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念
[摘要]僅僅是學生“愛聽”的課,還不能算做一堂好課;教師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這樣才能“讓每節(jié)課都精彩”。為此,我們形成了“以疑激思、以思激學”的教學風格與教學模式。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潛質,積極培養(yǎng),“讓每個學生都精彩”。進行“單元結構教學法”和“學案導學”實驗,堅持高考研究,“在開拓中追求精彩”。
[關鍵詞]教育生活;課堂教學;研究學生;精彩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2384(2009)03-0037-03
我是北京景山學校的一名化學特級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已有33年。我一直深愛著我所從事的事業(yè)和我的每一個學生。這種愛是我“踏實工作、勤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力量源泉。我把“做一名學生愛戴、家長滿意、能為國家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人民教師”作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標,希望自己有一個精彩的教育人生。
一、讓每節(jié)課都精彩
愛教育、愛課堂、潛心研究每一個學生、上好每一節(jié)課,是教師的本分和天職。33年來,我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需要,積極探索不同背景下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不斷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并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構建自己的教學模式,逐步形成了“以疑激思、以思激學”的教學風格。
在前些年的教學中,我一直比較注重自我教學能力的提升,力求做到思路清楚、語言生動、言簡意賅、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認為,要教好學生,首先要讓學生愛上你的課,而語言是人們最直接、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形象生動的、有條理的、具有啟發(fā)性的語言,是發(fā)展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條件。一位教育家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因此我特別注意在把課講得生動、幽默、精彩上下工夫。我很在意自己的課堂表現(xiàn),并常常為自己能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而感到滿足,甚至津津樂道、自我陶醉。我認為只要學生“愛聽”了,教學效果就會好,那就是一堂成功的好課;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從喜歡老師、欣賞老師,到喜歡上化學課、愛學化學,再到學會化學、會學化學上來。我那時的做法,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通過不斷地學習教育理論、更新觀念、自我反思,我逐漸認識到:僅僅是學生“愛聽”的課,還不能算做一堂好課;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才是一堂好課的真正內涵。新時期更需要培養(yǎng)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樂趣和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學更應該注重過程?;谶@些認識,我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抓住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這一核心,逐步形成了“以疑激思、以思激學”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
“以疑激思、以思激學”,就是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問題的產(chǎn)生,引導學生在探索中提出問題,在解惑中學會思考,在思考和探究中掌握方法、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體味創(chuàng)新,從而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以“蛋白質”這節(jié)課的設計為例。在課的開始,我給學生展示了我國科學工作者1965年首先在世界上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的結構圖,并告訴他們:這一消息發(fā)布后,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都引起轟動。例如:這一消息在英國電視臺的“黃金時間”中播出后,有上百萬人觀看了這條新聞,這是當時最為英國人所知的中國科學成就。學生為此感到震驚:這么復雜的結構、這么重要的物質竟然是中國人最先合成的,中國人太偉大了!接著,我又讓學生介紹他們在課前收集到的有關蛋白質的資料。豐富的內容使學生大開眼界。再接著,我提出問題:蛋白質的內容這么豐富、與我們的關系這么密切,它們究竟具有怎樣重要的性質呢?強烈的求知欲驅動著學生再思考。我適時地為他們提供了最熟悉的蛋白質——雞蛋白,讓他們進行實驗探究,并引導他們思考生活中的諸多現(xiàn)象:為什么人誤食重金屬鹽類時,喝大量牛奶、蛋清就可以解毒?為什么醫(yī)院可以利用高溫蒸煮、紫外線照射、在病人傷口處涂抹酒精等方法進行消毒?為什么生物實驗室可以利用甲醛溶液來保存動物標本?為什么在農(nóng)業(yè)上可以用波爾多液消滅病蟲害?如何鑒別毛線和棉線?一個個問題在學生的探究中得到解決。看到學生探究的成功與喜悅,我感到非常欣慰。
讓每節(jié)課都精彩,讓學生的思維長上翅膀,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翱翔,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追求課堂的精彩,就是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最大程度地獲得收益?!耙砸杉に?,以思激學”,就是要備好每一節(jié)課,精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每一個教學情境。通過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其探究,激勵其質疑,促進其思考,使他們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在探究中掌握方法,在創(chuàng)新中得到發(fā)展。
二、讓每一個學生都精彩
“育人德為先”,教師的榜樣作用非常重要,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發(fā)展,我特別注意身教,并通過正直做人、對事業(yè)執(zhí)著追求、對工作認真負責、真誠地關心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去感染每一個學生。
每當我看到自己教過的學生在全國、市、區(qū)競賽中獲獎,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進入理想的大學,畢業(yè)后在社會中做出突出貢獻,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現(xiàn)優(yōu)秀時,我都會感到無比的欣慰。例如:有一年高考,我校學生由
我送考。每場考試前,我與參加考試的學生都要把手握在一起,高喊一聲“成功”!此時,一股熱流相互傳遞著,學生們都感到:來參加考試的不是我一個人,而是一個堅強的團隊。這一年每場考試結束時,我校的臧宇同學都是第一個走出考場。最后一場考試結束后,他又第一個走了出來。此時,他向在外面等候的家長和老師們深深地鞠了三個躬,大家都被他的行為感動了。當年,臧宇同學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在畢業(yè)典禮上,我把這件事講給大家聽。當我說到我們的學生在他們成功時,沒有忘記培育他們的老師和家長時,會場上響起了長久的掌聲。這掌聲是對學生健康成長的肯定,也是對一種精神的頌揚。
“讓每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的發(fā)展”是我最大的愿望。33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一個好教師,不僅要身正為范、樂于奉獻,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潛質,積極進行培養(yǎng)。多年來,積極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我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個特點。
我曾經(jīng)教過這樣一個學生,當時他對學習化學興趣不大,成
績平平,但在一次和他接觸中我發(fā)現(xiàn),他對復雜的北京汽車交通路線非常清楚,這使我很吃驚。我覺得要是能夠將他在這方面的潛質挖掘出來,并使其用在深入學習化學方面,那么他一定會很有前途。于是,我經(jīng)常跟他聊一些趣味化學的話題,介紹化學學科的前景,告訴他:化學工作者可以像建筑師一樣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物質;我還為他精選了課外參考書,確定了探究的課題與他一起鉆研,并請高校教授專門對他進行點撥……漸漸地,他體會到化學的趣味與魅力,對化學學習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三時,他參加了全國化學競賽,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并以優(yōu)異的高考成績考入北京大學。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孩子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帶著的不僅僅是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對未來社會理想的追求。這些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感到:每一個學生都是千里馬,需要教師用伯樂般敏銳的目光去發(fā)現(xiàn),用一腔熱血去精心培育。近年來,經(jīng)過我培訓的學生有多名在北京市化學競賽和全國化學競賽中獲得一、二等獎。我撰寫的有關《化學優(yōu)秀特長生培養(yǎng)的研究與實踐》的論文和課題報告,在第24屆中國化學會年會上進行交流,受到與會專家的一致好評。由于在全國化學競賽輔導中成績顯著,我多次受到中國化學會和北京化學會的表彰。
三、在開拓中追求精彩
在從教的33年里,我積極投身到教改實踐中,參與和組織了多方面的教改實驗?!皢卧Y構教學法”實驗和“學案導學”實驗就是其中的兩例?!皢卧Y構教學法”是一種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產(chǎn)生的教學法,在時任校長的直接指導下,我參與了這項改革實踐。在實踐中,我逐步領會到這種教學法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將實踐中的體會和反饋信息及時收集起來向校長匯報,并一起進行研究。我的這些做法為完善和發(fā)展“單元結構教學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這種教學法,不僅在北京市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而且在上海、廣東等省市許多學校中推廣使用時,也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參加“單元結構教學法”的改革實踐,為我以后的教學改革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實踐能力基礎。
教師固然要教給學生知識,但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與方法。為此,我開展了“學案導學”的教改實驗?!皩W案導學”是根據(jù)學科的知識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結構和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構建起來的教學模式。其特點是:注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注重在不間斷的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能力,注重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學習。通過“學案”的應用,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學習新知識,既不是學習的起點,也不是學習的終點,而是知識學習過程中的發(fā)展點。這樣,對于新知識的學習,學生感到自然、輕松。通過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化學學習的方法。這項教改實驗,是教學觀念的一種轉變,它將教師的“教案”轉化為學生的“學案”,教師的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學實效。我的《發(fā)揮學案導學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關于研究性教學的初探》等多篇論文,分別獲得全國和北京市的一、二等獎。根據(jù)新時期教育改革的要求,目前我又在“探究式教學”和“創(chuàng)建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方面,繼續(xù)進行著積極的探索。
多年來,我一直癡迷于對高考改革的研究:從化學單科考試、3+X理綜考試,到部分省市的獨立命題,從考綱考題的變化、能力考查的要求、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到如何科學地進行備考等,我都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將研究成果陸續(xù)發(fā)表在國家考試中心的核心雜志上。我的研究成果,不僅在自己的教學實踐應用中取得了實效,而且還通過專題講座等形式介紹給本區(qū)及外省市的教師們,大家一起共享,受到教師們的歡迎。
此外,我還通過組建課題組、主持名師工作室等,用自己的精彩帶動團隊的精彩,與大家一起分享幸福的教育人生!
(編輯張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