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空間,閃現(xiàn)出個性化的理解,進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這樣的語文課充滿了活力和魅力,顯現(xiàn)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麗!
讓學生自由朗讀、自主品讀,也是充分尊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重要體現(xiàn)。如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一課時,學生大大小小提出了近十個問題,并且各有各的解答,真是“百花齊放”“姹紫嫣紅”。比如學生提出:為什么“我”和游人登山都覺得特別累,而老人七十多了,卻說不累、不累呢?老人今年已經(jīng)70歲了,“我”為什么要等到30年后再來看他呢?30年后老人已經(jīng)100歲了,他們能不能再相見?課文主要寫這位天游峰的掃路人,為什么還要描寫那兩只宿鳥呢?為什么那一杯熱茶能夠將我倆的心拉近了?……通過課前對教材的理解來看,筆者覺得“為什么我和游人登山都覺得特別累,而老人七十多了,卻說不累、不累呢”這個問題最有研究的價值,因為通過老人與“我”和游人的對比,更能體現(xiàn)出老人豁達開朗的個性以及他對天游峰的熱愛和依戀。因此,筆者將這個問題稍稍進行了改動,讓學生以“老人到底累不累”為話題展開討論,同學們興趣盎然,紛紛結合文本談自己的體會。更重要的是,在解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同學們提出的其他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二、讓個性化的提問為課堂教學添彩
古人說得好:“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睂W生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疑問也就越多。每一個疑問,都是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心中的獨特體驗,這正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外在表現(xiàn)。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學生經(jīng)過個性化的閱讀思考,提出的問題有時會極有價值,能問在點子上,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目的。例如《坐井觀天》這篇課文,小鳥與青蛙圍繞“天有多大”展開了爭論。在我們看來,天的確是無邊無際,大得很,正如小鳥所說的,而井底之蛙目光短淺,無疑是錯的。但是,學生通過自讀,讀出了自己不同的想法。就有學生大膽提出:“青蛙說的是實話,小鳥為何嘲笑它?”于是學生激烈展開討論,紛紛闡述了自己的理由。認為青蛙說得對的學生說:“因為青蛙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它說的是實話,也沒錯?!闭J為小鳥和青蛙都對的學生說:“他們都把各自看到的真實情況說出來了,都很誠實,應該都對。”這引起了其他學生的共鳴,紛紛稱是。其實,語文的很多知識是說不準、道不清的,很多問題都不只有一種答案,因此語文要多一些感性,少一些理性;多一點詩意,少一點推理。教師應該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獨特的想法。
長期以來,我們在不經(jīng)意中泯滅了自我、泯滅了個性,使每個人都變得虛偽起來。因此,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淡化教師的權威形象,構建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學生個性的彰顯和思想的解放營造充分的心理空間。應該尊重學生的獨特閱讀體驗,放下架子,和學生溝通、交流,讓他們敢于讀出自己的疑問,讀出新意;應該適應學生從多維角度提出的多種問題,充分肯定學生的價值觀,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在多元解讀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
三、讓個性化的表達為閱讀體驗詮釋
教師不應當滿足于預設的答案,而忽視了學生富有個性的理解。因為閱讀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理解和感受不會完全一樣。例如,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筆者一邊用課件展示:“蒲公英隨風飄走,兔子掛著蒼耳在田野奔跑,豌豆被太陽曬炸”的情景,一邊用優(yōu)美的語言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讓我們來扮演小蒲公英、小蒼耳或小豌豆,到神奇的大自然里進行一次想象旅行……”小朋友個個思維活躍,在創(chuàng)新的王國里自由馳騁,無拘無束地傾吐。他們有的說:“我是一個小小的蒼耳,渾身長滿了刺兒。一天,小兔兒從身邊跑過,我就緊緊粘在兔子的背上,做了一次免費的長途旅行。我跑過田野,跑過樹林,最后落在小溪邊。嘩啦啦的小溪伴我唱歌,我感到自己很幸福。”有的說:“我是一棵小小的蒲公英。媽媽給我準備了小白傘,讓風爺爺帶我去旅游。于是,我就乘著風飛呀飛,一直飛到一個公園里,我在那里生根、發(fā)芽、開花了,我把公園裝扮得更加美麗”……這些看法和想法充滿了童趣,閃爍著奇異的智慧火花,表現(xiàn)出孩子們學會了“借助自己積累的語言理解詩歌”,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師不能期待預設答案的完美出現(xiàn),而應鼓勵學生自由地發(fā)表有見地的意見,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他們個性化的思考中閃耀,這才是成功的閱讀教學。
如果學生擁有了個性化的思考和體驗以后,就會萌發(fā)表達的沖動。由于學生的興趣和個性特長不盡相同,必然導致不同的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教師應該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動筆中傾吐情感,展示自己純真而多彩的思想。例如,教學《秋天的圖畫》一課,筆者讓學生觀看了聲情并茂的多媒體畫面:紅紅的蘋果,黃澄澄的梨,金黃的稻子,火紅的楓葉,南飛的大雁等。然后,筆者讓學生開展自讀、與同桌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方式的讀,并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想象:在這樣豐收的季節(jié)中,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說:“我看到金黃的稻子笑彎了腰;我看到了大雁排成行往南方飛?!庇械膶W生說:“我看到了松鼠和螞蟻正在準備著過冬的食物?!币灿袑W生站起來自豪地說:“我看到北京香山公園里的楓葉一片火紅,人們正走在這一條火紅的大道上。”班級的氣氛活躍極了,筆者趁機進一步引導:“這么個美麗豐收的秋天,你想怎樣贊美它?”學生紛紛準備起來。有的學生用了表演的方式,有的學生則畫出了一幅幅富有生機的秋景圖,還有的學生用贊美的語氣朗讀了整篇課文。這一教學過程的實質就是學生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對內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學生內心與文本共鳴的過程,也就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與文本對話。
著名接受美學家伊瑟爾所說:“文本的規(guī)定性嚴格制約著接受活動,以使其不至于脫離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結構,而對文本意義作隨意理解和解釋。”但目前有不少個性化閱讀教學卻忽視了文本的這種規(guī)定性,放任閱讀的自主,從而導致隨意。因此,我們必須扎根在教材,立足于文本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另外,小學生的體驗或經(jīng)驗畢竟有限,各個學生的認識、審美情趣也不同,如果一部不朽的《紅樓夢》在一些學生的眼中只有“纏綿”和“宮閡秘事”,作為“育人”的教師能無動于衷嗎?盡管自主催生個性,但是自主并不等于放任,個性也不等于片面。因此,教師不能對于小學生的獨特理解一味贊許,也要結合學生認知水平適時“點化”和“引導”,使學生的認識由膚淺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只有這樣,學生的自主和個性才能在語文學習的“沃土”上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黃亢美.小學語文課程理念與實施[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蔡春,扈中平.從 “ 獨白 ”到 “ 對話”[J].教育研究,2002,
(2).
[3]沈旭林.閱讀之學生個性化行為[J].小學青年教師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