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河大鼓是流行于冀中民間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的曲藝說唱形式,其在文學、音樂、表演等方面都有可貴的成就,藝術遺產相當豐富。西河大鼓積累了大批優(yōu)秀的傳統大書和小段,褒忠貶奸,抑惡揚善,有強烈的人民性、進步性。我們應該把其中一切優(yōu)秀的東西繼承下來并不斷發(fā)展下去。
[關鍵詞]西河大鼓 成就 未來
一、西河大鼓的起源、形成
西河大鼓是流行于冀中民間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的曲藝說唱形式,據史料記載,西河大鼓流傳至今約有近二百年的時間了。自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在冀中一代所流行的民間說唱藝術就有:河問木板大鼓、滄州木板大鼓、保定木板大鼓、弦子書(又名“弦子果”)。其中弦子書(以小三弦伴奏,演員自彈自唱)在民國初年已逐漸消亡,而木板大鼓的演唱形式不盡統一,有的以小三弦為伴奏,多數演員則是自擊書鼓、木板說唱又稱為“單鼓板”,西河大鼓正是在弦子書和木板大鼓的基礎上逐漸發(fā)展演變而來。
據老藝人講,在清乾隆中年河北保定的單鼓板和弦子書藝人劉傳經、趙傳壁、王路等三人首創(chuàng)了搭檔演唱,初步形成鼓、板并以三弦伴奏的說唱形式。這種形式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并逐漸被藝人們認可和采用。后經數十年的發(fā)展,以河北高陽縣的木板大鼓藝人馬三峰(約1800年——1900年,人們笑贈綽號馬三瘋子)對木板大鼓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革。他把小三弦改為大三弦、改木板為犁鏵片(兩塊月牙形的銅片)。唱腔上吸收了戲曲和民歌中的音樂元素,開創(chuàng)了多種新腔、花腔。如:“一馬三澗”、“緊五句”、“雙高”、“反腔”等。并運用頭板、二板、三板三種板式規(guī)范音樂結構,從而奠定了西河大鼓的唱腔基礎。這使西河大鼓這一民間曲種完成了從表演形式到唱腔和音樂的重大變革。這次革新得到了同行的認可和百姓的歡迎,由此引發(fā)了在藝術上的相互競賽、相互交流情形,有力的推動了這種說唱藝術的進一步發(fā)展。至今曲藝界還流傳著“南有郝老鳳,北有馬三峰”的諺語,表達出人們對馬三峰的敬仰之情。
馬三峰不但在西河大鼓的改革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且在培養(yǎng)弟子方面也成績斐然。在他的眾多知名弟子當中要數朱化麟(又名朱大官)最具代表性。他繼承了師傅馬三峰說唱藝術精華,博采眾長對西河大鼓進行了改進,使西河大鼓的手、眼、身、法、步、唱腔更加完善,進一步增強了其藝術表現力。由此可以說。馬三峰、朱大官是西河大鼓說唱藝術發(fā)展史上的兩座豐碑。
二、西河大鼓的唱腔與板式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樂,是依憑冀中語言的自然聲韻,在民歌、民間音樂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鞍醋中星弧币彩俏骱右魳烦尚偷囊粭l規(guī)律,不少唱腔將一些陽平字唱來近似去聲字,正是冀中鄉(xiāng)音在行腔中的反應,并且,在許多地方還保持著明顯的詠誦成分,所以西河唱腔有著似說似唱、說唱結合的特點:同時,在其唱腔音樂由簡而繁逐步豐富、發(fā)展的進程中,確立了自己特殊的旋律走向與聲腔構成,并隨之產生了有特色的種種曲調,這就使它同其他說唱藝術得以區(qū)別而獨立于藝苑之中。
在音樂結構形式上西河大鼓有著完整的板腔結構,種種樂曲、樂句分別歸屬在三種不同節(jié)奏的板式里。頭板為一板三眼,二板為一板一眼,三板是有板無眼,在速度上均可做大幅度的伸縮,造成板速懸殊,便于表現多種感情。所有這些,使得西河大鼓唱腔音樂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雖結構嚴謹卻靈活多變,雖曲調淳樸又不失豐富多彩,具有典型的我國民族民間說唱音樂的色彩。
三、西河大鼓的流派及曲目
西河大鼓在馬三豐一帶代成型之后,很快打開了局面,贏得了更為廣泛的聽眾層,迅速在說書藝人中傳播。于是,在各自的演變、發(fā)展中,或因其流行地區(qū)的語言,或因其原唱曲種的影響,西河大鼓便形成了北口、南口、小北口等三個支系。北口大體上流行于白洋淀以東以北地區(qū),代表人物為馬三峰、朱大官、王振元、王再堂等。南口流行于高陽、博野、束鹿一帶,代表藝人為袁宗凱、王殿邦師徒和馬小瘋子(藝名,馬三峰之子)等。小北口流行于河間、大城、任邱一代,代表藝人為馬瑞林及其弟子張永堂等。后來,在原先因流行地區(qū)、師承關系而形成的三個支系的基礎上,進一步產生了一些各具特色的藝術流派、按其影響較大從之者眾的,有朱派(朱大官)、王派(王振元)、李派(李德全)、南口(路英貴)、趙派(趙玉峰),以及后來專工唱段的馬派(馬增分、馬連等)等。
西河大鼓的傳統書目非常豐富,大書如《太原府》、《劫刑車》、《三全鎮(zhèn)》、《呼家將》等,小段如《小姑賢》、《蘭橋會》等。此外,近年來還擁有不少反映現實革命斗爭的新編書目,如《平原游擊隊》《白毛女》、《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晉察冀小姑娘》等。
四、西河大鼓的發(fā)展前景
西河大鼓在文學、音樂、表演等方面都有可貴的成就,藝術遺產相當豐富。他積累了大批優(yōu)秀的傳統大書和小段,褒忠貶奸,抑惡揚善,有強烈的人民性、進步性。我們應該把其中一切優(yōu)秀的東西繼承下來并不斷發(fā)展下去。同時要認真向生活學習,向姐妹藝術學習,對于不能恰當表達內容的唱腔和伴奏,應作一番革新工作,或另創(chuàng)一些新腔,使之能更好地反映今天的生活。但革新不能拋棄了傳統,創(chuàng)新不能丟了西河味。
西河大鼓源遠流長,發(fā)展道路曲曲折折,碩果累累。但不幸的是自二十世紀中后期以來,西河大鼓的繼承與發(fā)展出現了空前的危機,創(chuàng)演凋零,傳人斷檔,大有消亡的危險。因此我們應疾呼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士對西河大鼓進行及時的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