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鵬
摘要:黎士弘是清初福建的重要作家,代表了清初閩西的文學(xué)成就。與福州的張遠、閩南的丁煒開啟了福建詩壇新的風(fēng)貌。其一生著述頗為豐富,惜部分未刊刻?,F(xiàn)就其刊刻的著作的版本進行梳理。
關(guān)鍵詞:清 黎士弘 著述
中圖分類號:I209.2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8-
一、《行述》中記載的著作
黎士弘博覽群書,凡經(jīng)史百家過目成誦,而猶喜八大家之文,詩賦詞章無不操筆立就,士弘一生著述較為豐富,惜一些未刊刻,據(jù)黎致遠、劉元慧《皇清誥授大中大夫整飭寧夏河西河?xùn)|道督理糧草儲監(jiān)法陜西承宣布政使參政享年八十壽顯考媿曾府君行述》中的記載有四種:
第一種:《托素齋文集》四卷(一刻兩刻)?,F(xiàn)存,黎士弘親刻本。據(jù)《行述》中所述“文凡三刻,前兩刻亦皆自選刻,其三刻則己選定而刻于今者也?!敝?。藏于國家圖書館。還存《托素齋文集》六卷本,為康熙刻雍正黎致遠增刻本,藏國家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等。
第二種:《托素齋詩集》三卷(三刻)。現(xiàn)存順治刻本一卷,藏于上海圖書館;康熙間刻本一卷,藏國家圖書館,黎士弘親刻本。據(jù)《行述》中所述“托素齋集詩凡四刻,前三刻皆先君子自選,刻其四刻,則己選定?!爆F(xiàn)在還存《托素齋詩集》四卷本,為康熙刻本雍正黎致遠增刻本,藏福建省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等。
第三種:《仁恕堂筆記》。據(jù)《長汀縣志》《福州府志》《長汀藝文志》等記載,《仁恕堂筆記》應(yīng)有四卷,《石遺室書錄》中云:“是編為媿曾先生由甘州量移常州,河?xùn)|變復(fù),命巡甘州時所作。取晉辛憲英語,軍旅之問可以濟者,惟仁與恕。以名其堂也,記今昔雜事,頗言休咎,蓋在伏中故也?!彼囄闹敬蠖及阉鼩w為雜家。今傳一卷,分散于《昭代叢書》、《古學(xué)叢刊》,以及廈門大學(xué)。福建省圖書館藏光緒《托素齋詩文集》附一卷《仁恕堂筆記》。
第四種:《理信存稿》。據(jù)《長汀縣志》《福建藝文志》《長汀藝文志》等載其應(yīng)為二卷、四卷、三卷等。據(jù)東注稱“詩文集筆并此共十六卷,計文集六卷,詩集四卷,筆記四卷,疑此僅二卷”。但我們現(xiàn)存的為六卷,分為告示、詳文等,有周禮觀序、黎元寬序、周亮工序、林毓俊序、自序 、賀貽孫跋、賀異生跋。今傳六卷,為康熙刻本,藏福建省圖書館。
第五種:《托素齋詩集四卷、文集六卷附治命行述》?!陡=ㄋ囄闹尽肪砹募縿e集中十卷。陳壽祺寫的傳中稱文集六卷,詩集三卷。四庫總目提要卷百八十二集部三十五別集存目九《托素齋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玉山房藏書薄錄》中記載“《托素齋集》七卷《仁恕堂筆記》一卷池北書庫藏本”。致遠記曰:“托素齋集詩幾四刻前三刻皆先君子自選刻,四刻則子選定而刻于今者也。文凡三刻亦皆自選刻,其三刻則已選定而刻于今者也。詩凡分四卷,文凡分六卷,治命行序附后,共釐為十冊。序凡十四篇,自序者九,仲父序一,贈序四,四之內(nèi)仍有重姓名者,皆如手譯罔有增損。不孝孤懼先業(yè)之失墜,而罹滋大也,謹(jǐn)合前后集授梓氏?!苯駛骺滴蹩瘫?雍正二年黎致遠增刻本,十卷,藏福建省圖書館、福建師范大學(xué)圖書館等道光龍山書院重修刻本,十卷,藏于福建省圖書館。在集子前附有倡捐重刻的人名并且先目錄后序。光緒二十五年東壁軒活字印書局活字印本,十卷附《仁恕堂筆記》一卷,藏于福建省圖書館。此本在扉頁上有“閩汀東壁軒活印書局翻譯”。康熙刻本,雍正二年黎致遠增刻本,乾隆修補本附《黎京兆傳》,十卷,藏福建師范大學(xué)大學(xué)。道光本和光緒本都是文集在前詩集在后。
二、參與和校訂的著作
第一,《連峰樓詩》。今佚,作者謝適,黎士弘、采公點訂刊刻?!锻兴佚S文集》卷三中《跋連峰樓詩》“順治戊子,與謝子怡古、釋采公訂交……兩人晤晤,時以怡古遺稿未定為念。今怡古之子邦華、邦俊雅知好尚,能讀父書,盡出所藏,囑余與采公點定……怡古前后詩稿約八百馀篇,皆未經(jīng)自定,怡古不自料其遽死也。怡古苦吟成癖,一字未安,不惜數(shù)易稿,竟有涂足全篇,不留原本一字者。遺集十二,帙率涂乙,漶漫不能句讀。今存與采公所點定及字可辨識者,得一百四十首,付邦驊兄弟入刻?!?/p>
第二,《松竇采若大師集》。今佚,作者采若大師,黎士弘點訂刊刻?!锻兴佚S文集》卷五《松竇采若大師集序》“采公示寂已七年,一二著述,其徒超權(quán)尊經(jīng)等藏舉維。謹(jǐn)亡友謝怡古之子遵路,為怡古續(xù)刻遺詩,念怡古交好惟采公最密,入松竇抱其遺稿以歸,手自編摩,與其兄先路詳訂缺失,竭數(shù)月之力始成。書付山中授刻,而先令其徒走百里示予……今為公檢校編章,聊一敘燈前之絮話,覺德音未遂,貌若山河?!?/p>
第三,《重刻奇效醫(yī)述》。今佚,作者聶久吾,黎士弘與朱具臣重新訂刊刻?!锻兴佚S文集》卷五《重刻奇效醫(yī)述》“聶久吾先生萬歷間作令汀之寧化,先生精醫(yī)家言……所著《奇效醫(yī)述》尚未廣其傳。近服官稍暇,因與同學(xué)朱子具臣訂而重刻之。先生名尚恒,江西新淦人?!?/p>
第四,《尺牘新鈔》。今存,作者是周在浚等,黎士弘?yún)⑴c編寫。《賴古堂尺牘新鈔》卷二中“溫陵林嗣環(huán)鐵崔,長汀黎士弘媿曾選,豫儀周在浚,周在梁鈔。”知其參與編寫。
第五,《吉州文人紀(jì)略》。今存,清郭景昌、賴良鳴輯,黎士弘等校閱。在《吉州文人紀(jì)略》后“校閱人文紀(jì)略姓氏:永新知縣黎士弘等”知其參與其中。
三、有爭議的著作
第一,《晚對堂集》。這是一部在《行述》以及方志中都找不到的作品,但是在別人的總集中介紹黎士弘時,提到過。清尹繼隆《永新詩征》中“黎士弘,字媿曾。福建長汀人。順治甲午以詩經(jīng)魁北闈,初任廣信司理,受十三郡讞牘,脫罪數(shù)百人……遷布政參使,議以母老乞歸,邑人立生祠祀之,精詩古文辭,著有《托素齋集》《晚對堂集》《仁恕堂筆記》”還有一個時陳允衡《國雅初集》中“黎媿曾,士弘,長汀人,官信州司理,有《托素齋集》、《晚對堂集》”同時在其所選的后面中的小序中“《晚對堂集》三百六十首,選五十六首。……始盡發(fā)篋衍,采入《國雅》,遂得百篇,益信諸君子篤好之,有以也詩之為教,以自得者稱,至公詩不宜,一體實兼眾妙,大抵極才情之所至而合于諷喻,非僅適章句已而?!边€有魏憲《詩持一集四卷二集十卷三集十卷四集一卷》在二集卷之五中“黎士弘媿曾,長汀人,所著《托素齋集》、《晚對堂集》著集。”
《晚對堂集》是否存在或是《托素齋詩文集》或是其中的一卷,在沒有新資料出現(xiàn)前,我不敢斷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晚對堂集》是黎士弘的著作,首先,黎士弘住的地方叫“晚對堂”。在《托素齋文集》卷五中《鄧松澗先生遺墨跋》中“康熙辛未十月,同里某手跋于晚對堂,時年七十四”,其次,在上述三個總集中,雖然尹繼隆是嘉慶時期的人,但是陳允衡、魏憲都是和黎士弘是同時代的人,并且陳允衡和黎士弘還是朋友,我想他們的集子應(yīng)該是不會出現(xiàn)錯誤的。
第二,《西垂聞見錄》。今存一卷,也是黎致遠《行述》中沒提到,但是在稍晚的地方志中提到,而他的朋友及同時代的人都沒有提到過這部作品。此書是否是黎士弘自己所著,還有待新資料的出現(xiàn)。其在民國《福建通志》卷八十經(jīng)籍著錄以及民國《長汀縣志》中出現(xiàn),但只是在目錄中出現(xiàn),沒有詳細的介紹,在之前的縣志中沒有出現(xiàn)過,只出現(xiàn)在別人的叢書中。根據(jù)其內(nèi)容,我們可以看出它是從《仁恕堂筆記》中關(guān)于西垂的內(nèi)容節(jié)錄下來的,我想應(yīng)該是后人節(jié)錄的?,F(xiàn)有《學(xué)海類編?集余八》、《叢書集成初編?史地類》、《筆記小說叢刊第六編》。
參考文獻:
[1](清)黎士弘.托素齋詩文集.康熙刻本、雍正黎致遠增刻本.
[2](清)黎士弘.理信存稿.康熙刻本
[3](清)黎士弘.仁恕堂筆記.昭代叢書本.
[4](清)黎士弘,(民國)王云五編.西垂聞見錄.叢書集成初編?史地類.
[5](清)尹繼隆.永新詩征.同治刻本.
[6](清)陳允衡.國雅初集.四庫存目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