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素琴
古語說得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毙W生由于年齡偏小,受思維方式、生活經(jīng)驗、辨別能力等條件的限制,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他們“答錯問題”、“說錯概念”、“做錯題目”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正確認識學生的錯誤,從客觀上加以認可,允許學生出錯,因為學生的錯誤不可避免,不應該對學生的要求過于嚴格。
但在實際教學中,每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教師要么對學生批評一通,要么讓該生立即坐下,好讓課堂順著自己預先的設計順利地進行下去,有的教師甚至對學生進行指責、辱罵。這種過于簡單、粗暴的處理,不僅不利于學生“知其錯、改其過”,準確及時地獲取新知識,還常常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
對教師而言,當你在不加任何思考地否定學生的錯誤時,往往就失去了從反饋中獲取學生學習信息的一種極其寶貴的教學資源。如果這一資源能夠充分地被加以利用,巧妙地加以引導,可以便于教師了解學生的思維特征和認知能力,從而改進教學方式,并以此為“跳板”,達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的目的。
一、讓“錯誤”煥發(fā)新的生命
學生的“錯誤”往往是由于對知識的一知半解或?qū)Ω拍钅:磺逅鶎е碌摹T谶@種情況下,教師如能采用以下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就可以變學生的“錯誤”為教學資源,使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力也得到發(fā)展。
(一)組織學生辯析,提高學生能力
墨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際,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痹跀?shù)學教學中,當學生說錯了有關(guān)知識點時,教師如能及時、恰當、合理地組織學生進行辯析,既可以使學生在辯析的過程中,明白道理,增長知識,又能使學生在辯析的過程中,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推理能力,而且能使學生勇敢自信,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所有這一切,都是傳統(tǒng)教學所無法實現(xiàn)的。
例如:在教了“分數(shù)的意義”之后讓學生舉例時,一學生說:“爸爸把一個蘋果分給了我和弟弟,我得到了1/2個蘋果。”對學生出現(xiàn)的這一“錯誤”,我沒有直接給予評判,而是適時地組織班上的學生進行辯析:由思考后認為對的和認為錯的各方派出代表進行辯論、分析。當一方代表無法進行辯論時,由該方另請一名代表繼續(xù)進行辯論,直至有一方心服口服地接受對方的觀點,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進行辯論小結(jié)。這樣的過程,活躍了課堂的氣氛,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真正得到了理解與鞏固,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優(yōu)良的思想作風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二)指導學生實踐,滲透數(shù)學思想
新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以及新教材實現(xiàn)的課程目標已由“關(guān)注知識結(jié)果”轉(zhuǎn)向“關(guān)注學生活動”。數(shù)學新教材提倡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合作討論來體驗數(shù)學再發(fā)現(xiàn)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把對數(shù)學知識的“靜態(tài)”的觀點轉(zhuǎn)化成“動態(tài)”的教育觀。簡言之,就是要把數(shù)學知識的著眼點由“數(shù)學知識”擴展到“數(shù)學活動”的全過程。而“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教師應該在轉(zhuǎn)變觀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天性,在學生發(fā)生“錯誤”時,組織他們通過實踐的方式來對自己的“錯誤”加以驗證,使他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從小就得到“數(shù)學知識來源于實踐”思想的熏陶。
比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有一學生在預習后但對知識一知半解的前提下,說“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這時,我利用課前準備的教具(不同形狀的、大小不等的圓錐和圓柱形容器)讓他們到講桌上進行灌水試驗,讓他們通過具體的實踐驗證,發(fā)現(xiàn)“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的說法是錯誤的,只有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這一說法才是正確的。這一過程學生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松、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并且在潛移默化中明白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培養(yǎng)學生情感,主動參與學習
新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讓學生帶著積極的學習情感,采用自主的學習方式,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谶@一政策導向,教師應該設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讓他們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因此,當學生說錯時,教師首先應該肯定學生能積極動腦,以維護其積極的學習情感。在這個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采用自主的方式主動地投入到看書學習的過程之中,這樣學生在愉悅的心情之中,從書中明確了真理,獲取了知識,并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時,有學生說“兩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時,教師可以在肯定其積極思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己看書,讓他們通過看書明確面積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樣,由于是學生要通過看書驗證自己所說是否正確,故從情感上來說,學生比較有興趣,看書時也就特別認真,學習效率也就大大提高了。
二、合理進行轉(zhuǎn)化,激發(fā)學習熱情
當然,學生的錯誤并不是都能在課堂中加以利用,有的是要在課后研究解決的;有的是以后要學習的內(nèi)容,需要若干時間以后才能解決的;有的是“胡攪蠻纏”,要加以回避的。凡是屬于這一些內(nèi)容的,教師應該進行合理的轉(zhuǎn)化,可以要求學生課余加以討論與研究,或者告訴學生以后隨著學習的深入,到了高一級學校,自然會明白的;對“題外的錯誤”,應該讓學生明確這不是本節(jié)課研究的內(nèi)容。千萬不能采用簡單的方法處理,從而挫傷學生的自尊,打消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他們知識的獲取和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學生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們在教學中經(jīng)常遇到的,我們教師應該很好地利用學生的“錯誤”,不要錯過學生的“錯誤”,要對學生巧妙地加以引導,使學生的“錯誤”真正成為教學的一種資源,變“不利因素”為“有利條件”,來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