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題,社會在不斷的變革,就必然要求教育也不斷變革。如今的課堂不再是教師單獨的講演,學生被動靜聽的場所,而是師生共同交流,對話、溝通和探究學問的活動舞臺。如今的課堂要充滿激勵、充滿賞識、充滿自尊、充滿期待、充滿問題的探索、充滿知識的無窮魅力。那么,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讓課堂成為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沃土呢?下面就幾年的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以讀文本,引導感悟積累
小學一節(jié)課四十分鐘,教師應本著“濃縮的都是精華”的原則作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課無須每節(jié)課都逐字逐句地去詳細分析,但是,必須能抓住重點、難點和疑點指導學生自己讀懂課文。力爭多讀少講,以讀代講,以講促讀,講讀結合。
如五年級《五彩池》一課,圖文并茂地描繪了瑰麗無比,神奇曼妙的人間瑤池。在教學中要以讀為主線,在學生讀通順,讀流利的基礎上,配樂朗讀,整體感知想象畫面后,再讓學生自讀課文把腦海中的畫面在課文中找出來,反復讀,慢慢嚼,細細品,深深悟,然后通過朗讀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美表達出來,教師適時點撥,巧妙誘導學生在讀中揣摩。這樣,學生對課文不僅爛熟于心,對內容的理解亦是“水到渠成”。正如蘇軾說的那樣“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于自知”。
二、以人為本,讓個性得以張揚
課程標準要求,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出更多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探究的條件。我們堅信學生的能力不是“講”出來的,而是他們主動“探究”出來的。因而,教師作為學生方式改變的促進者,要幫助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策略、方法,自己讀、自己想、自主參與實踐活動,主動地捕捉、搜集、處理與探究問題相關的信息。當然,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不急于代其走路,而應千方百計為其引路,從而“柳暗花明又一村?!苯虒W中,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他們對問題的認識和感受自然不同。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痹谒麄冏灾魈骄恐校覀円湟暺洫毜礁惺?,鼓勵他們不從眾,不唯書,不唯師,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三、導放結合,倡導合作學習
早在《學記》中就提倡教育要“導而弗牽”,而今,新課標亦倡導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相對個體學習而言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是指學生在學習群體中為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學習。那么,如何增強合作探究學習的實效呢?
1 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想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前,給學生營造一種情境,讓學生在該情境中興致盎然,進而合作交流。
2 時空開放,使學生能合作探究,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課堂油室內延伸到室外,讓學習向課前和課后延伸。
3 適當介入,使學生學會合作探究。教師是學生合作探究人員中的一分子,是“平等中的首席”,做合作探究的組織者,參與者。
4 積極評價,使學生樂于合作探究,積極的評價可激發(fā)學生的熱情,提高合作探究的質量,通過評價讓學生認識到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應取長補短,互相合作。
四、注重實踐,加強學科整合
語文課應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動手操作,化難為易。語言文字組成的句子、文章,或具有道德認識的價值,或含著科學啟蒙的因素,這就使語文學科與思想品德、自然、數字、社會等學科產生了密切的聯系。特別是知識性,邏輯性較強的語文,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真正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上,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圍繞“學”來設計和組織教學,那么學生真正樂學、會學、自主學習,語文課堂也將真正成為學生自主發(fā)展的一片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