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委婉語是漢、英語言中共有的現(xiàn)象,有著相同的心理基礎(chǔ)和共同的適用范圍;同時也透射出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倫理傳統(tǒng)等文化的差異。
關(guān)鍵詞:委婉語 文化內(nèi)涵
作者簡介:李寧 現(xiàn)任遼寧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教師 助教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09)04-0097-01
委婉即“說話時不直白本意,只用婉曲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我國語言學(xué)家戚雨村先生認為,語言,包括語言的使用方式在內(nèi),不能超越文化而獨立存在,不能脫離一個民族流傳下來的、決定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風(fēng)俗習(xí)慣的信念體系。因此,漢英委婉語無一例外地都會折射出兩個民族不同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價值觀念[1]。
委婉語從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在東西方社會里得到認可的言談舉止的準則、人們的思維模式和道德觀、價值觀。它不單單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涉及使用該語言國家的文化或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薩丕爾說過:“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存在.”委婉語是“詞的社會性領(lǐng)域的一個自然部分”,它反映了人性的“敏感方面”,告訴我們“一種文化的價值”.蘊含著一個民族文化特色的方方面面,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文化意識及其有別于其他民族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方式。
1.折射出不同的宗教信仰
社會語言學(xué)研究表明,言語禁忌既具有宗教性,又具有階級性。但是,英語和漢語在這方面卻表現(xiàn)出了各自的特點。雖然英語委婉語大多起源于宗教迷信,但比起西方民族來,中華民族沒有一個共同、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以“死亡”這個詞為例,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有不同的委婉語,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認為生命是上帝賦予的,人在其有生之年注定要經(jīng)歷罪惡、墮落和贖罪,而且只有贖清人的原罪,才能在來世得到拯救,進入天堂,否則將在地獄里永受煎熬?;浇痰乃劳鲇^是以死后靈魂得到拯救,進入天堂為中心的. 故英語中死亡的委婉語有: be In the golden heaven, be In /go to heaven(上天堂了), be with God/be called to God(被上帝召喚去了) 由于漢民族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都有其追隨的信徒,宗教禁忌沒有對全民族語言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漢語中“死亡”的委婉語多來自道教和佛教。道教源自老子和莊子的思想,達觀、淡泊的生死觀在委婉語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如“隱化、遷形、物化、遁化、羽化、氣散、歸道山”等,道教的神仙學(xué)說給后世留下了“化仙,升天,升仙,仙逝,駕鶴西游”等委婉語.佛教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依據(jù)一定的因果關(guān)系,歷經(jīng)苦難,生死相續(xù),只有皈依佛門,才能擺脫輪回之苦. 直接來源于佛教教義的死亡委婉語“涅槃”,是佛教所指的最高境界的音譯。來自佛教的委婉語有“成佛,圓寂,歸真,坐化,寂滅”等。因此在漢語中也有了“上西天”、“歸西”、“上天”、“歸天”、“見佛祖”等對于死的委婉的說法 [1]。
2.折射出不同的等級觀念
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尊祖敬宗的傳統(tǒng)孕育了漢語中名目繁多的“名諱”和稱謂上的禁忌。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會體制,但在人際交往中,仍存在“名諱”情形,即上對下或年長的對年輕的可以稱名,而下對上則稱官職,晚輩也不可直呼長輩之名,比如局長“張軍”,上級可以直呼其名,下級一般稱呼為“張局長”、“張局”而避免直接呼名道姓。而英美文化中沒有顯著的等級觀念,無論地位高低都可以直呼其名。其次,如在當今社會流行的民謠稱一等人為“公仆”(國家干部),子孫三代都幸福; 四等人“大蓋帽”(公、檢、法),吃完原告吃被告; 五等人“手術(shù)刀”(外科醫(yī)生),割開肚子要紅包;六等人為“電霸”(熱電行業(yè)),不給好處就拉閘; 十五等人是“盲流”(農(nóng)民工),不知何處是盡頭。其中的諷刺調(diào)侃先不說,人們頭腦中的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在這些對某些職業(yè)的借代婉稱中可見一斑。
3.折射出不同的傳統(tǒng)與倫理
英美文化以個人主義為中心,不迷信特權(quán)和傳統(tǒng),注重獨立和進取,創(chuàng)新而輕老。加之在西方社會中,家庭結(jié)構(gòu)松散,子女成人后就與父母分開居住是西方社會的傳統(tǒng)習(xí)慣,社會養(yǎng)老機制又無法完全取代家庭養(yǎng)老,老人生活孤單寂寞,因此“老”就成了生活中的一個大忌。它意味著思想僵化、知識老化、遲鈍、愛嘮叨、固執(zhí)、任性、怪癖等。所以英語中有關(guān)“老”的委婉語特別多。如 a senior citizen(年長公民), golden years(黃金年華),past one’s prime, the longer living, distinguished gentleman等被用來代替 “old”?!梆B(yǎng)老院”也被說成“nursing home, home for adults, rest home, adult communities”等。從事英語委婉語研究的專家尼曼等曾風(fēng)趣地指出,當今的美國沒有“老的”(old),要么是“老練的”(seasoned),要么是“保養(yǎng)得很好的(well-preserved)。中國的文化以家族主義為中心,注重敬老尊賢,提倡倫理道德, 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老”并不是禁忌語,“老”代表了經(jīng)驗、學(xué)識、成熟、可靠,年老是資歷和地位的象征, “華發(fā)”,“夕陽紅”,“黃昏戀”,“忘年交”等少量的委婉語,也飽含敬意。
綜上所述,英漢委婉語由于漢英語言本身特征和文化的差異,由于中西方社會背景、宗教背景、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從委婉語的使用中可見一斑。了解中西方文化的這些差異,有助于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消除障礙,達到相互理解、順利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戚雨村.語言·文化·對比[J].外語研究,1992,(2):43-45.
[2]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