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潔清
歷史課堂提問指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若干問題,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培養(yǎng)其歷史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的的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通過提問,教師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使教與學達到一種和諧的交流狀態(tài)。
一、 優(yōu)化課堂提問的方法
教師的提問要適度、適量,提出的問題要有教學價值,問題設計要合理。初中歷史教師必須優(yōu)化歷史課堂提問的方法,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1. 提問要有層次性。提問的層次性是指在問題設置上應該重視分層提問。歷史知識本身是有層次的,學生對知識也是分層次理解和接受的。因此,設計由淺到深、層層遞進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逐步引導中如剝繭一樣明白問題的實質,進而總結規(guī)律。如在講授“鴉片戰(zhàn)爭”的內容時,筆者是這樣設計問題的:①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于哪一年?②戰(zhàn)爭的結果如何?這兩個問題,學生閱讀完課文后能直接從書中找到答案。然后,筆者又提出第三個問題:③中國為什么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這一問題把學生帶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當然,上好歷史課僅僅依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教師要圍繞核心問題,提出一系列層次分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層次問題,才能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廣、更深的層次延伸。
2. 提問應有針對性。在歷史教學中,提問的靈活性很大,但不管怎樣設計,都要遵循一條原則,那就是提問應有針對性。
首先,要針對教材的重難點提問。眾所周知,課堂提問的出發(fā)點是為了進一步分解、簡化、解析教材的重難點,讓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理解與接受能夠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在設計問題時,必須把握好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抓住教學的重點內容精心設計一系列問題,做到層層設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
其次,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由于學生的智力水平、學習基礎、能力習慣都存在著差異,學習成績自然就有好、中、差之分。況且每個學生在接受知識、理解知識、消化吸收知識的程度和能力方面也是有差異的。同樣的問題,不同層次的學生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應。所以,提問必須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fā),從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出發(fā),分層次地進行提問,讓問題能夠切合他們的實際情況,使各層次的學生都參與教學過程,享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例如在教學“洋務運動”的內容時可以設計如下問題:①洋務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針對基礎較差的學生)②洋務運動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針對學習中等的學生)③如何評價洋務運動?(針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這樣根據問題難易程度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課堂上各盡所能,各有所得,從而使各類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與提高。
3. 提問當有啟發(fā)性。啟發(fā)性的提問主要是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探求”知識形成的過程。因此,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經過分析、綜合才能得出答案。這樣,才能使學生產生“質疑”,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使學生對“問題”是處在“急盼”、“渴求”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提問:“鴉片戰(zhàn)爭對中國有什么影響?”雖然這有助于學生把握教材重點,但缺乏啟發(fā)性,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作用不大。如果把問題改為:“為什么說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情況就不同了。學生經過對比、分析認識到,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因而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就對鴉片戰(zhàn)爭給中國社會造成的影響認識更深刻了。
二、 課堂提問應注意的問題
1. 要注意問題的度。一般說來,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難度適當,應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設計出一些“若隱若現(xiàn)、可望可及”的問題。問題太簡單,不利于學生深度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會養(yǎng)成學生不求甚解甚至敷衍了事的壞習慣。問題太深奧,使學生無從下手,勢必造成“冷場”,或者出現(xiàn)“胡答亂猜”的情況,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課堂提問的難易度應當以全班1/3 到 2/3 的學生經過思考后能回答為宜。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一定要精心設計,分解成一系列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小問題。力爭讓學生在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的情況下,“跳一跳”便能摘到果子。
2. 要注意問題表達的準確性。表達清楚的提問,能夠提高學生正確回答的可能性。在實際教學中,提問的語言力求做到準確、簡潔、清晰, 使學生一下子就能聽懂,知道應該怎樣回答。同時要給學生暗示思維方向,使課堂教學在教師有計劃的設計中順利進行,做到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這樣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有利于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思考問題。避免在課堂提問中出現(xiàn)徒具形式、為問而問的現(xiàn)象。
3. 要注意留出思考時間。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提問不宜“連珠炮”式地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不給學生思考的余地,這樣是達不到啟發(fā)思維的效果的,也就失去了提問的價值。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認為,學生從理解問題,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準備回答,至少需要3~5秒鐘的時間。所以,在問題提出以后,一定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這樣做可使更多的學生能主動而又恰當?shù)鼗卮饐栴},減少卡殼現(xiàn)象,也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提高學習積極性。
(責編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