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先
2008年7月10日的《中國青年報》以《郭沫若造原子彈:是調侃更是警示》為題,就2008年廣東省一考生在高考作文中所犯的常識性差錯:“我國中科院院士郭沫若,拒絕了美國的高薪挽留,毅然回國投身科學研究事業(yè),并成功研制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分析了這一現(xiàn)象背后隱藏的深層原因。對于同學們而言,也應該從中領悟一些作文選材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多關注現(xiàn)實,不要總從前人那里“討”材料。
“郭沫若造原子彈”一說從一個側面說明,很多同學喜歡在作文中引用名人事例等現(xiàn)成的材料。退一步說,即使該考生引用的事例沒有出現(xiàn)常識性差錯,這種人所共知的材料也缺乏新鮮感。
為何總要從前人那里“討”材料而不能更多地關注現(xiàn)實呢?
我們應多關注社會生活中的人和事,觀察、思考人間萬象,在作文中剖析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抒發(fā)人生感悟,挖掘人物或事件的閃光點、動情點等,使自己的文章具有現(xiàn)實意義,而不僅是應付考試的“套子文”。生活是思考的基礎,思考是建立在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基礎之上的。2008年高考上海卷唯一一篇滿分作文《他們》之所以得滿分,主要在于該考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農民工子女問題的熱切關注與深刻思考,從中可以看出考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二、多投入情感,不要總想著玩弄所謂的技巧。
寫作是一個抒發(fā)情感的過程,可是不少同學卻把它當作“技術活”,按照一定的流程操作——開頭是名言
警句,中間填上背好的材料,結尾再喊幾句口號。這種只注重所謂的技巧、不投入真情實感的文章,干巴巴的,根本無法打動讀者。
真情實感的抒發(fā)是一個人思想觀點的重要體現(xiàn)。抒真情,寫自己,文章才有厚度,內容才有分量。寫作是用筆來說真心話,重要的是主題的表現(xiàn)、思想的表達、情感的抒發(fā)。新課標對作文的要求中有一項是“理解他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善于審視自我,富有批判精神”。千萬不能本末倒置,將所謂的技巧放在第一位。
三、多提醒自己,端正作文的態(tài)度。
“郭沫若造原子彈”一說,反映的不僅是寫作能力問題,更是寫作態(tài)度問題。有些同學只注重研究“評分細則”,認為寫出來的文章只要事例豐富,能證明觀點就能得高分,至于事例的真實性、正確性、科學性則無關緊要。高考作文是嚴肅的,出現(xiàn)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錯誤,對別人而言是笑談,對考生自己則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態(tài)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對于作文同樣適用。同學們一定要端正態(tài)度,不要抱著僥幸心理應付考試?!白鑫南茸鋈恕?,作文考試的終極目標在于考察同學們的人文素養(yǎng)。文如其人,是作文該有的面目。
(責任編輯 張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