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仙姑是趙樹理在小說《小二黑結(jié)婚》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她裝神弄鬼,和文中的另一個人物二諸葛一樣,歷來被讀者看作是封建落后思想的代表。為了討異性的歡心,已經(jīng)不再年輕的她,一反當時人穿著打扮的清規(guī)戒律,每天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惹得別人經(jīng)常對她指指點點。相信看過這篇小說的讀者,都會自然而然地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一三仙姑是我們要批判的一個人物形象。但是,仔細分析三仙姑所生活的時代,她的所為是否也有值得今人欣賞的亮點呢?
[關鍵詞]《小二黑結(jié)婚》 三仙姑 形象
《小二黑結(jié)婚》作于1943年春,是趙樹理的成名之作,也是解放區(qū)文學的典范之作。趙樹理(1906-1970),原名趙樹禮,山西沁水人,山藥蛋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小二黑結(jié)婚》,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等。1945年10月28日,《新文化》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了趙樹理的小說《小二黑結(jié)婚》。
《小二黑結(jié)婚》描寫的是根據(jù)地一對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沖破封建傳統(tǒng)和落后家長的重重束縛,終于結(jié)為美滿夫妻的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二諸葛和三仙姑兩個農(nóng)民中的落后人物的形象。二諸葛膽小怕事、落后迷信,極力想維護家長制的權威,頑固地反對兒子小二黑與小芹自由戀愛結(jié)婚。小芹的娘也借著跳大神來以不投因緣為由反對兩個年輕人的自由戀愛結(jié)婚,不僅忌妒女兒小芹的幸?;橐觯疫€貪財出賣女兒。趙樹理通過這兩個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農(nóng)村小生產(chǎn)者精神的落后、陳腐,說明實行民主改革、移風易俗確實是勢在必行。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輕的進步力量的代表,他們爭取婚姻的斗爭,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戰(zhàn)勝舊事物的歷史大趨勢?!缎《诮Y(jié)婚》熱情地歌頌了民主政權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區(qū)農(nóng)村的重大變化,積極地扶持了新一代農(nóng)民的成長。
小說出版之后,各種地方劇種紛紛把《小二黑結(jié)婚》搬上舞臺,尤其是同名電影的上映,更使《小二黑結(jié)婚》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篇。
三仙姑是趙樹理在小說《小二黑結(jié)婚》中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她裝神弄鬼,和文中的另一介人物二諸葛一樣,是當時具有農(nóng)村封建迷信思想的農(nóng)民代表。此外,她為人輕浮,妒忌村里的小伙子喜歡自己的女兒小芹。為了討異性的歡心,已經(jīng)不再年輕的她,一反當時人穿著打扮的清規(guī)戒律,每天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惹得別人對她指指點點。相信看過這篇小說的讀者,都會自然而然地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三仙姑是我們要批判和厭棄的一個人物形象。
但是,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代美國青年在讀過《小二黑結(jié)婚》這篇小說之后,卻認為三仙姑是個性解放思想的代表。他們更多看到,在那樣封建思想仍然還很嚴重的舊農(nóng)村,三仙姑能夠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將自己的追求堅持到底,這需要怎樣的勇氣和毅力,這完全是現(xiàn)代西方個性張揚的典型。
表面看來,小說中的三仙姑和二諸葛都是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農(nóng)民代表,實質(zhì)上,二人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靠算卦看相的二諸葛,縮躲在怪力亂神背后既不宜載種,又命相不對,見了烏鴉也怕三分,見了寡婦心就涼,是真正的迷信。而三仙姑在跳大神的同時,還不忘提醒小芹“米爛了,米爛了!”證明她隨時能夠游離所謂的神仙境界,回到現(xiàn)實,跳大神不過是她在利用別人的迷信思想的謀生手段而已。
三仙姑完全不是封建迷信主義者。大家不要忘記,三仙姑是怎樣開始跳大神的?
“三仙姑下神,足足有三十年了。那時三仙姑才十五歲,剛剛嫁給于福,是前后莊上第一個俊俏媳婦。于福是個老實后生,不多說一句話,只會在地里死受。于福的娘早死了,只有個爹,父子兩個一上了地,家里只留下新媳婦一個人。村里的年青人們感覺著新媳婦太孤單,就慢慢自動的來跟新媳婦做伴,不幾天就集合了一大群,每天嘻嘻哈哈,十分哄伙。于福他爹看見不像個樣子,有一天發(fā)了脾氣,大罵一頓,雖然把外人擋住了,新媳婦卻跟他鬧起來。新媳婦哭了一天一夜,頭也不梳,臉也不洗,飯也不吃,躺在炕上,誰也叫不起來,父子兩個沒了辦法。鄰家有個老婆替她詰了一個神婆子,在她家下了一回神,說是三仙姑跟上她了,她也哼哼唧唧自稱吾神長吾神短,從此以后每月初一十五就下起神來,別人也給她燒起香來求財問病,三仙姑的香案便從此設起來了。”
三仙姑跳大神的目的是什么?
青年們到三仙姑那里去,要說是去問神,還不如說是去看圣像。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鮮,頭發(fā)梳得更光滑,首飾擦得更明,宮粉搽得更勻,不由青年們不跟著她轉(zhuǎn)來轉(zhuǎn)去。
對呀,三仙姑跳大神無非是為了吸引異性來看她的“圣像”啊。那么三仙姑為什么喜歡和異性交往呢?也無外乎閑聊取樂,以打發(fā)嫁給“只會在地里死受”的木訥的于福所帶來的寂寞時光,隱藏在裝神弄鬼背后的是人性的本質(zhì)。從心理學上講,這完全是正常的要求。再看三仙姑教小芹回罵那些占了她口頭便宜的男人,可見她也不是真風流,無非是喜歡和年輕小伙子們打情罵俏罷了。
由此可見,三仙姑不是真正封建迷信思想的衛(wèi)道士,因為她根本不相信鬼神,所以才會有“米爛了”的笑傳。從某個角度講,她應該是個反封建的戰(zhàn)士(雖然她的反抗不是自覺、清醒的反抗)。有意無意當中,她是在利用眾人的封建思想來反抗封建思想,來張揚自己的個性,是對迷信思想和迷信群體的極大諷刺。和直接的反抗相比,真可謂“計高一籌”。當時的世俗不允許已婚女人再和異性有瓜葛,她卻利用別人的迷信思想,通過跳大神來吸引異性來看“圣像”,尋找藍顏知己,使自己和異性的交往變得“名正言順”:當時的世俗不允許四十多歲的女人再穿著鮮艷,涂脂抹粉,可三仙姑卻偏要打扮得光鮮耀眼,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吸引異性來陪她說笑:真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三仙姑表面的迷信,實則是她不屈的反抗精神的十足反映。
四十五歲的三仙姑,不管是在家里下神,還是會見區(qū)長,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穿戴得光鮮整齊,從不蓬頭垢面,現(xiàn)在看來,除了逼嫁小芹那件事外,我們不能不說三仙姑是個懂得生活、非常可愛的女人。我們不妨揣測,那些嘲笑三仙姑穿著和為人的女性,內(nèi)心深處是否多少有點羨妒呢?
大家還記得魯迅筆下的閏土嗎?從少年時代的活潑、開朗、可愛,經(jīng)過了黑暗社會和生活重壓的洗禮,變成了中年時代的刻板、卑弱、毫無生氣,我們可以看到魯迅怎樣的痛心。和閏土相比,我們難道不該欣賞三仙姑在落后守舊的社會里的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反抗精神嗎?從某個角度講,三仙姑的身上是否也有值得我們欣賞的閃光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