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時期
中國現(xiàn)代音樂的偉大先驅(qū)蕭友梅在留德時期(1912-1919)于1916年12月創(chuàng)作了管弦樂《哀悼引》,并在其手稿首頁序文中寫道:“茲借留德同志諸君有追悼黃(興)、蔡(鍔)二公之舉,特仿Beethoven之Trauermarsch(貝多芬葬禮進行曲)體作成一曲,名曰《哀悼引》,二公有靈其鑒吾志”。 這是中國作曲家在這個領(lǐng)域內(nèi)最早的嘗試。
1923年8月,蕭友梅新制樂隊曲《新霓裳羽衣舞》鋼琴譜出版。同年12月17日,蕭友梅在北大音樂傳習(xí)所第15次音樂會上指揮樂隊,首演了他的新作管弦樂《新霓裳羽衣舞》。五十八年之后,譚抒真教授著文稱:“……蕭先生的那首《新霓裳羽衣舞》,至今還未忘。為中國現(xiàn)代音樂史上,第一次由中國人指揮,主要由中國音樂家來演奏中國第一首管弦樂作品的交響音樂會”。(參見《蕭友梅編年記事稿》,黃旭東/汪樸編著,中央音樂學(xué)院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929年5月,黃自的交響序曲《懷舊》在美國康州新港塢西音樂廳首演,這是國外樂團首次演出中國交響樂作品。
1936年,江文也的管弦樂《臺灣舞曲》,榮獲柏林第十一屆奧林匹克藝術(shù)競技大賽的銀獎,翌年又獲得了魏因加特納獎。蔡繼琨的管弦樂組曲《潯江漁火》榮獲1936年日本現(xiàn)代交響樂作品征募第一名。在1949年之前,鄭志聲、賀綠汀、冼星海和馬思聰?shù)茸髑?,先后?chuàng)作了一些管弦樂曲和交響曲,但是很少演出,甚至根本沒有上演的機會。
1949年初,原延安中央管弦樂團開赴北京,在清華大學(xué)由李德倫指揮演出了賀綠汀的《晚會》、《森吉德瑪》、《新民主主義進行曲》和《山中新生》等管弦樂作品。1949年5月,上海工部局交響樂團改名為上海市政府交響樂團,同年10月,由黃貽鈞指揮,演出了中國管弦樂作品:張赫的《快樂的農(nóng)村》,王云階的《江南組曲》和黃貽鈞的《民歌選奏》獲得成功,從而拉開了創(chuàng)建新中國交響樂藝術(shù)的序幕。
初創(chuàng)時期
1956年8月1日至8月25日,在北京隆重舉行首屆全國音樂周,展示了新中國早期交響樂創(chuàng)作的成果。演出了王云階的第一交響曲,李煥之的《春節(jié)》組曲,馬思聰?shù)摹渡搅种琛?,施詠康的交響詩《黃鶴的故事》以及李偉才的《中國民歌》組曲等作品。
19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中國交響樂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生機勃勃的勢頭。陸續(xù)上演了朱踐耳的《節(jié)日》序曲和交響曲——大合唱《英雄詩篇》,王云階的第二交響曲《抗日戰(zhàn)爭》,李煥之的第一交響曲《英雄海島》(現(xiàn)定名為《天風(fēng)海濤》),丁善德的《長征》交響曲,羅忠的第一交響曲《浣溪沙》和第二交響曲《在烈火中永生》,施詠康的第一交響曲《東方的曙光》,辛滬光的交響詩《嘎達梅林》,瞿維的交響詩《人民英雄紀念碑》,馬思聰?shù)摹兜诙豁懬芬约皬V為流行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曲作者何占豪和陳剛,當(dāng)年還是上海音樂學(xué)院的學(xué)生。
以黃貽鈞、李德倫、韓中杰等為代表的中國指揮界的前輩,與上海交響樂團和中央樂團(成立于1956年),在推動中國交響樂創(chuàng)作方面貢獻卓著,北京和上海成為中國交響樂創(chuàng)作和演出的主要基地,并涌現(xiàn)了一批熱心交響樂的基本聽眾。但是,好景不長,“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交響樂事業(yè)遭受了嚴重的挫折,幾乎處于停滯狀態(tài)。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藝真正開始面向全世界。1982年至1983年,作曲家杜鳴心和丁善德先后在香港成功地舉行了交響作品音樂會,預(yù)示了中國作曲家步入國際樂壇的新時期即將到來。
新時期
1980年代中期,一批年輕的中國作曲家相繼登臺亮相。一時間青年作曲家的個人作品音樂會如雨后春筍,其個性突出,手法新穎,題材豐富,風(fēng)格多樣,造成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局面。當(dāng)今,活躍在國際樂壇上的譚盾、瞿小松、葉小綱、郭文景、盛宗亮、周龍、陳怡、陳其鋼、許舒亞、蘇聰、何訓(xùn)田和黃安倫等,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是建國以后涌現(xiàn)出的人數(shù)最多、水平最高,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一批青年作曲家。這個群體是開創(chuàng)我國交響樂創(chuàng)作新紀元的希望。
老一輩作曲家們在新時期也煥發(fā)了藝術(shù)青春。
朱踐耳于1986年完成了他的《第一交響曲》,時已年逾六旬,接著又創(chuàng)作了《第二交響曲》(1987)和《第三交響曲》(1988)。1990年至1999年,他先后又完成了第四至第十交響曲,以及《小交響曲》和交響詩《百年滄?!返茸髌?。他的第一至第七交響曲,在陳燮陽的指揮下,由上海交響樂團先后首演,他的《第九交響曲》于1999年8月12日在陳佐湟的指揮下,由中國交響樂團在北京首演。他的第十交響曲《江雪》于1999年10月9日,由陳燮陽指揮上海交響樂團首演。他的上述不少作品,在國內(nèi)外頻頻榮獲大獎。朱踐耳無疑是中國當(dāng)代交響樂創(chuàng)作最為重要和最新成果的體現(xiàn)者。
1989年1月14日,在北京音樂廳舉辦了郭祖榮交響作品音樂會。由韓中杰指揮,中國電影樂團演奏了郭祖榮的《第四交響曲》、《降D大調(diào)鋼琴與樂隊》和《第五交響曲》。翌日,中國音協(xié)理論創(chuàng)作委員會邀集北京、上海等地一些音樂界人士舉行座談會,與會者一致對郭祖榮數(shù)十年來為繁榮我國交響樂創(chuàng)作鍥而不舍、埋頭苦干的精神深表敬佩和贊賞。
1996年在福建和臺灣,先后演出了郭祖榮的《第八交響曲》,這部作品在把握單樂章結(jié)構(gòu)和可聽性方面都頗為出色。
2000年8月6日,由張國勇指揮,福建交響樂團演出了郭祖榮的《第十一交響曲》、《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鋼琴獨奏:楊弋夫)和《第十二交響曲》。同年11月20日,在北京再一次舉辦郭祖榮交響作品音樂會,由筆者指揮,中國電影交響樂團演出了他的交響音畫《大樟溪》,《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鋼琴獨奏:洪奕哲),《樂詩三章》(小提琴與樂隊,小提琴獨奏:廖仲偉)和《第九交響曲》。2002年9月,中國電影交響樂團錄制了郭祖榮的《第十四交響曲》和《第十六交響曲》。
朱踐耳、郭祖榮等老一輩作曲家在交響曲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內(nèi)辛勤耕耘、碩果累累,作品頻頻獲得上演的機會,表明我國交響樂新作演出難的局面已大有改觀,這是令人十分欣慰的事。中老年作曲家們,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如杜鳴心的鋼琴協(xié)奏曲《春之彩》,羅忠的箏與管弦樂《暗香》,楊立青的二胡與管弦樂《悲歌》,徐振民的管弦樂《楓橋夜泊》,鐘信明的《第二交響曲》,吳少雄的交響隨想曲《刺桐城》,以及鮑元愷的《炎黃風(fēng)情》等優(yōu)秀作品,獲得了海內(nèi)外的一致好評。
1991年,首演了王西麟的《第三交響曲》,獲得了廣泛的好評,被認為是中國當(dāng)代最具代表性的交響樂作品之一。2000年,王西麟完成了《第四交響曲》,2001年他又完成了《第五交響曲》。2004年5月19日,由譚利華指揮,北京交響樂團首演了王西麟的《第六交響曲》。
青年作曲家許舒亞于1987年發(fā)表了第一交響曲《弧線》。蘇聰于1989年完成了他的《第二交響曲》。2002年,在北京先后首演了葉小綱的《長城交響樂》和郭文景的《東方紅日》交響樂(現(xiàn)定名為《英雄》交響曲)。
上海交響樂團先后舉辦了呂其明、陳鋼和葉小綱等作曲家的個人作品音樂會。在歷屆“上海之春”,上海交響樂團為演出中國交響樂作品不遺余力,又如“羊城音樂花會”和“哈爾濱之夏”等大城市舉辦的音樂節(jié),也都為各地區(qū)的交響樂作品提供了演出的機會。1990年,在烏魯木齊舉辦了“天山之聲”音樂會,由新疆愛樂樂團演出了《木卡姆》交響樂等作品。1998年,在云南由昆明交響樂團演出了《浪漫紅土情》交響音樂會,生動地表明了在全國范圍內(nèi)(包括少數(shù)民族邊遠地區(qū))的交響樂創(chuàng)作熱情高漲。
1999年4月13日,由青年指揮家李心草指揮中國交響樂團成功地演出了周龍的《唐詩二首》,陳其鋼的《逝去的時光》(大提琴獨奏:王健),葉小綱的《冬Ⅲ》和張小夫的《蘇武》,作品水平之高,指揮與樂團表現(xiàn)之杰出,聽眾反響之熱烈,都是空前的。標志著中國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與表演藝術(shù)日臻成熟。
港澳臺的創(chuàng)作
香港作曲家屈文中、林樂培、林聲翕、陳永華、曾葉發(fā)、陳偉光、羅永暉、羅炳良等人均作有交響曲或管弦樂曲。其中,陳永華的第一(1979)、第三(1985)、第四(1992)、第五交響曲(《三國志》,為雙樂隊創(chuàng)作,1995)和第六交響曲(《九州同》,1996)由香港雨果制作公司先后出版了CD,頗受世人矚目。2004年7月16日,作曲家親自指揮香港中樂團首演了他的《第七交響曲·長城》。
澳門女作曲家林品晶的《澳門懷思》等交響樂作品聞名遐邇。
臺灣作曲家郭之苑作有《為鋼琴和弦樂隊而作的小協(xié)奏曲》(1972),《三首交響練習(xí)曲——湖北民歌》(1985),《交響曲A調(diào)——唐山過臺灣》(獻給來臺灣的我祖先,1986),交響組曲《釋迦傳》、《天人師》(1989)。許?;葑饔薪豁懬栋咨碁场罚?974)。馬水龍作有交響詩《孔雀東南飛》(1977)和《梆笛協(xié)奏曲》(1985)。鄭興魁作有為長笛和管弦樂而作的《天問》(1983)。徐頌仁作有《鋼琴協(xié)奏曲》(1985)。潘皇龍作有管弦樂曲《禮運大同》(1986)。阿鏜、蕭泰然作有管弦樂《西施幻想曲》(1993)等等。
歷屆評獎活動
1981年,舉辦了第一屆全國交響音樂作品評獎,從參評的94部作品中評選出優(yōu)秀獎6部,優(yōu)良獎12部,鼓勵獎17部。獲獎作品共35部,為參評作品的37%,其中交響曲僅有2部,即陳培勛的第二交響樂《清明祭》獲優(yōu)秀獎和盛禮洪的交響樂《海之歌》獲鼓勵獎,其他均為交響組曲、協(xié)奏曲、交響詩及序曲等作品。這表明作為純音樂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的交響曲當(dāng)時還未能引起作曲家們的普遍重視。
瞿小松于1986年8月創(chuàng)作的《第一交響曲》榮獲首屆中國唱片獎的一等獎。
1993年,上海舉辦的單樂章管弦樂的中國作品征集比賽,和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黑龍杯”管弦樂作曲大賽,以及1999年2月,中國交響樂團向海內(nèi)外征集中國交響樂作品,為作曲家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良機。
1994年,舉辦了第八屆全國音樂作品交響樂評獎,參評的98部作品,均為1981年第一次交響樂評獎以來的創(chuàng)作。評出一等獎兩部,二等獎三部,三等獎六部以及創(chuàng)作獎22部,獲獎作品共計33部,為參評作品的33%。引人注目的是,在獲獎作品中,計有六部交響曲即朱踐耳的《第二交響曲》一等獎,鐘信明的《第二交響曲》和程大兆的《第二交響樂》均為三等獎,以及呂紹恩的第一交響樂《中國史詩》,李剛的《降B大調(diào)第二交響曲》和潘國醒的《第一交響樂》均為創(chuàng)作獎,占獲獎作品的18%。
2001年4月,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隆重舉辦的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評選活動,對近十年來的器樂創(chuàng)作和聲樂創(chuàng)作進行評比。獲獎作品分三個等級:金、銀、銅獎。參賽的大型作品占據(jù)了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評獎的主導(dǎo)地位,劉的交響詩篇《土樓回響》獲得唯一的金獎。王寧的《交響前奏曲第一號》,張難的商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紅河音詩》和朱踐耳的第十交響曲《江雪》獲得銀獎。郭文景的《御風(fēng)萬里》、葉小綱的《深圳的故事》第一組曲和交響樂《春天的故事》,安國敏的管弦樂隨想曲《我的故鄉(xiāng)》,趙季平的交響樂《2000》,劉長遠的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詩篇》,徐振民的交響音詩《金陵懷古》,呂其明的弦樂合奏《龍華祭》和鮑元愷的中國民歌主題管弦樂曲《炎黃風(fēng)情》等作品獲得銅獎。
上述獲獎作品,突出地反映了作曲家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對中華民族偉大祖國和改革開放光輝歷程的熱情謳歌和頌揚。我們從《土樓回響》、《紅河音詩》、《江雪》、《我的祖國》和《金陵懷古》等作品中,感受到崇高的愛國主義激情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從《交響前奏曲第一號》、《御風(fēng)萬里》、《深圳故事》、交響樂《2000》和《春天的故事》,呼吸到祖國一派春回大地,生機勃勃的清新氣息,聆聽到了華夏民族昂首闊步前進的堅定步伐和時代脈搏。從《龍華祭》中抒發(fā)了對革命先烈真摯深沉的崇敬、緬懷和哀思。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自豪感成為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獲獎作品的主要特征。
2004年1月初,續(xù)評在1992年以后——20世紀最后十年的華人音樂經(jīng)典作品。其中獲獎的管弦樂作品有《紅旗頌》(90年代演出本),呂其明曲;《第三交響曲》(1991),王西麟曲;《楓橋夜泊》(1991),徐振民曲;琵琶與樂隊《霸王卸甲》(1991),周龍曲;為三個混合樂隊而作的《夕陽·水晶》(1992),許舒亞曲;為大提琴和樂隊而作的《逝去的時光》(1996),陳其鋼曲;中胡與樂隊《荒漠暮色》(1998),楊立青曲;交響樂與人聲《所以一到了晚上》(90年代演出本),啞弦詞、潘皇龍曲;《土樓回響》(2000),劉曲。
2004年5月,“全國第10次音樂作品(交響音樂)評獎”評出大型作品一等獎:《交響壁畫三首》(作品35號),王西麟曲;二等獎:打擊樂協(xié)奏曲《倉才》,唐建平曲;《雙韻—和李白與荷爾德林的精神對話》——為樂隊與兩個人聲而作,朱世瑞曲;三等獎:《中國交響詩》,向民曲;b小調(diào)《英雄》交響曲,郭文景曲;交響組曲《憶》,尹明五曲;中小型作品:一等獎:《荒漠暮色》——為中胡與交響樂隊而作,楊立青曲;二等獎:交響音詩《羅錚畫意——無題之四十八》,羅忠曲;《中國序曲》,葉國輝曲;三等獎:《熱巴舞曲》,方可杰曲;《喜馬拉雅交響曲》(作品第一號),張麗達曲;交響音詩《裂谷風(fēng)》——為交響樂隊而作,楊新民曲;以及優(yōu)秀作品8部(首)。
樂苑新作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國(包括港澳臺)的交響樂創(chuàng)作,其中包括交響曲、協(xié)奏曲、組曲、序曲等作品,約有1500余首之多。作有10首交響曲和10首以上的有朱踐耳(10首),曹光平(10首,《中國大曲——帶塤·笛獨奏的第十交響曲》,于2001年1月6日由楊洋指揮廣州交響樂團首演)、朱誦(15首)和郭祖榮(16首),可以說是新中國建立以來交響樂創(chuàng)作繁榮時期的一個標志。
近年來,我國交響樂創(chuàng)作空前地繁榮,涌現(xiàn)了一大批交響樂新作,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作曲家崇高的人文關(guān)懷精神,廣闊的藝術(shù)視野,和面對廣大聽眾的一片真誠。如葉小綱的第五交響樂《楚》,《大地之歌》——為女高音、男中音與交響樂隊而作,交響曲《沽上情思》,合唱交響樂《和平祭》及《大劇院序曲》;金湘的交響大合唱《金陵祭》(作品61號);徐振民的交響詩《讓歷史告訴未來》;關(guān)峽的大型情景交響詩《木蘭詩篇》(2008年8月30日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和交響幻想曲《霸王別姬》(2008年5月15日由瑞士日內(nèi)瓦歐廣聯(lián)直播——歐州十一個國家進行電視和電臺現(xiàn)場直播,聽眾約五百多萬人);王寧的第三交響曲《呼喚未來》;趙季平的民族交響樂組曲《喬家大院》;王世光的《長江》交響曲;程大兆的大型交響音樂詩畫《長江》(共12個樂章);永儒布的交響合唱《草原頌》;唐建平的交響音樂史詩《成吉思汗》(包括前奏、13個樂章和尾聲);史志有的大型多媒體音樂會——中國音畫《清明上河圖》(含15個場景,18段音樂);鮑元愷的交響曲《紀念》(原名《人民的兒子》);黃安倫的武術(shù)交響曲《鳳凰詠嘆》和管弦樂《圣母頌集》(凡19首,包括江文也的作品,2000年首演于臺灣);由河北交響樂團委約創(chuàng)作演出的《太行烽火》,包括鮑元愷的交響曲《烽火》(原名《烽火素描》)、奚其明的降B大調(diào)少年兒童鋼琴協(xié)奏曲——《烽火少年》(鋼琴獨奏:譚小棠)和劉的管子詩篇《太行回響》(管子獨奏:郭小平);羅新民的《花兒》組曲;王世光的佛教主題交響清唱劇《花嚴之歌》之一與之二(各包括序曲,11個樂章及終曲,2003年3月10日在臺灣首演)和唐建平的《神州和樂》(于2006年4月17日,在上海東方藝術(shù)中心為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代表首演,此后又在廣州、深圳、北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和香港陸續(xù)演出。預(yù)計本月18日、19日將在韓國首爾演出兩場)。
《神州和樂》的風(fēng)行,不僅生動地表明了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化,同時也順應(yīng)了時代對“和諧社會,從心開始”的理念與向往。
在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內(nèi),也呈現(xiàn)了百花爭艷的局面。如唐建平的打擊樂協(xié)奏曲《〈倉才〉——為2003的紀念》和《第一鋼琴協(xié)奏曲》;黃安倫的《b小調(diào)小提琴協(xié)奏曲》、《c小調(diào)第二鋼琴協(xié)奏曲》、嗩吶協(xié)奏曲《中國暢想》及二胡協(xié)奏曲《中國暢想五號》;關(guān)忠的《第一二胡協(xié)奏曲》;作有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還有:張麗達的《茫諧》;呂守貴的《楊貴妃》;羅新民的《劉三姐》;陳鋼的《紅樓夢》;何少英的《三十里鋪》;王強的《零號小提琴協(xié)奏曲》和王西麟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作品39);作有鋼琴協(xié)奏曲的有:徐堅強的《七仙女與董永》;王世光的《松花江上》;郝維亞的《長江》;張朝的《哀牢狂想》;曹光平的鋼琴協(xié)奏音詩《孔子·西施·阿Q》(1999)、鋼琴協(xié)奏音詩《珠江》(2005年11月14日首演,鋼琴獨奏:李芳)和小提琴協(xié)奏音詩《情》(作于1996年,1998年首演);朱誦的鋼琴與樂隊《劉三姐主題變奏曲》;周樂的《岳飛——琵琶和弦樂的和奏》;楊青的笛子與交響樂隊《蒼》;高為杰的雙胡與交響樂隊《白馬印象》等等。其中不少作品雄心勃勃,欲與《梁?!贰ⅰ饵S河》(協(xié)奏曲)試比高,但均未達到預(yù)期的目標;而王西麟、王強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才真正顯示了中國作曲家把握這一體裁的大師級水準,堪與世界現(xiàn)代小提琴協(xié)奏曲文獻媲美。
走向世界
指揮家袁方的座右銘擲地有聲:“為發(fā)展中國交響樂鳴鑼開道!”自1985年至1987年,袁方先后赴葡萄牙、突尼斯、土耳其和德國指揮演出,每場音樂會都必奏中國交響樂作品。1988年,袁方率中國廣播交響樂團首次訪問歐州。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瑞士、德國、奧地利和南斯拉夫七個國家的三十多個城市,其中包括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了交響音樂會,所到之處受到熱烈的歡迎與贊揚?!段鞯乱庵緟R報》特別提及:“對中國音樂的演奏達到了駕輕就熟、爐火純青的地步”。1991年10月,袁方指揮日本廣島交響樂團舉行中國交響樂作品專場音樂會。曲目為曾葉發(fā)的《前奏曲》、林德虹的弦樂合奏《思》、戴宏威的二胡協(xié)奏曲《惜別》(二胡獨奏:姜建華)和鐘信明的《第二交響曲》(1989),演出獲得成功。此外,袁方在與東京新星日本交響樂團、仙臺愛樂樂團合作舉行音樂會時也都演奏了中國作品。
指揮家鄭小瑛于1988年,率中央歌劇院帶了七套節(jié)目赴芬蘭參加薩沃林納國際歌劇節(jié)。同年7月20日,鄭小瑛成為指揮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在國外舉行首場中國交響樂作品音樂會的第一人。曲目包括50-80年代的作品:《春節(jié)序曲》、《梁祝》、《二泉映月》(華彥鈞——吳祖強)、陳培勛的《清明祭》和葉小綱的《地平線》(1984—1985)。演出獲得巨大成功,芬蘭《晨報》評論寫道:“中國交響樂作品充滿了樂觀精神,有時理想主義像黑白那樣分明,我們聽到的現(xiàn)代作品并不太現(xiàn)代,但是可愛,是理想的,不像我們的現(xiàn)代音樂有更多的噪音”。(參見楊力著《鄭小瑛傳》,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2007年4月,鄭小瑛率廈門愛樂樂團 “土樓西行”,在法國、德國、奧地利和意大利巡演,曲目包括《土樓回響》、《炎黃風(fēng)情》、《鹿港屆會》和《火把節(jié)》等中國作品,所到之處引起轟動。
指揮家陳燮陽立志:“我要用我的一生,把中國交響樂推向世界!”1982年夏,陳燮陽指揮紐約現(xiàn)代管弦樂團,在美國第33屆阿思本音樂節(jié)上,演出奚其明的芭蕾組曲《魂》(1980)獲得成功,在國際音樂舞臺上脫穎而出。
陳燮陽先后排演了賀綠汀、丁善德、朱踐耳和郭文景、譚盾、陳其鋼、盛宗亮、周龍、陳怡、黃安倫、許舒亞、瞿小松、葉小綱等幾乎所有“新生代”的作品。陳燮陽還先后指揮錄制了《丁善德交響樂作品集》、《朱踐耳交響曲集》(總譜與CD,凡三卷,2002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朱踐耳管弦樂曲集》(總譜與CD,凡四卷,2006年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和《呂其明管弦樂作品選集》(2007)。
2003年,陳燮陽率上海交響樂團赴美國巡演,先后在夏威夷、洛杉磯、波士頓、紐約、華盛頓和亞特蘭大等城市演出了朱踐耳的第十交響曲《江雪》,不僅展現(xiàn)了中國當(dāng)代交響樂扛鼎之作的藝術(shù)魅力,同時也更有力地顯示了,中國交響樂在國際舞臺上,用本民族的聲音向世界說話的信念。
2004年,陳燮陽率上交登上柏林愛樂大廳,展現(xiàn)中國交響樂作品(《火把節(jié)》、《愁空山》)的神韻。全場2000多名聽眾起立喝彩鼓掌10分鐘……譜寫了中國交響樂藝術(shù)史上令人驕傲的一頁。(參見邢曉芳著《揮出一片艷陽天》,2005年上海音樂學(xué)院出版社出版)
2005年2月23日至4月2日,音樂總監(jiān)余隆率領(lǐng)中國愛樂訪問美國、加拿大、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英國和德國等7個國家的22個城市,共舉行了22場音樂會,聽眾達41000人次。此次世界巡演是一次向國際樂壇展現(xiàn)中國交響樂最新成果的空前壯舉。音樂會曲目以委約葉小綱創(chuàng)作的一部中國版的《大地之歌》最為引人注目。作曲家把唐詩的浪漫情懷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東方韻味,運用現(xiàn)代作曲技法婉轉(zhuǎn)而深沉地加以敘述和傾訴,完全不同于馬勒的《大地之歌》,因而頗受歐美主流社會和海外華裔聽眾的青睞。
同年9月,余隆率廣州交響樂團赴美國紐約和波士頓演出,10月2日,在華盛頓肯尼迪藝術(shù)中心舉辦的中國文化節(jié)開幕式上亮相,之后赴日本參加第4屆亞洲交響樂團音樂周,舉行中國作品專場音樂會,并經(jīng)夏威夷回國。此行的曲目包括陳其鋼的《蝶戀花》、葉小綱的《廣東音樂》組曲、《梁?!沸√崆賲f(xié)奏曲(小提琴獨奏:杜梅)及《黃河》鋼琴協(xié)奏曲(鋼琴獨奏:郎朗)等,在國際樂壇上演出整臺中國音樂作品,贏得了世界聲譽。
北京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首席指揮譚利華,大力推動中國交響樂創(chuàng)作成績斐然。2006年,北交與EMI唱片公司聯(lián)手,于2007年3月發(fā)行了鮑元愷的《京劇交響曲》和唐建平的打擊樂協(xié)奏曲《圣火——2008》的CD。同年,還與人民音樂出版社合作進行《中國當(dāng)代作曲家曲庫》的錄制和演出。
2008年6月8日,譚利華指揮意大利羅馬交響樂團(Orcgeesrea di roma e del lazlo)于羅馬首屆“中國文化藝術(shù)節(jié)”閉幕式上演了一場中國當(dāng)代交響樂作品音樂會,曲目為何訓(xùn)田的裝置二胡與管弦樂隊《夢四則》、郭文景的竹笛與管弦樂隊協(xié)奏曲《愁空山》和王西麟的《第四交響曲》,令意大利聽眾為之震驚和感動。
中國交響樂藝術(shù)事業(yè),正如紐約愛樂音樂總監(jiān)、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在今年春天訪問了中國內(nèi)地、香港和臺北之后,發(fā)表談話時所預(yù)言的那樣:“可以不過分地說,中國正在接手西方古典音樂的未來。這是令人驚異的情景。”
卞祖善:中國芭蕾舞團原首席指揮、一級指揮、教授
責(zé)任編輯:趙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