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關于語言源于“音樂習得機制”的哲學思考

        2009-04-21 03:09:06杜世洪
        外語學刊 2009年1期
        關鍵詞:思考音樂

        杜世洪

        提 要:“音樂習得機制”(MAD)是關于語言何以產生的大膽假說,它的提出旨在闡明人類語言源于音樂,唱為說奠定基礎。MAD并非空中樓閣,它有著深遠的哲學淵源。在整個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特別是在盧梭、孔狄亞克等人那里,都有過重要的論述。因此,對于MAD,我們不應簡單地拋棄,而應該以哲學的應有態(tài)度來思考,以便為可能出現的關于MAD的實證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MAD; 音樂; 語言起源; 孔狄亞克; 思考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09)01-0016-6

        Reflection upon the Music Acquiring Device in Relation to the Origin of Language

        Du Shi-hong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Music acquiring device (initialized as MAD) is hypothetically claimed to be able to account for the origin of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is hypothesis, humans acquisition of music is primary over the acquisition of speech. Novel as this hypothesis is, the concept of MAD could be tracked down throughout the whole tradi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from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to their successors in the modern time, among whom Rousseau, Condillac and others are believed to be critically influential in theories of language origin in this concern. True or not, the concept of MAD should not be discarded as a perfunctory novelty. Instead,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MAD might help to bring the picture of language origin to the foreground for further study.

        Key words:MAD; music; language origin; Condillac; reflection

        1 引言

        關于語言起源的哲學思考,法國哲學家讓-雅克·盧梭(1712-1778)在《論語言的起源》中說,言語的最初發(fā)明出于心靈的激情需要而不是實際需要,“激情激發(fā)了所有的[發(fā)聲]器官,使之竭盡全力修飾聲音,令語音炫爛多彩;于是,詩、歌曲、說話有著同一個源頭……詩、歌曲、語言不過是語言本身而已”(盧梭2003:85-86)。在盧梭看來,語言與音樂有著關聯,但盧梭決不是唯一把語言和音樂聯系起來的哲學家。在蘇格拉底、蒙博杜、洪堡特、叔本華、維特根斯坦以及語言學家葉斯柏森等人那里,語言與音樂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應該說,正是受到這方面的啟發(fā),比利時人瓦尼蘇特(Mario Vaneechoutte)和英國人斯戈伊思(John R. Skoyles)于1998年聯合提出了一個嶄新的觀點:語言起源與獲得依賴的是“音樂習得機制”(music acquiring device,簡稱MAD),而且MAD要先于喬姆斯基的“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簡稱LAD )。

        瓦尼蘇特和斯戈伊思二人提出MAD時重點說明的是,人類獲得語言時所需的內部基礎先有MAD,然后才有LAD;只憑喬姆斯基的LAD,無法揭示語言起源及演化的本來面目(Vaneechoutte & Skoyles 1998)。雖然MAD如LAD一樣,只是一個假說性的機制,目前尚無定論,甚至對它還無法證偽,但是我們不可就此把它當成子虛烏有的東西進行拋棄。對MAD的認識,我們目前還無法在科學道路上走得很遠,我們不妨從哲學的角度來思考MAD及其淵源。

        2 什么是MAD

        回答這個問題時至少會出現兩種方法,或者說兩種態(tài)度。要把這個問題回答得完善一點,我們可能會傾向于尋找系統(tǒng)化的解釋,我們甚至有打算構建出關于MAD的理論的欲望。這時,我們的做事態(tài)度似乎變得明朗起來,而傾向于用維特根斯坦所批判的理論態(tài)度來回答什么是MAD. 我們說,MAD是假定出來的東西,它可能存在于我們的大腦中。如果再提供點相關信息的話,正如引言里指出的那樣,我們會說MAD的提出者是誰,在什么時間提出的,它與什么相關聯。僅此而已。但是,當我們不停地追問為什么時,就會發(fā)現MAD很神秘,我們實際上現在還無法說清它究竟是什么。如果勉強就MAD與語言起源的問題追問下去,我們那本該受到批判的理論態(tài)度可能會把我們帶入迷途,更何況語言起源問題本身就充滿了迷霧。

        在MAD這個問題上,既然提出者宣稱MAD是語言獲得的內在基礎,而且還先于LAD,那么這里就會涉及到人類獲得語言時是“唱在先還是說在先”的問題。在此,這個問題落入到了老生常談的“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旋渦里了。怎么回答這樣的問題呢?于是持理論態(tài)度的人會找出一套套的東西來,自以為那就是真相。比如,極端的進化論相信者會不假思索地說,是先有蛋,后有雞。這么說的理由是事物進化有順序和方向,那就是進化是從無機物到有機物,從單細胞到多細胞,這么一看,單細胞的蛋當然是先于多細胞的雞了。然而,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真的就這么解決了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針對MAD與LAD的先后問題,那么我們不是就可斷言音樂比言語低級了嗎?

        在對問題無法形成定論的時候,我們不妨放棄前面那種理論態(tài)度,而采用維特根斯坦式的哲學態(tài)度,以現象學的方法來面向有關語言獲得與起源的論說的本身,把關于語言起源的觀點擺出來,從生活形式中已經公開出來的現象去思考,我們或許會獲得消除有關MAD與語言起源的迷霧的方法。這就是我們在此對MAD作哲學思考、進行哲學探源的著眼點。

        3 語言起源何以可能

        如果上帝就是語言的創(chuàng)造者,那么我們就沒有必要在此討論語言何以可能這種凡間問題了。然而,語言神創(chuàng)說不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問題。我們要是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那段著名的關于語言的話出發(fā),聲稱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馬克思 恩格斯1960:81)那么,我們只不過在一個高度上,僅僅從一個方面認識到了語言起源的可能性原因——語言“是由于需要”才產生的,而且語言是一種意識。然而,停留在認識問題的這種高度上卻始終無法給我們踏實感。于是,我們仍在期盼更為具體的解釋。

        從前面盧梭和馬克思的話里,我們已經注意到歷來已久的關于語言起源的動因之爭:語言起源是出于實際需要呢還是出于激情?盧梭認為語言產生于激情,而與他同時代的哲學家孔狄亞克(Condillac)認為語言產生于實際需要。

        有人說,人創(chuàng)造言語是為了表達他們的需要。我以為這種看法是站不住腳的。第一需要(the first needs)的自然后果,乃是使人分離,而不是使人聯合……人的第一需要不是語言誕生的原因,倒是使人分離的原因……那么,語言起源于何處?精神的需要(moral needs),亦即激情(passion)。激情促使人們聯合,生存之必然性迫使人們彼此逃避。逼迫著人類說出第一個詞(voix)的不是饑渴,而是愛、憎、憐憫、憤怒(盧梭2003:14-15)。

        盧梭的這段話是針對孔狄亞克在《論人類知識的起源》的第2部分第1篇第1章第1節(jié)及第10章第103節(jié)所表達的觀點而說的。

        孔狄亞克的《論人類知識的起源》最早發(fā)表于1746年,不久就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它直接促發(fā)了黑爾德(Herder)對語言起源的討論。今天有學界人士認為,18世紀的歐洲學界在反對語言神創(chuàng)論并“用世俗眼光看待語言的起源和發(fā)展”的學者中,“最有名的三位”是孔狄亞克、盧梭和黑爾德??椎襾喛嗽谒闹骼锸紫忍岢隽巳齻€公理性的觀點:第一,人是社會性的動物(social creature);第二,人具有感知經驗的能力(capacity);第三,人具有理性(reason)。在孔狄亞克看來,人的這三種性質是自然賦予給人的,雖然對它們難以解釋,但經驗告訴我們,人確實擁有。人不同于動物就在于這三種特性,尤其是人具有理性,人靠這三種特性來獲取知識。人是怎樣獲取知識的呢?孔狄亞克回答說人通過特意使用約定俗成的符號來獲取知識,這種任意約定的符號的表現形式為語言或話語,它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不可或缺的東西,沒有它,人就只能處在動物的生存狀態(tài)下。人類知識起源的關鍵要素就是語言的起源,語言是人類最卓越的、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創(chuàng)造物,有了這種人工創(chuàng)造,人類就有了知識的基礎(Aarsleff 1982:286)。

        語言起源所涉及的問題實際上是語言的本質問題,孔狄亞克對這個問題的考察程序就是尋找最基本的原理,尋找基本原理或第一原理是18世紀相當盛行的做法。而在孔狄亞克看來,有關語言的基本原理就是語言如何開始,語言起源何以可能。為此,孔狄亞克在《論人類知識的起源》里探索的問題概括起來有“人類心靈的運作”和“語言與方法”兩大相關論點??椎襾喛苏J為,所有的知識始于簡單的感知,而感知的行為是由容納感知行為的意識相伴的,由于有意識相伴,感知行為就落實為注意。人的注意能力能讓心靈注意到感知的變化、感知的消失和再現。當注意發(fā)生的時候,其結果導致回憶,回憶乃是經驗的開始,如果沒有回憶,那么每個時刻對我們的存在來講都新鮮如初。注意植根于軀體與心靈的聯合中,它的進一步功用是把一些感知聯系在一起,使這些感知相互間不可分離且相互憶想,即一個感知憶想另一感知。感知的這種聯系就是記憶、想象和沉思的源泉。當注意高度密切以至于憶想起某個對象的感知來,而且仿若對象在場的時候,想象就出現了。記憶是對象在心靈中的不完全再現,只有它的部分感知在心靈里呈現。例如,心靈可能憶想得起某種花的名稱、第一次看見它的地方,而可能憶想不起它的香味與其他細節(jié)。想象和記憶以沉思拓展的方式取決于觀念的聯系,而觀念的聯系卻是注意的產物。注意的力量強度與內容選擇由伴隨情景中的具體需要所控制,因此,具有強勢情感(如害怕)的情景特別富有注意效果。然而,想象與記憶都不在心靈的主動控制之下,只有當心靈遇到能夠誘發(fā)想象與記憶的感知時,想象與記憶才會發(fā)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出現了人類需要積極地、特意地使用某種符號的可能性。于是,孔狄亞克斷言,如果有足夠的符號供心靈調遣,心靈才能控制與掌握過去的經驗,也就是說,只有具備足夠的符號,心靈才具有可靠的信息提取系統(tǒng)。

        在這里,孔狄亞克指出的是心靈需要符號系統(tǒng)。當然,我們現在知道語言就是一個符號系統(tǒng),但問題是,心靈所需要的符號系統(tǒng)是從哪里來的呢?對此,孔狄亞克說有三種符號供我們考慮。第一種是偶然符號,這種符號顯然不在我們的控制范圍內。第二種是天然符號,我們有天然就會的表達痛苦、歡樂、驚恐等情感的叫聲,這種聲音是在相應的場景下非自愿發(fā)出的。如果某種情感與某種聲音伴隨出現非常頻繁的話,那么這種聲音就會和這種情感聯系起來,形成誘發(fā)關系,即聽到這種聲音就想起那情感。于是,這種聲音就變成一種符號,能夠引起想象。不過,由于這種符號不會形成習慣,所以它們也不在人的自動控制范圍內。第三種是設置的符號,是我們自己選擇出來的,與我們的觀念的聯系是任意的。我們所有的知識及其積累就是建立在這種內在符號的使用上,因為內在的符號為我們的思考開路,而思考就是對我們過去的經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控制。思考是自然賦予給人類的,是理性的一種表現方式。我們能夠進行程度越來越高的思考來與理性看齊,這樣從細微開始,逐步增加,我們的語言與知識的進步就有了可能。任意約定的符號同思考能力二者相互促進,逐步提高。

        孔狄亞克所說的第三種符號即設置符號還并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語言,設置符號產生于思考,思考把觀念與設置符號對應起來,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是怎樣使用設置符號的。正是在這點上,在整個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出現了爭議。實際上,孔狄亞克和盧梭一樣,主張的是語言約定俗成或社會規(guī)約說。但是,在赫爾德看來,任何社會規(guī)約都以某種選擇為前提, 而選擇本身無疑是一種理性行為。由于語言的運用為理性行為所必需, 語言當然也是達成任何社會規(guī)約的先決條件, 即便存在某種約定, 那也只能是人與自己的心智的約定。顯然, 赫爾德無意從人的社會環(huán)境中尋索語言的起源, 盡管他承認, 語言始終是“社群的語言”。他相信, 即使沒有社會, 沒有舌頭, 人也必須發(fā)明語言, 因為語言源出于人的心智。

        我們發(fā)現,也正是著眼于上述論點,瓦尼蘇特和斯戈伊思的MAD假說以及喬姆斯基的LAD假說才由此介入。

        4 最初的語言怎樣產生

        在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古希臘哲學晚期的斯多葛派認為人類最初擁有一些“聲音元素”,它們是內在的,而且具有擬聲性,第一個單詞就是從聲音元素中派生出來的(Allen 2005:15-35)。而伊壁鳩魯卻認為,第一個單詞或者說第一批單詞產生于嗓音活動,是自發(fā)的嗓音片斷。在伊壁鳩魯看來(Verlinsky 2005:66),最早的嗓音是自然之聲,人發(fā)出自然之聲不僅是出于情愛,而且還出于表征。

        比斯多葛派和伊壁鳩魯那個時代更早一點的公元前5世紀,甚至更早,就有觀點認為人類最初的語言像動物發(fā)聲,然后慢慢發(fā)音說話,發(fā)音指物。這點在柏拉圖的《普羅泰戈拉篇》中有明確的敘述,大意是說人先會迅速發(fā)聲,然后很快而且滿有技巧地發(fā)聲命名(Verlinsky 2005:58)。根據《克拉底魯篇》敘述,蘇格拉底提出單詞合成擬聲說,最早的單詞是擬聲詞,擬聲遵循的標準是盡量模仿所擬對象的聲音本質,擬聲過程是先從字母開始,經音節(jié),再到單詞。在蘇格拉底看來,人模仿羊叫或雞叫并不是在給羊或雞命名,而這種模仿本質上屬于音樂,指向的是擬聲對象的聲音,而不是擬聲對象的本質。

        從蘇格拉底的擬聲說看,語言產生于模仿。那么,這里暗含的問題是,模仿作為一種行為是不是受思維支配?如果是受思維支配的話,那么這是不是正好說明先有思維后有語言呢?對于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問題的處理,孔狄亞克的方法是,思維是屬于先天理性的表現形式,思維與語言相互促進。顯然,孔狄亞克在思維之上預設了一個先天的理性,爾后又把思維與語言并列。語言與思維的關系一直是一個理不清道不明的哲學問題,就此,20世紀末平克在他的《語言本能》一書中批評說,把思想和語言畫上等號的想法,就是所謂的無稽之談……全然是錯的(平克 2004:65)。理性在孔狄亞克那里處于語言之上,但在18世紀德國哲學家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那里,理性就等于語言。根據威廉姆斯的研究(Williams 1993:4-5),哈曼在與黑爾德的通信中說語言就是理性,他認為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本來應該關心的是語言的批判而不是理性的批判。我們認為,在語言的起源上加上先天的理性,并不能說明語言就會必然產生,所以畢克頓(Bickerton 1990)認為,人類是在一次幸運的進化突變過程中偶然獲得語言的。于是,進化論者試圖從大腦的進化、從基因的角度去尋找語言起源的證據,為此,狄肯相信語言和大腦是共同進化的(Deacon 1997)。

        從蘇格拉底的擬聲說看,我們要思考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擬聲模仿與音樂的關系問題。蘇格拉底認為擬聲模仿在本質上屬于音樂,對這個觀點的回應在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中并不多。除了盧梭明確指出語言與音樂為一體外,這在蒙博杜、洪堡特、叔本華、維特根斯坦和葉斯柏森那里只能大致找到直接或間接的回應。與孔狄亞克、盧梭同時代的蘇格蘭作家蒙博杜(Lord Monboddo)早在達爾文之前就有了進化論思想,在他那長達六卷共三千多頁的宏篇巨著《論語言的起源與進步》(1774-1792)里,蒙博杜明確指出人類語言并非天生,乃是后天獲得的,而人的語言的獲得需要社會作為條件,沒有社會就沒有語言;社會對人而言也是后天形成的(Land 1976:423)。蒙博杜認為,人類獲得語言的第一步可能就是“音樂性語言”,但“音樂性語言”自身具有局限性而且不夠復雜,所以在此基礎上又發(fā)展出較為成熟的語言來。對此,從我國學者李洪儒(2005:43)的觀點看,對成熟語言的需要應該是人與世界的形象整合??峙氯伺c其賴以生存的世界,不僅在音樂,而且在語詞上,都有形象建構的需要。

        葉斯柏森歸納語言起源的可能性時,總結了人類自然發(fā)音的“噗噗理論”、人類模仿外部世界聲音的“叮咚理論”和“汪汪理論”以及起源于勞動號子式的“喲嘿喝理論”。在回應蘇格拉底擬聲說方面,葉斯柏森顯然贊成盧梭的觀點,主張語言起源于人類以唱歌的方式進行情感宣泄的“啦啦理論”(Aitchison 2002: F25, 13)。

        不過,古羅馬哲學家盧克萊修卻認為,人最早發(fā)出的聲音是無用的噪音,是由于實際需要的驅使人才逐步學會發(fā)出有用的聲音。噪音當然沒什么用處,但是音樂肯定不能被當成噪音。我們今天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雖然多半有點隱喻的意味,但是這隱喻的背后道出的本質是,音樂確實是情緒、情感和情懷的交流方式。音樂的力量,在叔本華看來,可以震撼一切生命體。音樂獨立于現象世界而又存在于好象沒有世界的世界中,音樂是整個世界,它讓我們的內心得到釋放,在我們本性的深處進行表達,事物本身的表達就在于開始用音樂歌唱(Schopenhauer 1958: 256, 263)。蘇格拉底說擬聲的本質不在于指物命名,那么擬聲是不是在于情感的宣泄呢?假若在還沒有語言產生的時候,人們就會發(fā)聲,而且發(fā)的不是盧克萊修所說的噪聲的話,那么人的發(fā)聲是不是單純的鳥鳴獸吼似的沒有目的呢?想想啞巴和不會說話的嬰兒,我們可以說人還沒有語言前,或者說在沒有完善的語言前就會表情。在這點上,維特根斯坦(2001:222-223)說:

        528 我們可以設想一種人,他們所具有的并非完全不像語言:帶有表情的聲音,但沒有詞匯或語法。

        529 “但這些聲音的含義是什么呢?”——音樂中聲音的含義又是什么呢?盡管我根本不是要說,這種由帶有聲音組成的語言必須同音樂等量齊觀。

        比維特根斯坦早出世一百多年的洪堡特說得更直接,在他看來:

        “語言產生自人類本性的深底……語言具有一種能為我們覺察到,但本質上難以索解的獨立性,就此看來,語言不是活動的產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洹…最初,當言語和歌唱自由自在地涌流而出時,語言依照共同作用的各種精神力量的熱烈、自由和強烈的程度而構造起來”(洪堡特1999:21)。

        “語詞并不是迫于需要和出于一定目的而萌生,而是自由自在地、自動地從胸中涌出來的;任何荒原上的游牧人群,恐怕都有自己的歌曲,因為人作為動物的一類,乃是會歌唱的生物,所不同的是他把曲調同思想聯系了起來?!保ê楸ぬ?999:73)

        如果不從貝多芬或現代音樂的角度去看,我們僅從原生音樂和原始發(fā)聲的層面上來看的話,音樂與成熟的語言最大的差別恐怕在于音樂沒有維特根斯坦提到的詞法或語法。實際上,不管原生音樂需不需要這樣的語法和詞法,恐怕人類在獲得語言前最容易使用的有聲交流方式應該是音樂??磥恚R梭的斷言并非沒有道理。至此,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出在原生文化保持得比較好的部落或人口不多的、經濟發(fā)展滯后的民族中音樂總是在整體上占據著那樣重要的位置的道理呢?他們的那種音樂是不是人類最初交際形式的孑遺現象呢?如果能從這方面展開思考的話,我們認為瓦尼蘇特和斯戈伊思的MAD應該有它合理的地方。倘若這樣,我們不得不面對前面提到的那個“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5 是唱在先還是說在先

        瓦尼蘇特和斯戈伊思提出MAD時說,唱為言語準備了物理器官,練就了神經調節(jié)和呼吸調節(jié)能力;唱的習得能力是本能式的心靈句法與話語句法的聯系途徑,本能式的心靈句法在某些動物那里也有,但動物不具備這種聯系。如果要為瓦尼蘇特和斯戈伊思的觀點提供理據,恐怕我們得站在進化論的角度來思考。

        我們都知道,人區(qū)別于動物在于人有語言,然而這么籠統(tǒng)地說并沒有道出問題的本質。我們需要明確的是,語言只有聲音還不成其為語言,許多動物與鳥都會發(fā)音,但它們卻沒有人類的語言。盧梭說語言產生于情感,狗、大象、猴子等它們也有情感,但為什么沒產生出復雜的語言呢?孔狄亞克認為是由于需要,是由于注意感知行為、憶想、想象等活動迫使人類產生對語言這樣的符號的需要,語言才逐步產生,而且語言產生離不開思維。然而,根據平克的敘述,動物也會注意,也有感知,也有思維等等,但動物為什么沒有語言呢?面對這么復雜的問題,平克從喬姆斯基的語言內在說、普遍語法和LAD等觀念得到啟示,總結說語言實際上是人的本能。

        然而,喬姆斯基語言內在說的普遍語法僅僅屬于哲學思辨,并不是對事實的描述。我們知道,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特別是由此發(fā)展出的轉換生成語法的哲學根源是17世紀歐洲大陸哲學的笛卡爾哲學。根據阿爾斯勒夫(Aarsleff 1982: 101-102)和威廉姆斯(Williams 1993: 2,9,10)的研究,笛卡爾的哲學直接影響了孔狄亞克的語言思想,而孔狄亞克直接影響了盧梭和德國的黑爾德與洪堡特。由于喬姆斯基主要從德國人特別是洪堡特那里繼承語言學思想,所以他從來未提到過孔狄亞克。喬姆斯基與孔狄亞克最大的共同點,在于從心智研究來揭示語言的獲得與起源,只不過喬姆斯基關注的焦點是人的語言習得,而孔狄亞克試圖揭示的是語言的起源。應該說,他們的語言思想都是對笛卡爾思想的提升,反對語言研究中的經驗主義、行為主義和聯想主義。在語言學傳統(tǒng)上,喬姆斯基批判的是布龍菲爾德,而在語言學習上,批判的則是斯金納的行為主義。

        如果說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觀可以通過他的參數原理等等來解釋不同語言的句法多樣性而還能勉強站住腳的話,那么,它卻無法解釋人類語言僅僅使用有限的幾十個元音和輔音,而人類能夠發(fā)出的音卻多達數百個。實際上,對地球上的語言的句法多樣性,普遍語法觀也無法進行令人信服的解釋。于是,篤信喬姆斯基學說的人會說,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根本不是我們常規(guī)意義上的語法,而是一種內在的心理機制。如果這么闡釋喬姆斯基的話,那么喬姆斯基的語法有如康德哲學那么深奧。實際上,喬姆斯基的學說確實具有康德哲學根源。對于這點,我們將另文敘述。

        現在的關鍵問題是,語音是如何產生和進化的呢?語言產生除了需要大腦進化以外,最基本的條件還需要恰當的發(fā)音器官。絕大多數動物和鳥類都有發(fā)音器官,人類的發(fā)音器官與它們有無本質的差異呢?與人類相似性不大的許多動物的發(fā)音器官肯定與人類有差別,但問題不在于發(fā)音器官的硬件差別,而在于發(fā)音過程的差異??峙氯祟悈^(qū)別于動物的關鍵所在就是,人在發(fā)音時具有氣流控制。驢子、狗、豬,甚至猴子都只會一呼一吸式的發(fā)音,它們無法通過控制氣流的強弱來修飾不同的音,尤為關鍵的是它們無法在一呼一吸之間發(fā)出一連串不同的音,這大概是我們無法教狗學會語言的原因吧。在這點上,鳥類似乎要比獸類更接近人,因為有些鳥可以拖長元音,甚至能簡單模仿人的聲音。對此,狄肯教授在他的《符號物種》(The Symbolic Species)里專門就哺乳動物為什么不能像鳥兒那樣歌唱作了解釋(Deacon 1997:236-247)。

        把歌唱與呼吸整合起來而進行控制性發(fā)音的能力,應該是人的特有能力。對聲音的修飾與控制是基本的歌唱基礎,人在獲得語言前就會歌唱了。人類最早的歌唱像說話,但不太可能是指物命名,這正如鳥鳴一樣,誰能說鳥叫是在命名事物呢還是在呼喚同伴?最原始的歌唱極為簡單,不必有太多的變化,不必有太長的連續(xù)歌唱時間,更重要的是不需要句法,也不必像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歌唱那樣需要專門訓練以及那樣的高難度。當然,人類歌唱能力的獲得是經過長期進化的。

        瓦尼蘇特和斯戈伊思提出MAD時說,人類是先學會歌唱,經過漫長的進化后,人類逐步獲得一種能夠歌唱的能力,并在偶然的基因突變中成為可遺傳性狀,后來的人就在原來的基礎上逐步進化出復雜的說話能力來。瓦尼蘇特和斯戈伊思說,語言源于歌唱,源于MAD,這正好能說明為什么人類的發(fā)音只集中在幾十個音位上。在他們看來,在歌唱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經歷的是摹因進化而不是盲目的自然選擇,正如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樣,歌唱摹因也是自私的,有利于“摹因”(meme)本身存在與發(fā)展的歌唱摹因得到遺傳,這正說明為什么樂音音符數量有限。認為歌唱遵循的是摹因進化,在這點上瓦尼蘇特和斯戈伊思同蘇珊·布萊克摩爾觀點相似。布萊克摩爾在談論語言的起源時說,人類具有說話的激情,而試圖說話的這種激情不是出于對基因有什么優(yōu)越性和利益,而是出于摹因的利益,說話為摹因提供了有效的傳播途徑(布萊克摩爾2001:144-146)。

        在瓦尼蘇特和斯戈伊思看來,喬姆斯基的LAD與內在普遍語法是人類言說進化到較高層次后才偶然形成的。因此,當人類語言習得基本成熟后,MAD 與LAD整合為一體。瓦尼蘇特和斯戈伊思進一步說,現代人仍具備歌唱的本能,而且歌唱是言語的基礎。對于這一點,他們認為可以從音樂治療的實際功效來說明。對有言語障礙的兒童進行音樂治療的成功案例說明,通過修復音樂功能,失語兒童能夠獲得說話的能力。在音樂的治療功能方面,我國的《黃帝內經》也有明確的記載,這或許對MAD具有解釋作用。顯然,瓦尼蘇特和斯戈伊思試圖說明的是,在語言起源問題上,甚至在個人語言獲得上,先有唱然后才有說。這個觀點肯定會引發(fā)不少疑問。如果疑問圍繞語言起源進行,我們可以從上述思考中提供一些解釋。如果疑問是針對現代人類個人獲得語言的實際情況而發(fā),那么我們還需要作大量的實證研究來回答。我們不妨從觀察嬰兒說話入手,從外語學習的音樂輔助手段的作用調查入手,去作實證研究,收集一些證據。我們在跟嬰兒說話時,我們總是傾向于拖長聲音,總是帶著情感去誘導嬰兒說話,而嬰兒首先發(fā)的“爸爸”、“媽媽”等聽起來本身就是音樂。如今,多元智能理論強調了音樂智能的作用,也許我們可以從理論中、從實踐里得到研究MAD的不少啟示。

        6 結束語

        瓦尼蘇特和斯戈伊思的“音樂習得機制”(MAD)是繼喬姆斯基的“語言習得機制”(LAD)之后的、試圖解釋人類怎樣獲得語言的又一大膽假說。目前,雖然在實證研究上還缺乏必要的證據,但是MAD作為一個觀念,并非純屬空中樓閣。在認識上,MAD有深遠的哲學根源,我們可以從蘇格拉底、伊壁鳩魯、斯多葛派、笛卡爾、孔狄亞克、蒙博杜、盧梭、叔本華、洪堡特、葉斯柏森、維特根斯坦等人那里捕捉到相關洞見。應該說,MAD的提出回應的正是整個西方哲學傳統(tǒng)對語言何以產生的思考。對待這種假說性的思考,我們不能采取譏笑或蔑視的態(tài)度,不要因為它缺乏實證就輕易拋棄。假說是實證的開始,是知識的源泉。實際上,促發(fā)人類獲取真正知識的第一要素,并不是我們的經驗,而是像MAD這樣的大膽的假說。當然,MAD提出之后,我們就有必要回到經驗層面去驗證,但這個任務并不是哲學思考單獨能夠完成的。

        參考文獻

        布萊克摩爾. 謎米機器[M].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

        洪堡特. 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fā)展的影響[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9.

        李洪儒. 試論語詞層級上說話人的形象——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一[J]. 外語學刊, 2005(5).

        盧 梭. 論語言的起源: 兼論旋律與音樂的模仿[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文第1版. 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平 克. 語言本能[M]. 汕頭: 汕頭大學出版社, 2004.

        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Aarsleff, H. From Locke to Saussure: Essays o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M]. 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Aitchison, J. The Seeds of Speech: Language Origin and Evolution《言語的萌發(fā):語言起源與進化》[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Allen, J.The Stoics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 and Foundations of Etymology[A]. InFrede, D. andInwood, B. (ed.). Language and Learning: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the Hellenistic Age[C].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Bickerton, D. Language and Specie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Deacon, T. W.The Symbolic Species: The Co-evolution of Language and the Brain[M].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97.

        Land, S. K.Lord Monboddo and the Theory of Syntax in the Late Eighteenth Century[J].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deas, 1976.

        Monboddo, James Burnet, Lord. Of the Origin and Progress of Language... Vol.1. Edinburgh. 6 vols. Based on infor-mation from English Short Title Catalogue. Eighteenth Century Collections Online. Gale Group, 1774-1792.

        Schopenhauer, A.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M]. Trans. E. F. J. Payne. Vol. I.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1958.

        Vaneechoutte, M., Skoyles, J. R.The Memetic Origin of Language: Modern Humans as Musical Primates[J]. http:// www. cpm. mmu. ac. uk / jom-emit / 1998/ vol2 /va2 neechoutte-m&sk; oyles-jr. html, 1998.

        Verlinsky, A.Epicurus and His Predecessors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A]. InFrede, D.andInwood, B.(ed.). Language and Learning: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the Hellenistic Age[C].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Williams, T. C.Kant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Chomskyan Linguistics and Its Kantian Roots[M]. Lewiston,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93.

        收稿日期:2008-04-16

        【責任編輯 李洪儒】

        猜你喜歡
        思考音樂
        奇妙的“自然音樂”
        音樂從哪里來?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農村土地管理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對于少兒英語教育的幾點思考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40:23
        少兒圖書館小志愿者工作的意義和思考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5:59
        淺論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0:24
        “語用”環(huán)境下對古詩詞教學再思考
        音樂
        音樂
        五月色丁香婷婷网蜜臀av| 国产欧美日本亚洲精品一5区| 色视频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国产白嫩护士被弄高潮|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2018| 99RE6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黑丝美胸|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 亚洲天堂av黄色在线观看| 五月综合激情婷婷六月| 伦人伦xxxx国语对白| 国产真实乱对白在线观看| 午夜桃色视频在线观看|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国产| 国产乱妇乱子视频在播放| 乱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av|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av野外 | 国产 高潮 抽搐 正在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白白色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在办公室被c到呻吟的动态图 | 欧美自拍区| 在线观看日韩精品视频网站| 久久熟妇少妇亚洲精品| 色欲人妻综合网|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区别|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男人边做边吃奶头视频| 国产91中文|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av| 大尺度无遮挡激烈床震网站| 无码人妻少妇色欲av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国语版| 高清破外女出血av毛片| 日本a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