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以豪放為主,以婉約為輔,鍛造了一代詞宗?!睆奶K軾詞藝術的角度來看,其詞既能隨心所欲,由肺腑中流出,又不逾越詞之“規(guī)矩”,不僅能在認識規(guī)律的基礎上,充分地發(fā)揮非常的創(chuàng)造,又能超逸形體之外而富有遠韻。本文主要以五個方面來概括蘇軾詞的藝術特點。
關鍵詞:蘇軾 蘇軾詞 藝術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09)04-0122-01
前言:蘇軾,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散文家、詩人、詞人。特別是他的詞,現(xiàn)存有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在我國詞史上有著很大的藝術價值??v觀蘇軾詞的藝術風格,可用“豪、放、高、闊、真”五個字概括。
一、豪
在蘇軾之前,由于受思想上的局限,人們對詞總像對精美的小擺設,放在幽窗雅座之間,自娛自樂,或供高雅清閑之士玩賞,這就使詞成為酒邊花間的點綴,詞也因此受到致命的束縛,假如不去打破它就永遠無從伸展腰肢。而蘇詞卻以豪邁見長,這種豪邁之情,幾乎是前不見古人的,以他的藝術才華寫出一種新的風格,開辟詞壇的新局面,正像登高一呼,眾山皆應,終于使詞得以伸展、開拓。其較早寫的《江城子·密州出獵》,豪氣沖天,動人心魄。從“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到“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句句都迸發(fā)著振耳欲聾的撞擊聲,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很容易使讀者產(chǎn)生“詞我合一”的共鳴。讀者一看便知作者借出獵的場面,抒發(fā)著一種殺敵報國的壯志豪情。而“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和《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是充滿陽剛之氣,一展作者想報效國家,功成名就的激情。蘇軾的豪邁詞章不僅僅在于豪,更重要的是開辟了一代先河,使詞從深深的宮廷院落中走了出來,深入到社會之中,具有了明顯的社會性。
二、放
蘇軾是一個極有主見、不愿趨炎附勢的人,姑且不論他的政治主張的是與非,單說他的人格是足以為后人稱道的。他曾因反對他的老師王安石推行新法而屢次遭貶??珊髞?,司馬光執(zhí)政后全盤廢棄王安石的新法,他不贊成,又遭貶謫,這就決定了他是一個思想極為豐富而不拘一格的人。所以他對生活往往表現(xiàn)出“游于物外”、“聽其所為”、超然塵俗的灑脫態(tài)度。相對來說蘇軾的詞不論內(nèi)容和形式,都不拘一格,放得開,思想也就開闊,有些東西順理成詞,脫口而出;有時放筆直書,便成為千古絕句;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這首詞寫得跌宕起伏,足見蘇軾散文和詩歌的堅實功底。整首詞就像電影中的“蒙太奇”,忽遠忽近、忽古忽今,但色彩和形象卻相當豐富?!按蠼瓥|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是大場景,“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又是特寫鏡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是壯觀自然景,而“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又是特寫鏡頭……通篇都是放開、收回,再放開、再收回。最后收到“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雖然也感嘆人生,但卻有一種激人向上的力量,激發(fā)人們對英雄的敬仰和成就一番事業(yè)的渴望,這是在蘇軾之前所沒有的。
三、高
蘇軾學識深厚,科考取得了頭名,本應成為狀元,但因王安石為了壓一壓他的銳氣,才硬把他降為榜眼,文字功底當首屈一指。蘇軾的閱歷也很豐富,既做過京城大官,又做過地方小吏,飽償了官場爭權奪利之害,又目睹了百姓的饑苦,這也就決定了他思想和感情是相當豐富和復雜的。他寫的詞的高度,也正是源于他的學識和生活,高于他人也很自然了?!端{(diào)歌頭》是蘇軾在上任密州知州后,八月十五,飲于超然臺上,大醉之后所寫的,其中“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寓意相當深刻,是詞壇上的有數(shù)之作。通篇反映了他雖然是一個外官,對政局變化仍然十分關注,想重返京城,得到重用。這些思想活動,隱約曲折地反映在這首《水調(diào)歌頭》中,成為一根伏脈。朝廷中的政治氣候變化無常,于是他聯(lián)想到了自己“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意為朝廷的政治氣候還是如此寒冷,我能夠適應嗎? 寫的多么高明。最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以為雖然同京城遠隔千山萬水,但是彼此的情感卻像圓月那樣美好,首語中流露出忠君報國之意。正是這一高明的結(jié)尾,使神宗皇帝讀了之后也頗感動,乃嘆曰:蘇軾終是愛君。這種把宇宙問題和人生問題融匯結(jié)合的本領和技巧確實令人贊嘆和佩服。
四、闊
蘇軾的詞大都風格不同以往,但他不排斥婉約詞的風格,只是他更偏重豪放罷了。這實實在在地體現(xiàn)了他的大家風范。蘇軾也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的詞也寄情于山水,寄情于田園,寄情真摯的愛情。正因為這些,他的詞路子才這樣廣闊,所以他的詞的風格多種多樣。如另一首為悼亡妻的《江城子》中:“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睂懙闷嗥鄳K慘,真真切切,讓人一看便知是情到深處的自然流露,讀了之后,更讓人潸然淚下。再一首《浣溪紗》:“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痹~中清一色的白描手法,描繪清新秀麗的自然春景,不摻雜一點的嬌柔之情,明快鮮亮,表現(xiàn)出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蘇詞的“闊”還在于把詞的審美視野引向廣闊的社會和人生,把詞的情思引向了深沉和慷慨,把詞的意境引向了開闊和豪邁,讓人回味無窮。這種積極向上的浪漫主義意境更加深遠,這是蘇軾以前的詞所不曾有的。
五、真
蘇軾的詞情感是真摯的,他的詞一般不受詠物的刻板限制,而更多使物象染上人的主觀色彩,顯示出人的性情品格。如《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毧磥?,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詞人以強烈的夸張、濃烈的情感,使詞異常飽滿。能震憾大多數(shù)讀者的心靈。但并不是說在此以前的詞都是虛假的,只是那些為宮廷服務的清艷之詞,讓人感到有些做作與媚俗,讀起來總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滋味。蘇軾的詞則反映當時社會的共性問題,反映人世間的真摯情感,反映了一種志士仁人對現(xiàn)實不滿、對政治失意的普遍心理,說明他對人生、對社會、對國家還是熱愛的,因此他的詞寫的真切、動人,易產(chǎn)生共鳴。另外,蘇軾的詞很多都是用白描的手法,少于用典,容易讀懂。格律上也不拘泥于以往的詞,隨心所欲,直抒本意。同時,蘇軾的詞宣揚的是世間的另一面——豪放陽剛之美,詞境伸展、開拓、大氣,有一種回歸自然的心曠神怡,讀起來沒有無病呻吟之感,卻有舒暢豁達之意。這種真誠的思想,就決定他的詞一生都充滿真情真意,也決定了他具有以情感為馭手,讓駿馬充分騰躍的本領。
參考文獻:
[1] 王重歌,徐海燕. 蘇軾詞風的多樣性[J]. 文學教育(下), 2007, (02) .
[2] 楊洋. 試論蘇軾詞主體意識的強化[J]. 皖西學院學報, 2005,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