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艷
摘要:為了揭示清初李因篤的文學成就,采用文史結合、分析歸納的研究方法,對其文學思想、文學批評、文學創(chuàng)作展開探討。認為李因篤是清初宗唐派詩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漢詩學、杜詩學研究名家,是詩歌聲韻學研究的先驅。他的詩歌內容豐富,宗法杜甫,風格雄渾蒼勁;散文師法秦漢,以策論文、傳記文見長。他是清初著名詩人、詩學批評家、關中文壇領袖。
關鍵詞:李因篤;關學;文學成就
中圖分類號:120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2731(2009)01-0078-04
李因篤(1631-1692),字子德,又字天生、孔德。陜西富平人,清初著名學者、詩人、詩學批評家,在經學、文學、音韻學方面均有相當建樹,與陜西周至李颙、眉縣李柏同為關學大儒,并稱“關中三李”。三李各有所長,近世賀瑞麟曾有“二曲關學、天生文學、雪木高隱”的提法,認為李因篤的文學成就更為顯著。迄今為止,錢鐘書、蔣寅、李世英、孫微等學者已就李因篤的詩學思想作過一定研究,筆者也曾撰文論述其詩歌創(chuàng)作。本文擬從文學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研究三個方面對其文學成就進行綜合評述。
一、文學思想
李因篤沒有文學理論專著,其文學思想主要見于詩文評論和書信以及他對漢詩和杜詩的評語。
(一)詩學思想
1.繼承并發(fā)展明七子派的復古思想李因篤主張學習古詩,學詩途徑由盛唐一直上溯至《詩三百》、漢魏、六朝詩歌,特別是對六朝詩歌傳統(tǒng)和《文選》重點強調。錢鐘書曾曰:“清初詩家如天生、竹坨、翁山,手眼多承七子,即亭林、梅村亦無不然。然天生取徑既如七子之專,取材亦同七子之狹,斯則異于清初之沿明詩者?!睂⒗钜蚝V歸為七子繼承者,批評其學詩途徑狹窄,不如朱彝尊等人兼取唐宋。事實上,李因篤對七子主張亦有一定突破。他反對字句模擬,主張得其神明,而且提出了如下諸多富有個人創(chuàng)見的詩學觀點。
2.宗唐抑宋,標榜“清新蘊藉”清初詩家鄧漢儀曾有一番論述:“今詩專為宋派,自錢虞山倡之,王貽上和之,從而泛濫其教者,有孫豹人枝蔚、汪季懋麟、曹頌嘉禾、汪苕文琬、吳孟舉之振。而與余商略不茍同其說者,則有施尚白閏章、李屺瞻念慈、申鳧孟涵光、朱錫鬯彝尊、徐原一乾學、曾青黎燦、李子德因篤、屈翁山大均等人。”將李因篤列入宗唐派代表人物。作為宗唐派成員,李因篤的理論特色在于推崇唐詩之“清新蘊藉”?!稄屠钗湓吩唬骸敖鼤r作者多以樸勝。試觀宋人詩何嘗不樸老,究其終遜于盛唐者,失其秀令也。夫秀者清新,令者蘊藉之謂也,合此四字,古人之能事過半矣?!甭撓邓钠渌撛娫捳Z,所謂“清新”源自杜甫之“清新庾開府”,概指風格清新秀逸,“蘊藉”是指嚴羽提倡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概言意境朦朧含蓄,后者與王士禎之“神韻”內涵相似。不同之處在于,“神韻”宗法對象更偏向于王維、孟浩然,李因篤則將“蘊藉”“清新”相提并論,故而崇尚杜甫、李白、高適等人。
3.提倡詩歌抒寫真性情《筠庵使君集序》曰:“芟偽黜浮而詩文之真氣候乃出,推之父子、君臣、朋友之間,一以貫之,沛然若決江河,莫之能御矣。”指出真情實感具有無法匹敵的感染力。他的一則漢詩評語揭示了真性情的思想邊界:“往觀漢詩至‘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喟然嘆日:‘惟守而后知其難,惟難則益見其貞,此意黃初以下,絕無津逮者。謂漢人之深得其情,故其語真,語真則至也,夫人情本不相遠,豈貞婦別具一肺肝?一一出于自然哉!”對于抒寫貞婦情欲作了肯定,頗有晚明思想解放之余韻。巧的是,王國維《人間詞話》亦有同樣高論:“‘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可謂淫鄙之尤。然無視為淫詞、鄙詞者,以其真也?!贝ù伺c李因篤的觀點如出一轍。
4,主張詩人要有學問《鈕明府玉樵詩集序》日:“天之賦才,非嗇于今而豐于古。江河日下,視古人不啻徑庭,豈獨其才疏?學之不逮古人矣?!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往惟顧亭林征君不愧斯語。”他贊許顧炎武的詩歌有深厚的學問根底,批評當代詩人學問不及古人,表明他對學問十分重視。
5.標榜“秦風”作為陜西文人,李因篤對鄉(xiāng)邦文學傳統(tǒng)抱有強烈的認同。他以《詩經·秦風》中的《駟鐵》等篇目作為陜西文學的根源,標榜其雄壯豪放的地域風格,自覺以“秦風”來推獎陜西詩人的作品?!抖睢吩娫唬骸皽驿楸睚R幟,北地本秦風?!辟澴u籍貫北地(今甘肅慶陽,明屬陜西)的李夢陽詩歌本自《秦風》,又評合陽籍詩人康乃心詩曰:“孟謀詩數百首,諸體略具,雄姿逸氣,不受羈銜,故皆直抒性靈,磊落壯涼,得秦風本色?!?/p>
對于李因篤的詩學成就,蔣寅認為:“他的詩論相當明顯地帶有明代格調派的印跡,而與江南詩學異趣。”指出李因篤的詩學思想帶有一定的地域保守性。聯系明清之際的詩學背景,筆者認為,李因篤的詩學思想未必滯后。張健將明清之際詩學的總趨向概括為“儒家詩學政教精神的復興及審美上性情詩學、格調詩學的走向綜合與統(tǒng)一”。蔣寅也認為:“清初詩學形成的詩教中心觀念、對傳統(tǒng)的開放態(tài)度、崇尚‘真詩和以學問為本的創(chuàng)作理念,后來成為貫穿清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主導傾向?!崩钜蚝V的詩學思想,除拘泥于排斥宋詩之外,基本符合這一時代主導趨向,同時兼有地域特色。
(二)散文思想
1.宗尚秦漢散文朱彝尊《報李天生書》曰:“足下學博而才富,英敏果銳之氣,直欲軼秦漢而上之,視仆之所為出唐宋之下,宜其分鑣疾馳去之,惟恐不速?!w足下之所尚者文,而仆之所期于足下者載道之謂也?!睋诵趴芍?,李因篤自稱追摹秦漢散文,視朱彝尊為唐宋派。朱彝尊則認為二人的根本差異在于李因篤注重古文的文辭,自己更注重文章的載道功能。相比之下,李因篤的觀念更接近文學的審美本質。
2.重視文章的學問根基他在《宋子貞先生制義序》中批評當時的八股文曰:“數科以來,日趨于熟腐庸俗,則并戌亥之辭而失之。觀者瞶瞶稱為清真。猶入十室之邑,平蕪蕭然而相詫以為大羹元酒之味,不越乎是,是便于天下之空疏不學者也。制義之道幾平息矣!”對于爛熟庸俗、空疏不學的文風表示不滿。
二、文學批評
作為詩學名家,李因篤對曹溶、顏光敏、康乃心等清初詩人的作品作過評點,但其最有成就的文學批評主要表現在漢詩學、杜詩學和詩歌音韻學方面。
(一)漢詩學
《漢詩音注》又名《漢詩評》,書中共收兩漢樂府詩、五言古詩共390首,體例為題下有解題,字下有音注,詩間有評說。這是清初漢詩研究的重要文獻,蔣寅認為該書系漢詩研究之發(fā)軔,首開漢詩細讀之風,主要研究成果有:率先對漢詩進行音韻注釋;以《毛詩序》為代表的儒家詩學思想作為批評話語對漢詩的思想內容進行評點,帶有濃重的道德批評色彩;從語言、結構等諸多方面評點漢詩藝術;善于將
漢詩與杜詩互相發(fā)明。筆者認為,未曾述及的研究成果還有:在思想評析方面不乏新銳之見,敢于突破傳統(tǒng)道德藩籬。除前所引的關于“空床難獨守”的評語外,他評項羽《垓下歌》曰:“雄深悱惻,與高帝《大風歌》相當。當世儒以成敗論人,而太史公獨尊為本紀,冠漢上,千古具眼人也;項王此歌兼高武之妙,深于漢者,當自知之。”他以司馬遷為榜樣,贊譽項羽《垓下歌》堪與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相媲美,體現了不惟政治權勢、追求客觀公正的學者品格;在藝術評析方面,他贊譽漢詩具有“雅”、“真”、“奧”的風格特點;注重揭示漢詩對于《詩經》、楚騷的繼承和發(fā)展,明確漢詩承上啟下的詩歌史意義。
(二)杜詩學
李因篤所著《杜律評語》生前已有稿本流傳,惜已亡佚,所幸后世諸多杜詩評著如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劉溶《杜詩集評》等保留了大量李因篤的評語。孫微《清代杜詩學史》將李因篤和顧炎武、王夫之、王士禎視為清初論杜四名家,據他歸納,李因篤的杜詩學成就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將杜詩與《史記》并論;論“杜律細”;追“三頌”與匹“二南”;尚古質、淡雅、渾然。事實上,李因篤注杜甚為細致,此外尚有許多研究成果不曾論及。筆者概略總結出如下五點:一是以“溫柔敦厚”為宗旨,注重對杜詩“忠愛”精神的闡發(fā)。如評《北征》曰:“忠愛之情,憂患之意,無一語不入微,真頰上三毫矣。”二是廣泛揭示杜甫對古代詩歌傳統(tǒng)的繼承,除《詩三百》外,尚有楚騷、漢魏古詩、六朝詩、陶淵明詩以及初唐詩,顯示出杜詩之“集大成者”氣象。三是詳細剖析杜詩之篇法、句法、字法,展現杜詩整飭精妙的結構藝術和語言藝術。四是展現杜詩多樣化的藝術風格。除古質、淡雅、渾然外,還曾贊許杜詩具有清新、蘊藉、雄奇、樸拙等風格。五是批評杜詩存在的藝術缺陷,為此抹掉一些詩句。
(三)詩歌音韻學研究
李因篤是清初著名音韻學專家,顧炎武《音學五書》即以《答李子德書》為序,信中曰:“故吾之書,……非托之足下,其誰傳之?”書中采納了許多李因篤的見解?!豆沤耥嵖肌肥抢钜蚝V的音韻學專著,其特色在于以詩歌作為音韻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對先秦至唐代詩歌中的韻字進行分類編輯,分析古今韻語之異同,并就漢詩、杜詩進行系統(tǒng)注音,蔣寅以此視李因篤為“詩歌聲韻研究的前驅”。又據蔣寅所述,日本學者長谷部剛曾在《中國詩文論叢》第18集上發(fā)表過《關于李因篤杜詩中的音注》一文,揭示了李因篤對杜詩聲韻學和唐代詩韻研究的貢獻。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一則關于杜甫詩歌音韻規(guī)律的論斷:“近體詩出句末字仄聲必是上去入三聲遞用。”此論經朱彝尊等人轉述,在后世廣為流傳。當代語言學家王力認為:“杜詩并非每首如此,只能說是多數如此。”也對這一觀點作了基本肯定。
三、文學創(chuàng)作
(一)詩歌創(chuàng)作
李因篤著有《受祺堂詩集》35卷,卷4當年未出,直至民國年間方才刊刻有《受祺堂詩卷四補遺》?,F存詩總計2650多首。從思想內容而言,主要集中在六個方面:一是抒發(fā)遺民情懷。從明亡后至康熙十八年,李因篤度過了30多年遺民生活,詩歌當中充溢著濃烈的故國之思和守節(jié)之志。代表作是《秋興八首》和卷4收錄的8首拜謁明十三陵的詩歌。二是關注國計民生,反映百姓疾苦。代表作為《發(fā)代州書觸目七十六韻》,反映了晉冀災民流離餓殍滿地的悲慘景象。三是詠史懷古,抒發(fā)他對古圣前賢的敬慕。如《渡易水》歌頌了荊軻反抗暴秦的豪杰氣概,《早秋五丈原謁諸葛忠武公廟》歌頌了諸葛亮的耿耿忠心和文韜武略。四是抒發(fā)親情友情。代表作為《紀別八首》,描寫了每位親人與他依依惜別的感人場面。詩集近一半作品是唱和贈答詩歌,表現了他對友人的慷慨熱忱,代表作是《臘杪亭林先生寓曲沃,臥病小愈,走書相聞,即遣使起居奉詩五首》,表達了他對顧炎武的思念以及對友誼的忠貞。五是山水詩。代表作是氣勢雄渾、境界闊大的《望岳》,展現了西岳華山的雄奇險峻。六是歌詠盛世。代表作是《歲暮感懷呈郭明府獻素四首》,再現了康熙中期關中百姓安居樂業(yè)的太平景象。從藝術特點而言,李因篤精研杜詩,詩歌創(chuàng)作亦以杜甫為宗,潘耒《受祺堂詩集序》評曰:“富平李天生先生,關中豪杰也,為人豁達慷慨,自負經世大略,無所試其奇,一吐之于詩,其詩本風騷,出入古歌謠樂府,而以少陵為宗,意象蒼茫,才力雄贍,既與杜冥合,而章法句法講之尤精,千錘百煉而出之,此學杜而得其神理,非襲其皮毛者也?!辟澠涞枚旁娚耥?。聯系詩歌作品,主要表現為繼承了杜甫的忠愛品格和現實主義精神,體現出關學大儒經世致用的社會關懷,特別注重語言、結構、格律的錘煉。風格方面,既有杜甫之沉郁頓挫,更以雄渾蒼勁見長,體現了“秦風”本色。他才學富贍,善用經史典故入詩,展現了學者之詩的特殊魅力。
(二)散文創(chuàng)作
李因篤的文集遲至道光年間才告出版,散佚頗多,但其在世時頗有影響,《李文孝先生傳狀》稱其晚年歸里之后“乞文者應接不暇”,是關中地區(qū)撰寫碑版?zhèn)髦镜拿腋呤帧,F存《受祺堂文集》4卷及《續(xù)刻受祺堂文集》4卷,外加數篇佚文,文章共計177篇,主要體裁有疏、策、傳、志、碑、書、序、記等,成就較高的是疏文、策論文、傳記文、序文。《乞終養(yǎng)疏》可與李密《陳情表》相媲美,被喻為“國朝兩大文章”之一;策論文13篇,分別為《漕運》、《圣學》、《天文》等,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領域的重要現實問題,濃縮著李因篤實學思想的精華,體現了清初散文內容偏重經世致用的時代特征,具有旁征博引、邏輯謹嚴的學術文章特色。傳志文53篇,主要包括傳記文、墓志銘和祭文等,借鑒司馬遷《史記》人物傳記的筆法,借助典型事例、典型細節(jié)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了陜西詩人杜恒燦、甘肅提督張勇等人物形象。序文58篇,包括詩文序、贈序、序記文等,敘議結合,言簡意賅,包孕著豐富的詩學主張和學術見解。陜西后世文人對李因篤的散文評價甚高,《受祺堂文集序言》曰:“讀之奧衍鴻博,力追秦漢,經經緯史,是關世用,李北地、文太青之后而后罕有其儔?!辟澠渖⑽娘L格雄健直追秦漢,內容奧博貫通經史,具有經世致用的價值,是繼明朝李夢陽、文翔鳳之后陜西文壇的又一大家,對李因篤的散文成就作了準確概括。四、結語
清初多位名家對李因篤的文學成就給予了很高評價。王士禎評日:“富平李因篤天生,……長律得少陵家法,嘗以四十韻贈曹秋岳,曹嘆日數百年無此作矣?!鼻缶喾Q:“孔德諸體陵轢少陵,而五言長律尤善,曹使君秋岳嘆為空同以后一人?!笨隙死钜蚝V詩歌學杜的成就,曹溶則推李因篤為明代大家李夢陽的后繼者。傅山《為李天生作》第一首日:“空同原姓李,河岳又天生”,也以李夢陽相比擬,第八首又曰:“何事亭林老,朝西擬筑壇?”詩中自注曰:“寧人(按:顧炎武)向山云,近日文章之事當推天生為宗主,歷敘司此任者至牧齋,牧齋死而江南無人勝此矣?!币来丝芍櫻孜渚箤⒗钜蚝V推許為繼錢謙益之后的文壇盟主,可謂獎譽至極。相比之下,康熙初年主盟京師文壇的龔鼎孳曾題贈李因篤日“西京文章領袖”,這一定位更加切合李因篤在關中文壇的領袖地位。凡此種種,足見李因篤在清初文壇的影響。尤為欣慰的是,李因篤的文學成就同樣得到了當代學者的相當肯定,錢鐘書認為:“清初精熟杜詩,莫過于李天生?!笔Y寅認為:“李因篤是清初關中最著名的詩人,也是對詩學有專門研究的詩論家?!本C上所述,李因篤既是清初著名的詩人、詩學批評家,又是關中文壇領袖,在文學思想、文學批評、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均有顯著成就,應當充分肯定他的文學史地位。
責任編輯趙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