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應
摘要:本文分析了漢語顏色詞的語義特征,指出漢語顏色詞有層級性、模糊性、聯(lián)想性、比喻性、民族性、情感性和文化性等語義特征,并揭示出了顏色詞所反映出來的漢民族獨特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顏色詞 語義特征 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H13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1
顏色詞是一種非常活躍的感官詞,它不僅對描述事物的色彩,表達文字的思想內容以及在加強語言的感染力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而且還蘊含著漢民族悠久而深厚的文化,顏色詞有3個特點:多樣性,對比性和聯(lián)想性。最初的漢語色彩詞描繪的多數(shù)是實物,同一種顏色,不同的事物,用不同的詞來表達,如《說文解字》:皎,月之白也;皤,老人之白;皙,人之白也;皚,霜雪之白也;皅,草萼之白也,這些色彩皆為自然之色,可見人們對色彩的感知是與具體有形的事物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事物的多樣性造成了顏色的多樣性。顏色千差萬別,對比鮮明,豐富了人們的想象力,給人以遐想的空間。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風俗各異,造成不同語言顏色聯(lián)想性的差別。顏色的多樣性、對比性和聯(lián)想性使顏色詞具有了如下語義特征:
第一,層級性。英漢基本顏色詞的子系統(tǒng)均有數(shù)量可觀的下義詞。這些下義詞具有相應基本顏色詞的特點,但有細微區(qū)別。這些差異構成顏色詞的分極性,表現(xiàn)為顏色深淺程度和色澤明暗程度不同。以漢語基本顏色詞“紅”為例,按色深淺程度可分為5 個等級:“粉紅<橘紅<鮮紅<深紅<紫紅。
第二,模糊性。就像“色譜”中的顏色是連續(xù)不斷,沒有界限的一樣,絕大部分顏色詞介于兩種基本色之間。這樣使得大量色彩詞具有模糊性。漢語顏色常以實物命名,如葡萄綠和蘋果綠,而實物本身的顏色就不是統(tǒng)一的、純色的,這就為色彩的區(qū)分增加了難度。其次從構詞法來看,“煞白 、寡白、皓白”這類詞的前一詞素意義已經虛化,對后一詞素只起加深程度的作用,而程度不易確定,與“雪白”“鹽白”類相比,較為抽象模糊。另一類附加式顏色詞如“白皚皚”“白慘慘”“白蒼蒼”等,大多帶有人的主觀感情色彩,后綴沒有實在意義,表示的程度更不易確定。以上都表明顏色詞具有很強的模糊性。
第三,聯(lián)想性。色彩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形態(tài),它通過表達相應的色彩概念而把客體、色彩、主體三方面聯(lián)系在一起,使之不僅指稱了色彩概念所表達的客體方面的特征,而且還表達了色彩在人的主體方面所引起刺激反映特征,這一特征,又往往通過色彩的聯(lián)覺而產生,這就構成了顏色詞語的聯(lián)想意義,使得顏色詞具有了聯(lián)想性。漢語顏色詞的構成大都采用喻體+顏色詞的形式,例如:“橘紅”、“杏黃”;“蔥綠”、“魚肚白”等。這樣的色彩比喻能引發(fā)人們的聯(lián)想,提起一個事物,人們常常首先想到它的顏色,一說“大?!?立刻聯(lián)想起“藍色”,一提到“紅色”就讓人聯(lián)想到有“熱烈、喜慶、革命”。
第四,比喻性。顏色是人的視覺器官在可見光刺激下產生的一種感覺。在文學作品中, 常常用顏色詞來表現(xiàn)自然色彩、人物形象、生活場景、時空轉變、情感變化, 使藝術形象更加生動。如詞語“潔白如玉”和“面如土色”。 又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p>
第五,顏色詞的民族性。漢語的顏色詞中,有些喻體用的是本民族特有的事物。通過一系列的生理、心理活動,人類認識了顏色,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下,個體的生活經驗使顏色在大腦中形成一定的模式最終反映到語言文化中去。由于與西方歷史背景和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引起人們對顏色詞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使得漢語顏色詞匯的構成模式和含義也具有漢民族特有的性質。于是,漢語中形成了海軍藍、將軍綠、鵝黃、中國紅等。
第六,顏色詞的情感性。人們表現(xiàn)喜怒哀樂,情緒的波動,反應在面部,導致臉色的變化。人們在興奮激動或害臊羞愧時,血液涌向面部,臉色變紅。人在發(fā)怒時,臉紅脖子粗;害怕時面部無血色,變得蒼白。漢語用“紅”和 “紫”以及“白”等來表達情感的變化。如:漢語用“滿面紅光”和“兩頰潮紅”表示高興的心情,“面紅耳赤”和“滿面緋紅”表示羞愧害羞的心情,“臉漲得像個茄子”來表示憤怒的心情,“面如土色”、“臉色慘白”表示恐懼害怕的心情。
第七,顏色詞的文化性。漢語的顏色詞還承載了漢民族悠久而厚重的文化。中華民族對顏色的偏愛也有自身的特點?!凹t”是漢族特別喜愛且頻繁使用的顏色,常用來表示“喜慶”和“吉利”,還用來表示“好運氣”,如“紅運當頭”、“紅極一時”等?!鞍住痹跐h語中表示清楚、明白、純潔、光亮之義,但有時也意味著不詳和死亡。白還常用來形容愚蠢、不勞而獲、徒勞等,如“白癡”、“吃白飯”、“白干”等。在漢語中,顏色詞運用也表現(xiàn)出對“對稱同構”的偏愛。漢語中有“燈紅酒綠”、“黑白分明”、“青黃不接”、“青天白日”等對仗工整、韻律和諧的成語,在詩詞中也有充分體現(xiàn),如“日落天地間,潮來天地青”(王維);“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王安石) 。在繪畫中,也強調顏色對比和凸顯,如“萬綠從中一點紅”。漢語顏色詞運用中的對稱體現(xiàn)了漢民族的審美意識,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漢語講話者頭腦中顏色詞的概念結構。
參考文獻:
[1]肖蔚英.漢語顏色詞語義比較.邵陽學院學報.2004(3).
[2]梁曼莉.顏色詞在漢英語言中的境像折射.外語研究.2004(4).
[3]張德鑫.中外語言文化漫談.北京:北京華美教學出版社.1996年版.
[4]霍大同.關于顏色感知的幾個心理學問題.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5]王大珩、荊其誠、孫秀如.中國顏色體系研究.心理學報.199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