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濤
“交流—互動”的教學形式是立足于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突出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組際交流的教學形式,它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探尋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思維能力。筆者在教學中對“交流互動”學習方式進行了實踐,并收到較好效果。
一、交流互動式學習的含義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通過課程中介而結成的一種互動關系。交往論強調學習的社會環(huán)境,強調教師、學生、任務或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發(fā)展動態(tài)。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tài)信息交流,這種信息包括知識、情感、態(tài)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以及生活經(jīng)驗和行為規(guī)范等。通過這種廣泛的信息交流,實現(xiàn)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同進步,這正是“教學相長”的真諦。
二、交流互動式學習的特征
1.確立“我-你”關系
常聽到某些教師說:我們班的學生特別“死”,上課氣氛也是死氣沉沉的,一點都沒你們班(指對方交談者)的學生好。我認為,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說法。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我們有責任創(chuàng)建一種互動的、和諧的課堂氛圍。“我—你”關系是創(chuàng)建互動的、和諧的課堂氛圍的基礎;是一種“我們”的存在,“我們”是平等的,是對權利的消解。交流互動的有效性要以和諧的、人道的、民主的師生關系為前提。只有真正意義上的人格平等、心靈平等、價值平等,學生的主體地位才得以凸現(xiàn),學生才能向對方敞開心扉而彼此接納,從而使課堂成為師生、生生充滿人性、富有個性的交流平臺。
2.過程的互動性
交流雙方憑借各自經(jīng)驗,在活動中進行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實現(xiàn)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在這樣的教學中,課堂已不再單純是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也不再是一個個學生張開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識回收站,而是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生命活動的廣闊天地,是浮想聯(lián)翩、精神煥發(fā)和創(chuàng)意生成的智慧沃土。
記得五年級《每課練》有一道題目:“9.56-(3.56-0.87),究竟怎樣進行簡便運算呢?”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第一次,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直接用“9.56-3.56-0.87”,并且沾沾自喜,相當神氣。其中一個學生卻很有勇氣地站起來說: “我覺得他們都錯了,9.56減的是3.56-0.87的差,怎么可能先減3.56,再減0.87呢?”學生們一下子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教室里安靜極了,問題解決得水到渠成。如果在課堂上,老師能夠經(jīng)常把握機會,創(chuàng)設高效的交流,讓學生體會到思維之趣,辯論的好處,其價值對今后的學習是不言而喻的。
3.信息的生成性
學生與教師都是活動的主體,他們在人格、權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擁有和活動中的作用方面卻又是不“對等”的。在這種課堂學習中,別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經(jīng)驗被別人的看法所左右,不同的意識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個人的經(jīng)驗都進行了改組和改造,從而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個體。
例如《百分數(shù)的意義和寫法》這一內容,在提煉“百分數(shù)的意義”這一環(huán)節(jié)時,第一個步驟:交流學生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數(shù)的意義;第二個步驟:發(fā)布一些在具體情境中的百分數(shù)信息,并理解具體含義;第三個步驟:觀察并思考所有這些百分數(shù)的含義有什么共同之處,提煉出百分數(shù)的意義。雖然學生個體只是舉了一兩例,但懷海特說過:“教育的問題就在于使學生通過樹木而見到森林?!敝R,在交流中增值;思維,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三、操作樣式
交流互動式學習的流程圖為:
下面以五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例,談談我的做法和想法。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情境圖:王大叔準備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的羊圈。
分析題意:你們看,豎著的是木樁,一根一根橫著的就是柵欄。18根柵欄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羊圈的周長。(基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很有必要對柵欄做出解釋。)
提出問題:是不是只有一種圍法呢?(停頓片刻)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停頓片刻)有信心解決這個問題嗎?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可根據(jù)小學生好奇心強,生活體驗少等特征,教學中可利用生動活潑的直觀手段,如實物、圖片、幻燈、錄像、多媒體等,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生活場景、游戲交際、談話和角色表演等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我們提倡教師要設計好問題,提出的問題要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能激活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和知識,調動已經(jīng)形成的策略和模式。
2.獨立思考,自主發(fā)現(xiàn)
教師對解決問題提出要求:如果解決這個問題有困難,可以利用小棒擺一擺,一根小棒就代表一米長的柵欄;也可以在紙上畫一畫。如果有能力,能夠直接想出所有的圍法,那是最棒、最了不起的?,F(xiàn)在,咱們要做兩件事,先想辦法把所有的圍法找出來,再一一列舉,把圍法清楚地、全面地記錄在自備本上。(獨立活動,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了解情況)。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基礎,面對問題,每個學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有的學生能夠很快想出正確答案,但有的學生要借助直觀,有的還需教師的指點。教師既要尊重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又要重視學生的差異性,并適當調控,以縮小這種差距。
交流前先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以發(fā)揮每個個體的積極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因為經(jīng)過獨立思考,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有了自己的見解,學生看到的不僅僅是問題的表面現(xiàn)象。因此,他就有話可說,并且有助于把問題討論深刻。
3.交流互動,博采眾長
第一環(huán)節(jié):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列舉出的圍法。(教師巡視,4種圍法的得出不成問題,關鍵要看記錄形式。注意看有序記錄與無序記錄、表格記錄與其他形式的記錄,以及遺漏和重復情況。)
第二環(huán)節(jié):全班交流。
(1)探討一共有哪幾種不同的圍法。先得出4種圍法,如果有遺漏和重復的情況,再進行比較和分析。
(2)觀察有序記錄與無序記錄,從而得出有序記錄的好處。
(3)觀察、比較表格記錄與其他形式的記錄,發(fā)現(xiàn)表格記錄的優(yōu)勢。
課堂交流的對象可以是師生間,也可以是生生間。生生交流的形式有:①兩人或多人組成學習小組進行交流;②小組和小組互相交流;③大組交流互補;④全班交流互補。在這種多向互動中,教師要能及時點撥,提升種種交互功能:互補式作用(交流一方對另一方的內容進行補充,深化了另一方的表達需要);正反式作用(交流雙方從正反兩方面說,使交流內容相互襯托,交相輝映);相映式作用(指交流中雙方說的各是一件事,各自具有完整的意思,而雙方意見又能和諧統(tǒng)一在一個題旨之中);爭辯式作用(交流中一方的發(fā)言是對另一方的批評和否定,引發(fā)爭論)。在這一過程中,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用,自己既有的知識被他人的視點所喚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認知。
4.得出結論,聚焦反思
小結:
(1)現(xiàn)在回顧一下,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采用了什么策略?
(2)列舉的時候要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順序)
(3)這樣做有什么好處?(能做到不重復、不遺漏)
(4)可以采用什么形式記錄?
交流過程中,交流內容是鮮活的,空間是廣闊的,情態(tài)是開放的,雙方對許多問題的看法和結論是多元的。在得出多種答案時,反思“你最贊同哪個方法?為什么?”“你最喜歡的是什么?”“你對哪個地方印象最深刻?”“你有什么收獲?”等等,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發(fā)展。
總之,交流互動學習方式使每一位學生都成為教學主體,讓每一個人(包括老師)都能從他人的發(fā)言中獲得大量的啟示和收益,豐富自己的信息量。知識在交流中實現(xiàn)增值,思維在交流中實現(xiàn)碰撞,情感在交流中實現(xiàn)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