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層次的語文教育?高層次的語文教育應該是生命教育。臺灣學者王學風對生命教育這樣定義:“學校生命教育是指通過對學生進行生命的孕育、生命發(fā)展知識的教授,讓他們對自己有一定認識,對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態(tài)度,并讓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培養(yǎng)對社會及他人尤其是殘疾人的愛心,使學生在人格上獲得全面發(fā)展?!?/p>
出于這種認識,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教授具體的文章教育學生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引導他們通過恰當方式提升生命、提純生命。
下面展示一下教學過程中一些生命教育的典型片斷。
《牡丹的拒絕》:牡丹之所以拒絕,是為了堅守,堅守每一次的綻放都是生命最完整最完美的呈現。為了這份完整與完美,皇權可以藐視,縱然遭受烈火的焚燒;贊譽可以淡漠,縱然遭來猜忌與詛咒。牡丹的高貴,在于對自我生命質量的尊重,對自我個性追求的執(zhí)著。拒絕是一種權利,拒絕體現了人格的高下。有些人拒絕富貴成就了人格的高貴,有些人為了追求富貴失去了高貴,也有些人不拒絕富貴但也同樣高貴。無論怎樣我們都應珍視我們高貴的人格。
《<名人傳>序》:在《米開朗琪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里,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zhàn)斗的勇氣”。對于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
《我的空中樓閣》:在我心目中小屋只是一個忙里偷閑的好地方,但絕不是“幸福的終點”。如果要我選擇安逸舒適的生活與充滿競爭的生活,我會選擇后者。因為寧靜的生活很少能體現一個人的能力,只有競爭才能證明你存在的價值。
你認為“時光流逝,在這過程中一直保有新鮮生命的東西是什么”?
《在海邊》:為了我們心目中的理想,我們付出的不僅僅是汗水,有歌聲也有眼淚。這正如作者所說的“我們明知我們無論走過多么漫長的歲月,最終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歡樂,更有無盡的勞作和苦難,我們也得邁著‘沉重而均勻的腳步’走下去,并且盡可能地使這過程充實,輝煌,充滿創(chuàng)造的榮耀”。作者清醒地認識到了現實的沉重,但她敢于面對現實,也欣然接受現實。是呀,即使下一分鐘我們的天空就會變成失火的天堂,那么這一分鐘我們也應該珍愛生命,充實人生。既然如此就讓我們?yōu)榱诵闹械睦硐?,欣然接受自然和命運賜予我們的一切吧,接受歌聲,也接受汗水與淚水,因為我們知道或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像涅磐的鳳凰一樣在烈火中永生。
《哦,香雪》:我喜歡鐵凝這樣一句話:“我能夠像農民對土地深深地彎下腰去那樣,對生活深深地彎下腰去,以更寬廣的胸襟營養(yǎng)心靈、體貼生活;不敷衍我們所處的時代,不敷衍我的筆、我的靈魂?!苯裉?,我們見到了鐵凝腰下彎鉆進大山那深深的皺褶里,為我們捧出了“小得叫人心疼”的臺兒溝,美得叫人不忍心欺騙的香雪,這樣的香雪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尊重。
《阿Q正傳》:荒謬病態(tài)的社會產生出病態(tài)荒謬的人格,這病態(tài)不獨屬于阿Q,他延續(xù)到了更多的中國的人身上。我們能從阿Q們身上看到中華民族“可憐而又可恥的心靈的歷史”。當然,在人一生中,不可能實現所有的愿望,很多情況是失敗和挫折。失敗和挫折使自我受到傷害,并引起焦慮和自卑感。大多數人不愿意面對我們自身的缺陷和失敗的現實,那么他們就用自瞞和自騙,在精神上造出奇妙的逃路來,這就是精神勝利法。這種勝利事實上就是怯弱、懶惰、巧滑的勝利。一天天的滿足著,則一天天的墮落著。
有人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如果沒有一種方式,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壓死了,那么就讓我們開朗豁達起來吧!
精神勝利法和開朗豁達的本質區(qū)別在于:精神勝利法是一種逃避和妥協(xié),而開朗豁達是一種面對和戰(zhàn)勝。
《報任安書》:《報任安書》是司馬遷留給后世的唯一書信。正是他將峻潔的人品、偉大的精神自現于后世的力作。司馬遷在信中結尾處斷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彼钠谕麤]有落空:如果說五十六萬余字的輝煌巨著《史記》,是他留下的一座聳入云霄的巍峨大廈的話,那么,《報任安書》則為他在這座大廈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漢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銘刻著六個大字:“述往事,思來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則正以身處黑暗時代的悲憤、正直,而又“桀驁不馴”的深沉目光,注視著千秋萬代。
……
我們正是通過以上這些文字最大限度地還原文本的生命色彩,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的積淀,爭取做到師生與作者的思想生命融合為一,爭取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生命脈搏的躍動,感受到這種脈動對我們靈魂的撞擊,感覺到自己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存在。唯有如此語文教育才能真正哺育和滋潤學生的生命,激起他們更旺盛的生命活力。
總之,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豐富生命、提升生命,唯有抱著“生命教育”的理念,才能達到語文教育的至高境界,才能時時點亮學生心靈后花園的那盞燈。
作者單位: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河北武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