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要求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即變被動的知識灌輸為通過學生自主的學習、討論和探索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新理念下的物理教師作為學生學習和探索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合作者,要從“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椤爸R探索的導航者?!迸囵B(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下面談談筆者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體會。
一、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
《物理標準》指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與眾不同的經歷和感受。因此課堂伊始,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目的要求、教材內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藝術特點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求欲望,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為學生在情景中自主地進行各種學習活動,包括有關問題思考、資料檢索、調查研究、實驗操作、交流討論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對物理現(xiàn)象采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方式再現(xiàn)概念的形成過程。這樣不但能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分析,概括能力。如,“速度”概念形成教學時,因學生對“運動”現(xiàn)象已有初步的感性知識,教學過程可設置以下背景問題:(1)同時起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怎樣比較他們的快慢?(2)百米賽跑時,怎樣比較運動員的快慢?(3)百米短跑冠軍同奧運萬米長跑冠軍,他們之間的快慢怎判斷?問題設置后教師可引導學生自主討論分析,教師匯總眾多學生自主探討的結果,引出要比較運動快慢所涉及的關鍵詞“路程”、“時間”,說明物理學中常用的比較快慢的方法。概念形成過程中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不再被動于教師的說教,真正地把學生放到學習主人的位置上來。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當學生從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后,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恰當?shù)慕谭ê蛯W法,例如,指導學生尋找、收集資料(或由教師提供部分資料)讓學生來實驗、研究,組織學生討論猜想、主題探究活動等,讓學生滿懷興奮與激情,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如在“物質密度”教學中,學生借助已有認識知道:水和酒精可由氣味鑒別,銅塊和鋁塊可由顏色鑒別;而對水和鹽水、涂了白漆的銅塊和鋁塊的鑒別方法,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進行猜想,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如有的學生提出用質量來鑒別涂了白漆的銅塊和鋁塊,理由是銅的質量比鋁的大。這時教師讓學生測量桌上銅塊和鋁塊的質量,結果否定了上述猜想。問題出在什么地方?學生經過思考,很快發(fā)現(xiàn):應該規(guī)定物質的體積。物體質量不僅和構成它的物質有關,而且還和物體的體積有關,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假設:(1)同種物質的物體質量與體積有關:體積大的質量大,體積小的質量小;(2)同體積的不同物質的物體質量一般不相等。然后將學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分別探究兩個假設:為了研究上述猜想,你需要測量哪些量?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利用它們測量需要的量?各組同學相互交流各自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形成合作學習的群體,相互啟發(fā),合作設計解決問題的框架和思路,并把自己小組研究的情況介紹給其他小組,再接受其他小組同學的質疑和咨詢,在各小組交換意見之后,教師再和學生一起共同設計實驗步驟和記錄表格,然后由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最后各小組匯報、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教師適當進行點撥評價,并引導學生分析綜合,得出結論,:(1)同種物質的物體,體積大的質量大;體積小的質量小。質量與體積之比是一個不變量(即質量與體積成正比);(2)不同物質的物體,體積相同時,質量一般不相同,質量與體積之比一般不相等。綜合(1)(2)可知:某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是一定的,它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我們用密度表示這種特性,進而得出密度的定義和密度的公式。
三、遷移應用,再生問題
初中物理教材中設置了大量的“讀讀議議”“讀讀想想”“實驗與思考”,教學時就要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自己閱讀,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明確物理過程,了解物理概念,理順知識結構。通過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同時抓住教材中設置的大量插圖和實驗讓學生觀察。在歐姆定律實驗中研究電阻不變,電流隨電壓的變化關系時,提問定值電阻中的電流、電壓怎樣才可以變化,讓學生自行思辨,有人提到更換電源的電壓,也有人提到在電路中接滑動變阻器,然后組織同學比較兩種方法的優(yōu)劣,在討論過程中自然明確了滑動變阻器的作用。在伏安法測電阻實驗中,提問如何測電阻呢?馬上就有人提到根據歐姆定律R=U/I,只需知道R兩端電壓及通過的電流。教師肯定了這種想法,但同時組織學生討論這種方法的不足,有些學生會得出這只能測得一次電流、電壓值,算出的電阻值誤差較大,故需進行改進,如在電路中接入滑動變阻器。此時它的作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測小燈泡額定功率的實驗中,滑動變阻器的作用,可先讓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測,在猜測中引導學生注意額定功率、實際功率的含義,學生也能很快得到滑動變阻器的作用。
新知識點形成以后,它還可以發(fā)散、深化,使知識得以遷移、發(fā)展,從而對學生的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教師在認真研究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選定一兩個遷移和發(fā)展點,設計開放性練習,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知識深層次的方法和思路,對適應這種較高的能力要求,就顯得非常必要了。如“物質密度”教學中,圍繞學生解決的問題,教師出示下列兩個問題:(1)怎樣用密度知識鑒別體育課用的鉛球是否是純鉛制成的?該球用鉛和鐵做成,則這個合金球的密度在什么范圍?(2)有一卷很長的粗細均勻的細銅絲(約幾千米),給你一架天平(配有砝碼),一把直尺,一把剪刀,請你設計出確定這卷銅絲長度的最快方法。問題一出,所有學生積極參與,各抒己見,得出多種方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再生問題。這樣不斷發(fā)現(xiàn)、不斷解決問題,將不斷提高他們自主學習能力,適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要求。
作者單位:河北省盧龍縣陳官屯鄉(xiāng)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