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海
羅密歐與朱麗時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于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大的阻礙。壓迫并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所謂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是當出現(xiàn)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系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從眾現(xiàn)象
有這樣一則笑話:一日某人閑逛街頭,忽見一長隊綿延,趕緊站到隊后排隊,唯恐錯過什么購買緊缺必需品的機會。等到隊伍拐過墻角,發(fā)現(xiàn)大家原來是排隊上廁所,不禁啞然失笑。這就是從眾鬧出的笑話。
從眾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多數(shù)人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xiàn)象。用通俗的話說,從眾就是“隨大流”。
暈輪效應
許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長相啊、歌聲啊,于是就不顧一切地模仿明星的行為,搜集他們用過的一切東西。這其實是暈輪效應在作怪。
暈輪效應就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傾向,即人們在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的或壞的印象后,傾向于據(jù)此推論該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平時說的“愛屋及烏”就是暈輪效應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
鲇魚效應
水池里養(yǎng)著一群魚,由于缺乏外界刺激,這些魚變得死氣沉沉,容易死亡。漁民偶然將幾條鲇魚放在這群魚里,卻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由于鲇魚喜歡擠來擠去,整個水池里的魚都被帶動起來而顯得生機勃勃。所以,漁民喜歡放幾條鲇魚在水池里增加所有魚的活力。
所謂鲇魚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引入競爭機制后產生的活力。
馬太效應
《圣經·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富翁給他的3個仆人每人1錠銀子去做生意。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們各自賺了多少。其中第一個人賺了10錠,第二個人賺了5錠,最后一個人用手巾包了那錠銀子,捂了一年沒賺到一個子兒。這位富翁就命令第三個人把那錠銀子交給賺錢最多的。該書第25章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p>
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莫頓用上述那句話概括了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作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蹦D將這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叫做“馬太效應”。
期望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國王,由于他把全部熱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來竟使這座雕像活了起來。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羅森塔爾通過教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他將有些學生列為大器晚成者,并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自從羅森塔爾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單之后,他就再也沒有和這些學生接觸過??墒钱攲W期之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yōu)于第一次測得的結果。這種結局是怎樣造成的呢?羅森塔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老師們對這些大器晚成的學生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以致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這就是“羅森塔爾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和羅森塔爾效應都反映了期望的作用,所以又稱為期望效應。
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
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xiàn)象很常見。
霍桑效應
為了調查研究各種工作條件對生產率的影響,美國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工廠一個大車間的6名女工被選為實驗的被試者。實驗持續(xù)了一年多。這個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工人不是被動的、孤立的個體,影響工人生產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條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學說第一次把管理研究的重點從物的因素上轉到人的因素上來,對管理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人才是企業(yè)發(fā)展的動力之源;2、有效溝通是管理中的藝術方法;3、企業(yè)文化——尋求效率邏輯與感情邏輯動態(tài)平衡的有效途徑。
(林醫(yī)生摘自《科學大觀園》,本刊責任編校/肖雄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