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松楠
當今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大致可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逆反心理的表現(xiàn)方式是被教育者因?qū)δ承┈F(xiàn)象、某些事情有片面的看法,而有意識地和教育者的意志相抵抗。例如:有的學生認為時代不同了,再學雷鋒是“傻子”的表現(xiàn),于是對校內(nèi)好人好事冷嘲熱諷,挖苦打擊;也有的學生認為老師故意找自己的碴,為了發(fā)泄對老師的不滿,便公開尋釁挑事,處處與老師作對,這種情況往往還以小群體、小“團伙”的形式出現(xiàn)。由此可見,主動型逆反心理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具有較強的進攻性和破壞性,影響較壞。被動型逆反心理一般是被教育者在教育者言行的直接影響刺激下反映出來的違背教育者意志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有的學生因違紀受到老師的公開批評。自認為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便“惱羞成怒”,公開與老師唱“對臺戲”,無理也要爭三分。被動型逆反心理帶有一定的動搖性和隨意性,只要我們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較易診治的。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究其原因,不難看出與學校教育、家庭情況和社會影響密切相關(guān)。但我認為,主要是由學生個性心理特征所致。第一,當今中學生思想活躍,獵奇心強;第二,有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虛榮心強,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過于自信自負,意志脆弱;第三。在認識上有片面性,有一定的獨立意識,有屬于自己的態(tài)度、觀念、信念和需要,對老師有不信任感。
矯正學生的逆反心理,引導學生走出誤區(qū),是每一個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實際工作中,遇到這類情況,我總以理喻為主,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與束之以規(guī)相結(jié)合,堅持用好“心治”、“理治”、“法治”三個手段。堅持抓好情感效應、理治效應、法治效應三種效應。
1、情感效應。
指“心治”,就是要深入學生心靈深處,在理解和信任的基礎(chǔ)上溝通思想,去解開他們思想上的疙瘩。在對學生的日常思想教育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兩種情況:當學生對教師有好感時,他們就會樂于聽從教師的教誨,愿意去完成教師所交給的任務(wù),哪怕遇到很大的困難,也不退縮;反之,如果學生與教師的關(guān)系不協(xié)調(diào),學生對教師不信任或逆反心理作怪,就會出現(xiàn)截然相反的效果。因此,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時,教師必須真誠相待,溝通思想,統(tǒng)一認識,努力贏得學生的信任。同時,要尊重學生,關(guān)愛學生,真正做到動之以情。學生李某初中三次轉(zhuǎn)學后來到我校,每次轉(zhuǎn)學都是因違反校紀,被當做“害群之馬”趕出來。在原校飽受歧視,加之父母離異缺少家庭溫暖,使他產(chǎn)生較強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了解這些情況后,我多次找他談話,并十分注意方法和言詞。從不擺出一副盛氣凌人的架勢教訓他,更不用罰站、處分、開除之類的話嚇唬他,而是以平等的態(tài)度、關(guān)愛的口氣引導他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進而鼓起勇氣改正錯誤。當他取得一點成績時,及時予以表揚;出現(xiàn)反復時,伸出熱情的手幫助他。這樣,在我和他之間就架起了一座交流的金橋。最近,這個學生已向團支部遞交了入團申請書。他的轉(zhuǎn)變在全校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2、理治效應。
所謂“理治”,就是“疏導”,也就是當學生出現(xiàn)逆反心理時,教育者要心平氣和地向?qū)W生講明道理,做到曉之以理,以理服人。在疏導理治的過程中,最忌正面沖突,應避其鋒芒,旁敲側(cè)擊,從側(cè)面進行疏導。有一次,學校要舉行合唱比賽,我班抓緊時間彩排,力爭好名次。訓練中,我發(fā)現(xiàn)有位學生故意跑調(diào),惹得同學們陣陣大笑,氣憤之極真想狠狠地批評他一頓,但我盡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因為多年的教育經(jīng)驗告訴我,氣頭上批評學生是不會奏效的,搞不好還會適得其反。于是,冷靜一會兒,我請他“出列”,跟他“聊”了一會兒,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覺得自己曾擔任過文藝委員,能力比現(xiàn)任文藝委員強,如今受她“領(lǐng)導”不服氣。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欲受到壓抑,由此便產(chǎn)生了一種不可名狀的敵對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我心平氣和地給他講道理,告訴他如何看待問題,如何對待他人,如何正確估價自己。最后,他心悅誠服地接受了我的批評,并與文藝委員化解了矛盾。自此,他一反常態(tài),積極配合文藝委員做好班級工作,成為班里的文藝骨干。以后的工作中我有意識地引導他、教育他。使他重新認識了自我。通過這樣不斷地“理療”,慢慢矯正了他的逆反心理。
3、法治效應。
所謂“法治”,是指必要的紀律約束,即對因逆反心理造成嚴重后果的學生采取必要的紀律處分,以“法”治人,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胺ㄖ巍蹦芙o犯錯誤的學生一個警告、一個教訓,也便于抑制學生逆反心理的擴散與蔓延,使學生這種心理在教育中逐漸淡化并得到矯正。當然,這種方法要因人而異,因情而變,不能濫用,要把握教育對象的個性心理特征,要摸清教育對象存在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再配以“法”治,方可提高教育實效。否則會適得其反,導致學生走上另一個極端,產(chǎn)生不良后果。
多年的實踐證明,情感效應、理治效應和法制效應這三種效應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存的。有時,只需一種效應就可以矯正學生的逆反心理,而有時,需要幾種效應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這就需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針對具體情況選擇適當?shù)慕逃椒ā?/p>
責任編輯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