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清華
摘要:插圖教學在歷史學科中有著重要作用,歷史插圖不僅是教科書的輔助材料,而且是實用性極強的直觀材料。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內(nèi)容及教學實際,靈活機動地使用歷史插圖,會使乏味、干癟的歷史教學充實起來,事半功倍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關鍵詞:歷史插圖;課堂教學;能力;直觀
現(xiàn)行初中歷史課本中增添了許多插圖,這些插圖是編者根據(jù)大綱要求,精心選擇設計的。歷史插圖是對歷史知識的某些片段、側面的狀態(tài)和形貌的“寫真”,是對某一歷史事件、人物活動和歷史現(xiàn)象的“空間描述”,是形狀化、立體化的歷史教材,它和教材文字敘述相互照應,互為補充,構成完整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它是教學內(nèi)容的有機組成部分。但是,由于目前初中教學中只講正文,常常來不及利用插圖進行教學。。有的教師由于兼教歷史,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收集整理資料,也不能很好地利用插圖進行教學。其實,充分利用書本中的各種插圖,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nèi)容,又能形成歷史概念,增強教學直觀性。因此,插圖教學是歷史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能忽視、更不能放棄。插圖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我在教學實踐中體會較深的有以下幾點。
一、有助于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歷史知識講的是過去事,無法直接看到,也無法實現(xiàn),況且歷史教材每節(jié)課的內(nèi)容較多,不可能全面展開,而教材中的插圖大都以形象、生動、直觀的方式表達出豐富的歷史信息,把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表現(xiàn)在圖中,從而有效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如《夏、商、西周的興亡》一課,“西周的分封制”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言其為重點主要在于它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擴展疆域,鞏固統(tǒng)治的作用,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言其為難點,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紹宗法制的情況下,要使學生明了分封制的內(nèi)容,難度很大,但如果利用《西周等級制度示意圖》進行分析,比文字說明直觀得多,學生對分封制的內(nèi)容更容易理解。教師可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內(nèi)容,然后采用提問、思考、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回答問題,西周統(tǒng)治者怎樣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qū)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對被分封的諸侯又如何控制?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通過討論,學生初步了解了分封制的概念。接著抓住《西周等級制度示意圖》進行講述,指出分封制是逐層分下去的,形成了森嚴的等級。教材插圖把分封制這一難點,通過一個直觀而簡潔明了的示意圖就把西周不同的階層以“金字塔”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圖最上面的一層是周天子,其次是諸侯,第三層是卿大夫,第四層是士,第五層扛勞動工具的為平民,壓在最底層彎腰的為奴隸。這樣直觀的插圖分析,可以變“難”為“易”,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
類似的還有《世界歷史》中的“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表格”、“西歐封建等級示意圖”、“日本等級示意圖”等,在教學中,巧妙地通過這些插圖,形象逼真,一目了然地再現(xiàn)了古代印度、西歐與近代日本的森嚴等級制度,使學生認識到等級制度是為了鞏固奴隸主、封建主對勞動人民統(tǒng)治的社會制度,從而使學生從感性至理性地掌握了此類歷史知識。
二、有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從而加深理解記憶
現(xiàn)行初中歷史教材每冊均有許多彩色插圖,這些插圖有的描繪了歷史人物生產(chǎn)、生活的情景,有的反映了歷代手工業(yè)的偉大成就,有的展示了歷史文化藝術的精品,有的顯示了人民群眾英勇斗爭的悲壯場面。它們?nèi)缤粭l連綿的七彩路,將學生引入了歷史的殿堂,喚起了學生的直接興趣,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動機,把他們帶入到自覺學習歷史的氛圍之中。更何況歷史內(nèi)容紛繁蕪雜,年代、人名、史實頗多,學生很難掌握。如能結合歷史插圖進行課堂教學,定會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如在講唐朝民族關系《和同為一家》一課時,就可使用“唐初邊疆少數(shù)民族分布圖”,每講一個民族,就示意學生用不同顏色的小紙片貼在圖上對應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該民族首領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稱,同時用紅筆標出唐都長安,這樣,唐朝與周邊各族的位置關系便一目了然。利用這張圖進行師生互動,很容易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形象記憶,多數(shù)學生能較好地掌握教材內(nèi)容。再如“隋朝大運河”、“元朝的大運河和海運航線”等插圖,講授時讓學生描出每一段水運交通線,并標出每一段交通線名稱及重要城市、海港的位置,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并記住了這一重要史實。
三、有助于進行情感教育、思想教育,從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操
在歷史教學中,講述歷史的來龍去脈,進行知識傳授并不是歷史教學的最終目的。在課堂教學中,還要充分地發(fā)揮歷史教學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結合靈活多變的教法,增強教學感染力,激發(fā)學生的熱情,使學生受到深刻的、生動形象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唯物主義教育。在這方面,歷史插圖有著文字資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優(yōu)勢。圖雖無聲,圖卻表“情”,如“陜西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傭”給人一種悲愴、宏闊的感覺,“東漢銅奔馬”那馬踏飛燕的雄姿,表現(xiàn)了一種攝人心魄的矯健美。中學階段是學生情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新課本到手后,他們總是傾心與插圖,迫不及待地把課本插圖翻覽一遍,為以圖育情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表現(xiàn)我國燦爛文明的文物,既可以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又可以激發(fā)其強烈的愛中華民族、愛祖國的深厚情感;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及世界優(yōu)秀歷史人物,緬懷他們的光輝業(yè)績,可以使學生獲得道德上的情感體驗,思考做人的道理;有些插圖可以使學生看到中外著名學者、科學家勤奮成才的歷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理智感;有些插圖可以使學生看到舊中國被列強侵略、奴役的情景,既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等。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民族危機的加深”時,引導學生觀看“日軍在旅順屠殺中國人民”、“時局圖”,形象逼真地使學生認識到日軍在中國的霸道與殘忍,舊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之下,任人宰割,亡國滅種危險,從而使每一個學生熱血沸騰,暗下決心,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實現(xiàn)偉大民族的復興。再如在講火藥、火器發(fā)明時,教師可指導學生感悟課本上的“火箭”插圖,并啟發(fā)學生認識到今日的火箭發(fā)射原理,實際上就來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紀火藥傳人歐洲,改變了中世紀的戰(zhàn)爭模式,幫助歐洲資產(chǎn)階級打開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勝利,大大推動了社會進步。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學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一言以蔽之,歷史插圖應用于教學,可使枯燥乏味的歷史教學變得有血有肉,繪聲繪色,情理交融,情思并進。
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加深對歷史概念的掌握與應用
在掌握基本史實的基礎之上,歷史教學更應重視探求歷史發(fā)展的動因和規(guī)律,以古鑒今,為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更應重視堅持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可充分發(fā)揮歷史插圖的作用,鼓勵學生借此進行歷史想象,以圖引思,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如在講授二戰(zhàn)歷史時,這一部分內(nèi)容繁瑣、抽象,難于掌握而又非常重要,若能在講課中穿插使用“德軍入侵布拉格,德軍入侵波蘭,戰(zhàn)前德、意在歐洲和非洲的侵略活動和擴張,珍珠港事件中遭襲擊的美國軍艦,德國集中營分布圖,”以及“1941.11.7莫斯科紅場閱兵,斯大林格勒戰(zhàn)役示意圖,蘇軍在斯大林格勒英勇作戰(zhàn),墨索里尼被暴尸街頭,諾曼底登陸,美蘇軍隊在易北河會師”等教學插圖,并使之有機結合起來,可謂是一幅形象、逼真的二戰(zhàn)歷史畫卷,既能使同學們看到二戰(zhàn)初期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張牙舞爪、猖狂兇殘、陰險毒辣的一系列歷史鏡頭;又能使同學們認識到面對法西斯的瘋狂進攻,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團結起來,構筑成反法西斯的堅固長城,印證“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才是社會發(fā)展的推動者與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等唯物主義見解。既能培養(yǎng)同學們的辯證分析問題能力,又能使同學們受到很好的思想教育與啟迪:反對戰(zhàn)爭,追求和平;加強國際合作,求得共同發(fā)展等。這樣,便可避免枯燥無味的說教,使學生的思想認識進一步升華、沉淀、積累、提高。
當然,歷史插圖在教學中的運用,不是借助一幅插圖或一堂課就能奏效的,要求歷史教師在備課、教學中引起足夠的重視,它也是課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筛鶕?jù)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有計劃、有選擇地選用課本插圖配合教學,引導學生觀圖,發(fā)揮其想象力,悟出探究式問題,創(chuàng)造出問題情境,甚至將幾幅插圖有機結合起來,找到其內(nèi)涵,既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解決重、難點,還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使乏味、干癟的歷史教學充實起來,事半功倍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責任編輯: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