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 徐伯初
關鍵詞:非物質設計;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本;公共交通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發(fā)展速度的加快,城市交通問題變得更加突出,與此相關的各個領域都在努力尋求解決之道,于是一種新的設計理念一非物質設計思想開始出現在交通設計過程中。非物質設計在物質性設計的基礎上強調服務、體驗、功能性等特點,在交通設計中致力于構建一種全新的、節(jié)能的、環(huán)保的、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本的變通環(huán)境,因此在此設計思想的指導下,合理地進行城市規(guī)劃及功能部署,建設立體交通網絡,有機搭配多種出行方式,可實現人、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474(2009)06—0072—04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發(fā)展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汽車駛進城市交通網,給城市交通體系帶來了巨大壓力,交通堵塞問題在各大中型城市都日益突出。于是與此相關的各個領域都在努力尋求解決之道,而在設計領域人們圍繞著設計理念展開了“非物質第三種生活方式”的討論。作為設計的重要對象之一——城市交通的設計理念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在這種影響下國外已做了很多交通設計實踐工作。為此本文提出城市交通的非物質設計理念,從設計思想的層面來考慮城市交通問題的解決辦法,并通過案例分析對該思想在我國城市規(guī)劃與交通設計工作中的具體實施進行探討。
一、城市交通設計理念的發(fā)展變化
設計領域“以機器為本”的價值觀反映到城市交通的設計上便是“以汽車為本”。在這種交通設計理念的指導下,很多城市把修建環(huán)路、擴寬路面作為解決交通擁堵問題的主要途徑,而護欄、隔離帶、天橋和地道限制著人們的行動空間,忽視了人對自然開放的行動空間的心理需求。事實上,六車道的路面使人的日常行動變得不方便;過多的汽車帶來環(huán)境污染、能源浪費、溫室效應、交通事故等社會成本,不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
于是,“以人為本”的城市交通設計理念逐漸被人們重視,要求交通設計與規(guī)劃要考慮大部分人的共同需要,在道路交通設計以及城市規(guī)劃的各個方面都要體現對人自身的關懷,考慮市民的行動與心理需求。
近年來又產生了“綠色交通”的概念。綠色交通(Green Transport)是采用低污染、適合都市環(huán)境的運輸工具來完成社會經濟活動的一種交通概念,是“以自然為本”的。從本質上講,“以自然為本”就是強調在考慮資源耗費與分配的基礎上提供交通服務(尤其是可共享的交通服務),改變耗費資源的傳統交通設計模式,使人們在出行時首先考慮步行和使用自行車,然后才是選擇搭乘公共交通車、共乘小汽車(Car-Sharing)和多成員車輛(HighOccupied Vehicles,HOV);而且相關行政部門則需適當發(fā)展出租車和有計劃地限制私家車的出行。
二、基于非物質思想的城市交通設計理念
從交通設計理念的發(fā)展變化可以看出,人們對交通設計的理解經歷了從硬件設計到服務設計的轉變,體現出設計重點向非物質領域轉變的特點。
1非物質設計
設計關系到事物的物質層面和非物質層面,非物質(immaterial)是相對于物質而言的。物質層面就是產品在物理上呈現出來的體積、形狀、顏色、重量等內容,而非物質層面即產品所提供的功能與服務、使用過程中為用戶帶來的體驗與經驗等不可見、不可觸摸的內容。
人類將無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質轉化成工具,并給予它們以未加工的物質從未有的功能和樣式。功能和樣式是非物質性的,正是通過物質,它們才被創(chuàng)造成非物質的。非物質設計是社會非物質化的產物,信息社會是一個“基于提供服務和非物質產品的社會”,是一個物理現實和社會現實充分信息化的社會。一般來說,非物質設計是指以信息與服務設計為主的設計,其核心在于體驗與服務,注重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產品生命周期)與環(huán)境的互動關系,體現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
目前,人們已充分認識到非物質設計的內涵不僅僅局限在以信息化技術為基礎的虛擬設計層面上,而應該成為一種設計思想體系,其范圍應擴展到一切物質設計難以觸及的領域,主要是要考慮環(huán)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并在“以自然為本”原則的指導下,對物質層面以外的非物質因素進行合理的組織,以提供滿足人們需要的服務。
2從非物質的角度考慮交通問題
從非物質的層面看,人們需求的其實并不是物質產品本身,而是產品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務。比如PC,用戶需要的并不是外殼、電子元件等物品,而是PC為用戶的學習、辦公和游戲等活動所提供的各種功能與服務。事實上,在非物質社會中,有些產品本身的物質形式已不可見,呈現在用戶面前的只有功能與服務。比如Internet網,用戶對網絡結構、光纖傳輸等內容是不關心的,僅對網絡的服務有興趣。
交通行業(yè)屬于第三產業(yè),城市交通為市民出行提供服務。在物質設計的范疇中,雖然路面已被擴寬了,而且修建了更多的道路,并建立了現代化的城市交通網絡,物質性的硬件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很多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卻依然突出。從非物質的層面來看,擁堵不僅僅阻礙汽車的前進,而且導致人們對出行服務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很多城市改造交通服務網絡,開辟公共交通專線,提高公交服務質量,以期改善交通服務水平。
非物質設計注重合理地分配和耗費資源,設計注重向用戶提供滿足其需求的服務而不是產品本身,這一點對解決城市交通問題很有啟發(fā)。在交通活動中,人們需要的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出行服務。如果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自行車、公交車出行環(huán)境,那么就既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可減少資源耗費,也符合“以自然為本”的要求。
3城市交通非物質設計思路
如圖1所示,城市交通非物質設計是一種設計規(guī)劃的思想,包括物質設計與非物質設計兩方面的內容。物質設計是非物質設計的基礎與保障,主要包括城市交通路網、交通設施、交通工具和城市規(guī)劃等物質性的基礎建設;非物質設計是物質設計的擴展和補充,主要包括出行方式的設計、交通服務體系的設計、管理與調度體系的設計、城市公共交通形象的塑造等內容,可在市民中樹立環(huán)保、節(jié)約的意識,使人們自覺限制私家車的使用,以保證城市交通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的實現。
在非物質設計思想的指導下,出行方式應多樣化,創(chuàng)建自行車、公交車、軌道車輛與出租車相結合的立體交通網絡,使人們可以在各種出行方式中自由選擇,尤其要鼓勵人們選擇公共交通作為出行方式;改革管理與服務體系,例如采用公交車一票制的方式,方便乘客換乘車。在一些情況下,可以鼓勵公交公司或者其他公司成立以提供拼車、租車為主的服務,以補充城市交通服務的不足;同時,改善公共交通服務水平,塑造公共交通的良好形象,減少私家車的使用頻率。
非物質設計強調交通服務與出行方式的設計,
真正做到以人為中心,考慮人的需求和體驗,提倡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符合以自然為本的要求。非物質性內容的設計應是今后城市交通設計戰(zhàn)略的重點。
三、國外典型案例的分析及啟示
日本鐵路JR East公司推出了一個火車與租車聯票的服務,稱為“Torenta-kun”業(yè)務。如果用戶買火車票時也購買租車的聯票,那么所有使用租車的用戶的火車票都可以享受最高達20%的折扣,租車將在客戶到達目的地時準備就緒。這種服務使那些原本準備全程駕車的用戶可以乘火車到達離目的地最近的火車站,然后再租車前往,這種方式既方便、安全、經濟,同時也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近年來,在西歐、美國和日本,騎自行車換乘公共交通工具去上班的人越來越多,城市相關部門也積極采取措施促進這兩種交通方式的協調。
不管上述做法是國外交通部門從非物質的角度探索出的方法,還是其交通規(guī)劃無意之中與非物質設計思想的不謀而合,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出非物質交通設計的潛力,反映出解決現代城市交通問題的新思路。
這些做法從市民的出行需求出發(fā),結合公共交通工具(火車、地鐵、城軌)、自行車與小汽車(包括出租車)等多種方式,既滿足了市民所需的交通服務,又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自行車與公共交通的利用率,降低了人們對小汽車的依賴;通過對交通政策與服務的改革與完善,在不擴建道路的情況下改善了市民的出行條件,達到減少環(huán)境污染的目的,符合城市交通非物質設計理念的要求。
四、我國城市交通非物質設計的實施辦法
城市交通非物質設計是一種交通設計理念,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城市自身的特點進行處理。我國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占有資源稀少,城市發(fā)展以單一中心密集型為主。遵循非物質交通設計的理念,在具體的實施中應優(yōu)先發(fā)展公共交通,結合以節(jié)能和資源共享為基礎的汽車共乘(car-sharing)策略,逐步建立起以公共交通工具為主體、以多成員車輛(High Occupied Vehicles,HOV)和出租車為輔助的城市交通發(fā)展模式(各種出行方式梯次如圖2所示)。其中,步行與自行車是出行時的首選,公共交通工具應為優(yōu)先發(fā)展的乘車出行方式,同時輔以多成員車輛和出租車,而乘私家車出行的方式則應加以限制,這才符合“綠色交通”的要求。
在這種交通發(fā)展模式的指導下,可以參考國外的做法,從物質與非物質兩個層面對我國城市的交通網絡與服務體系進行改造。對物質層面而言,在交通樞紐修建換乘站,并在換乘站周圍修建大型的自行車和轎車停車場,以便于市民在自行車、轎車、公共汽車和地鐵等不同交通工具間的換乘,實現公共交通的網絡化。筆者認為應該在城市規(guī)劃之初就考慮各種交通工具的聯合利用問題,制定出一套解決交通問題的城市中心區(qū)規(guī)劃方案(如圖3所示),在居民區(qū)、工作區(qū)和商業(yè)區(qū)等交通樞紐修建換乘站,合理搭配公交干線與支線,這既便于不同的交通工具之間換乘,又便于與對外交通的有效銜接。
在物質性建設的同時,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我國城市交通的非物質設計:
1構筑多元化的城市公共交通體系
在交通擁堵問題突出的城市,可有序發(fā)展運量大、速度高的地鐵和軌道交通;著力于公交系統的功能分級,將目前的公交線路合理劃分為干線、次干線和支線;同時結合城市自身的特點進行補充,如多水的城市可配以渡輪作為補充(如香港),逐步形成地鐵、軌道交通、公共汽車以及渡輪相互協調的立體公交系統。
2提高公交服務水平
公交服務部門應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努力為市民留下良好的乘坐體驗,增加服務附加值。一方面通過有效管理手段加強對公交場站的管理,適時跟蹤公交車的運行狀況,提高公交服務人員的素質;另一方面要重視信息服務,及時向乘客提供公交運行情況,在公交站牌上顯示線路時刻表、換乘方式、下輛車到站時間等內容,以提高市民的滿意度。
3培養(yǎng)市民的公共意識
公交服務部門要努力改善乘車環(huán)境,提高公交車的準點率、換乘效率,塑造公共交通的良好形象;而且要加強廣大市民的公共與公益意識,加強綠色交通與環(huán)保知識的宣傳教育,逐步形成城市公共交通文化。在更深的層面上,通過公交文化發(fā)揮市民的潛在能力,促使其自我學習,提高修養(yǎng),產生自我實現的滿足感。
五、結論
非物質設計強調服務、體驗、使用方式等內容,致力于構建一種全新的、節(jié)能的、環(huán)保的生活方式,符合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而可持續(xù)發(fā)展正是現代城市發(fā)展的主題之一,因此從非物質設計的角度思考城市交通問題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非物質交通設計理念的指導下,本文分析了國外的經典案例并提出了我國城市交通非物質設計的實施辦法,以期對我國進一步發(fā)展公共交通事業(yè)、解決城市交通問題起拋磚引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