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年陳鶴琴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時一定有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也一定是有條件的,并不會引起別人的誤解。陳鶴琴是一位理想主義教育家,他說這句話向往的是一種境界,提倡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永不放棄,永遠追求”的精神,這就是這句名言的全部意義所在。本文旨在討論在推行新課程標準的當下,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關鍵詞:教不好的學生 不會教的老師
陳鶴琴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教授。他提出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雖經(jīng)多方搜索,也沒找到陳老先生這句話提出的背景。雖不知他老人家是在什么特定條件和環(huán)境下說出此語。我想:陳鶴琴教授當初說這話時,一定不會引起誤解,因為任何話都有特定的含義。陳鶴琴之所以這樣說,在我看來,他是強調(diào)教育者對孩子的一種責任與信念及教育者基于這種責任與信念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本人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作為教育工作者嚴格要求自己的教育信念,并無不當,且值得肯定與敬佩,但用做對教師的教育評價標準、指責學校教師工作的“名言”,就未必妥當。
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我們先審視這么幾個問題:什么樣的學生是教得好的學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有自信心、有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具備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的學生是不是都算教得好的學生?沒有考上大學,走上工人、農(nóng)民崗位的學生算是沒有教好的學生?學生在教育中的角色是什么?現(xiàn)行的課程標準還要老師高高在上地說教?也許問題有點尖銳,但我感覺值得深思。
之所以要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大概源于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的地位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填鴨式、說教式教育觀念的存在。我認為好學生未必是教出來的。
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不容忽視,作為身處第一線的教育工作執(zhí)行者,應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引導他們個性的發(fā)展,這是新世紀教育工作的呼喚。我們應該借助新課程改革的春風,改變觀念,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意識,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人翁意識,以期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全面實施素質(zhì)教育,提高孩子們的綜合素養(yǎng)。
4月份去上海閘北區(qū)實驗小學聽課,這個學校開設了校本課——自理自省課。通過“自理自省”的德育課程,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中幫助學生成為會學習、會合作、會做人、會生存,有靈性、有人性、有個性的一代新人;同時,革新教師的德育教育理念,通過“教貴善誘”來釋放和開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在學生實踐體驗中,幫助學生消化吸收,并轉為內(nèi)化的自覺行為。自理自省課的特點是:課堂討論問題來源于學生,解決于課堂中,解決于學生的自我反省中。要讓學生自己覺悟,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自理自省課的切入點小,針對性強。因為它來源于學生,所以學生想說;因為它鼓勵學生開動腦筋,觀察生活,幫助伙伴出謀劃策,所以學生愿說;因為它讓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去大膽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所以學生能說;因為它讓我們的孩子不附和大眾,學會勇敢尋找真正的自我,所以學生敢說。
在這樣的課程中,學生擁有重要的角色,是課堂的表現(xiàn)者,而教師則起著“導”的作用,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從而達到“自理自省”的目的,根本不存在“教”的問題,更何談“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二、“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人類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和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正是經(jīng)教師薪火相傳,傳遞給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使民族和人類具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盡管我國有著一大批高素質(zhì)、優(yōu)質(zhì)的教師隊伍資源。長期以來,廣大教師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為了實踐素質(zhì)教育,提高教育質(zhì)量,培育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涌現(xiàn)了一大批愛崗敬業(yè),為人師表,師德高尚的優(yōu)秀教師。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師德“滑坡”現(xiàn)象存在于少數(shù)教師中。雖屬少數(shù),但確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教育質(zhì)量,影響教師隊伍的整體形象。在教育實踐中違背師德,影響教育質(zhì)量的教育行為也時有發(fā)生,這部分教師應該算是“不會教的老師”吧。
什么樣的老師是“會教”的老師?誠然,魏書生、竇桂梅、任小艾等這樣的老師無可置疑,我們這些千千萬萬的普通老師就不“會教”了嗎?本人認為:只要老師能為師之本——“言傳身教、教書育人”,遵教學之法一“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循育人之道——“志存高遠、修學儲能”,完成既教書又育人的雙重任務,就應該算是“會教”的老師。因此,我們的老師大都應該是“會教”的。
如果僅把學生考上大學作為評價教師的依據(jù),即便中國教育的祖師爺孔子也恐怕算不上“會教”的老師了,因為他“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賢人”而已。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沒有哪一個敢說他的學生個個都能成才。上帝也不是萬能的,他就沒有教好亞當和夏娃。
三、我們應為之努力
雖然我們不能做到“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雖然不能用“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苛求每一位老師,但是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后進生,不歧視每一位學困生。我們要用愛擁抱每個孩子,用心滋潤每顆心靈,這是我們的母愛行動,我們不奢望也不可能使每位學生都能成為棟梁之材,但是我們希望我們的學生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所以我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只要認真學習和掌握教學理論和方法,準確掌握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注重疏導、施教得方,加之對學生多一些愛心、多一點關心、多一些理解,就一定能夠讓學生學懂、學會,真正把學生教好,我堅信:我們都是“會教”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