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軍
21世紀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其應用已逐步進入教育領域.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chuàng)造性設計,發(fā)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動機
引導學生對數學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快樂和享受,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然而興趣和動機并不是學生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創(chuàng)性、需要性來滿足學生探索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我們應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的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激起學生的各種感官的參與,調動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fā)學生動機和興趣.例如,在“軌跡”這一課的教學時,筆者利用幾何畫板創(chuàng)設虛擬實驗情境,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尋找答案,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收到了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實現教學重點的突出及難點的突破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但又是具體的,是靜止的,但又是動態(tài)的.教師呈現的空間是有限的,但知識反映的內涵是無限的.而體會知識的具體與抽象,靜態(tài)與動態(tài),有限與無限往往是數學課的重點和難點.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完備的聲、像、動畫等網絡資源突破重點,突出難點.
1.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
數學知識的抽象性決定了它往往難以想象、理解,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使知識、學生的思維過程具體化、形象化,從而達到使學生領會、突破難點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過不在同一直線上三點能夠且只能作一個圓”時,筆者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的軌跡跟蹤的手段發(fā)現過一點的圓和過兩點的圓有無窮多個,并觀察到三個點由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位置逐漸變到在同一條直線上時,過三點的圓是怎樣消失的.此時此刻該知識點的內涵便不言而喻了.
2.把靜止的知識動態(tài)化
在同一屏幕上,文本、圖像、動畫、聲音齊頭并進,可以給學生前所未有的視聽震撼,引發(fā)強烈的有意注意.相比較黑板上靜止的粉筆字,其優(yōu)越性是可想而知的.與此同時,筆者還利用計算機把數學實驗引入課堂,幫助學生去發(fā)現事實和規(guī)律.
3.拓展時空,發(fā)展能力
信息技術網絡資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無論是在時間還是在空間上都為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發(fā)展余地.善加利用,一定會使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產生質的飛躍.例如,筆者在上圖標的收集和探討這節(jié)課時,就放手讓學生到互聯網上搜索、下載圖標,進行觀察、分類、總結,激發(fā)他們奮發(fā)學習,立志成才的信心和決心.
4.信息技術與解析幾何教學內容整合
平面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有兩個要點:第一,在平面建立坐標系,一點的坐標與一組有序的實數對相對應;第二,在平面上建立了坐標系后,平面上的一條曲線就可由帶兩個變量的一個代數方程來表示了.可以利用數學課件展示這種聯系,并且計算機具有進行動態(tài)的演示的功能,可以處理其他教學方法難以處理的問題.在解析幾何處理參數變化引起軌跡形成的過程,這一優(yōu)勢更為突出.而且人的大腦對動態(tài)畫面的印象要遠遠超過對靜態(tài)畫面的印象.這為教師突出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手段.
5.信息技術與數學建模中的作用
數學模型是關于部分現實世界和為一種特殊目的而作的一個抽象的、簡化的結構.信息技術在建立數學模型的各個基本步驟——模型的準備、假設、構成、求解、分析,都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尤其是模型的準備階段,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查找大量相關信息,了解問題的實際背景,明確建模目的,搜集必需的各種信息,盡量弄清對象的特征;在模型的求解階段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紛繁的計算,許多時候還可以將系統(tǒng)運行情況用計算機模擬出來,因此,編程和熟悉數學軟件包能力便顯得舉足輕重了.例如,利用計算機展現的地球、月球圍繞太陽的運動,拋物面反光鏡的原理,公路上自行車的運動,美麗的花瓣等等.
綜上所述不難看到,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相當廣泛,它能給數學教學注入旺盛的活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提供相應的幫助,掃清繁雜計算的障礙.可以創(chuàng)設更具吸引力的數學問題情境,提供理想的探究問題的環(huán)境及實驗平臺,把教師群體的智慧和經驗轉化為一種可重復使用的教學資源,使教師開展更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工作.
(責任編輯: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