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曉明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關注“天空”,是一種不為眼下所累,始終仰望理想的大志,是一種時時不忘責任的意識,是一種洞燭萬象的智慧。教育,同樣需要目光遠大、心懷責任、求索終身的關注教育“天空”的睿智群體來支撐。那么,平凡的教師怎么做才能成為一個關注“天空”的教師呢?
第一,關注“天空”基于正視當下。無須諱言,教師不僅是清貧的職業(yè),還是瑣碎的職業(yè)。改不完的作業(yè),處理不完的零碎小事……一不小心,昔日的天之驕子在平凡的教育歲月里就泯然于眾了。立身在當下平淡的教育生活里,教師如何關注“天空”,心存高遠?當代名師李鎮(zhèn)西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李老師曾是個做著紫色文學夢的青年,他的理想生活方式并非是做老師。我想,如果他改變不了做教師的現(xiàn)實,又不總是專心教育工作的話,那么,他可能不僅成不了文學大師,還可能把教育名師這頂桂冠也錯過了。李老師當然是睿智的,確定自己將終身與教育結緣后,他果斷地把目光與智慧投向了當下瑣碎的班級管理、日常教學工作中。他始終注意用心靈傾聽教育細節(jié),用智慧感悟育人真諦。十年磨一劍,終于,一地雞毛編織成了絕美的華衣,《愛心與教育》《做最好的老師》等著作成了他人生的“天空”,眾多教育者仰視的“天空”。其實,不管是什么原因使我們選擇了教育職業(yè),但既來之則安之,做行業(yè)中最好的自己,何嘗不是對人生價值最好的注解呢。
第二。關注“天空”源于厚德載物。人類社會的高度主要是由精神文明的高度來決定的。道德高尚者才能承擔重大任務。因此,德是教師的重要標志,大教師首先是大德行者。我們不妨矚目古今教育大師們,他們個個都是一座精神的豐碑。一部《論語》,我們不僅看到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鋒芒,更看到了孔子“德化社會,德化人生”的道德人生。中國近代教育大師陶行知先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不求絲毫私利,為教育殫精竭慮,終身探索。讀《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給青年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們眼前總浮現(xiàn)蘇霍姆林斯基那動人的淳樸人性、與職業(yè)慈悲——“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愛孩子?!笨疵膳_梭利的《兒童教育》,我們很容易記住思想者“教師必須為形成較好人類而獻出一切”的人生宣言……先行者懷著崇高的品性、愛心、人格、理想實踐在教育的田里,厚德更容易高瞻遠矚、百折不回、至情至性,厚德自能載物。
第三,關注“天空”成于終身體悟。歸根結底,教育是一個人生對另一個人生的影響、啟迪和引領。單一傳遞知識的教師是不能進入現(xiàn)代教師之門的。教師只有終身修專業(yè)、悟人生,不斷提升個體學養(yǎng)與智慧,才有資格成為關注“天空”的人。很感慨這樣一個案例:浙教版第二冊《悄悄話》教學中,一名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公園里的花不能摘,山路邊的小紅花就可以摘呢?”是啊,山路邊的花為什么可以隨意采摘呢?老師沉思了一下,巧妙地告訴學生,隨意輕視、作踐生命是不對的,不過,生命的意義在于實現(xiàn)價值,適當?shù)臅r候采用適當?shù)姆绞揭彩强梢缘?。比如把小紅花獻給生病的老師,讓老師獲得快樂早日恢復健康,這也是小紅花的另一種歸宿。我想,如果教師對生命意義沒有深刻洞悉,就不能道出鮮花的生命哲學,也就不能升華學生的精神世界。教育意義的高下也自此分水。扎實,教師是一個終生成長的個體,并非天生的圣人,深刻渾厚的教育哲學與智慧,是在無數(shù)教育實踐中教學相長、逐漸習得的。終身體悟,終身探究,是普通教師成為教育“天空”仰望者的終身憑借。
教育,是人類集體的事業(yè)。教育,呼喚所有教育工作者仰望“天空”,共同托起教育晴空。
責任編輯:孫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