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是電影的基本要素,但在當前的國產(chǎn)大片中被忽視。小成本電影成功的關鍵是對故事的精彩講述。小成本電影講述的是小故事,卻貼近現(xiàn)實生活,與普通人的命運情感相契合。并且小故事也蘊含著生活的哲理,這一點是小成本電影故事存在的理由。與小成本電影相比,國產(chǎn)大片帶給人們的是視覺上的震撼而非情感上的感動,后者在消費主義文化語境下顯得尤為可貴。因此,小成本電影——乃至電影要生存,就不應該忽視故事這個核心語碼。
[關鍵詞]小成本電影 故事 價值意義
2006年,隨著《瘋狂的石頭》的上市,小成本電影屢獲口碑,像《雞犬不寧》、《三峽好人》、《天狗》、《暖春》、《落葉歸根》等。小成本電影的成功有多方面原因,像導演的創(chuàng)作理念、質(zhì)樸的表現(xiàn)手法,演員的本色表現(xiàn),影片的現(xiàn)實題材、人文關懷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這些影片講述了一個好看的故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作為一種藝術,敘述故事是電影的本質(zhì),“以現(xiàn)代傳播為主要存在形式的影視劇,其核心任務與小說一樣也是講故事,講人生的不同命運、講人物的成功或失敗”。但目前的電影逐漸在偏離這一常識——以電影詮釋人性、剖析心理、解讀命運。應該來說,這不是什么弊病,甚至是藝術企及的最高境界,藝術就是要抵達人性、人心、命運才具有久遠的生命力。但關鍵問題在于,人性、心理和命運不是孤立抽象地存在的,它們體現(xiàn)在一連串具有因果關系的事件中。這一連串的事件就是故事。沒有了故事為載體,一切價值意義都會懸置為空洞能指,從而失去說服力和感染力。
故事保留了遠古記憶和豐富的生活形態(tài),講故事、聽故事是人類的天性。文字出現(xiàn)以前,故事/神話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促使人類朝著知性/智性的方向發(fā)展。以文字形式記載的故事不僅凝固下來,并且傳播得更為廣泛。而電信媒介的出現(xiàn)既擴大了故事的傳播空間,也縮短了故事的傳播時間。但無論媒介如何不同,故事卻仍是人們需要的重要的精神產(chǎn)品。
從發(fā)生學角度而言,小說是講故事的,電影也是講故事的。但是,越是常識性的東西就越容易被人們遺忘。當前國內(nèi)的那些所謂的大片就是如此,故事講述得支離破碎,缺乏起碼的情節(jié)邏輯,在一幅幅華美的畫面中,人性、精神、文化等元素凌空虛飄。這種理念式的表達方式只會將以形象作為詮釋符碼的電影藝術引入僵局。對此,有學者提出尖銳批評:“現(xiàn)在的中國電影,失去了電影本身的故事性,更多的大師縱身躍入好萊塢的大制作,大場面,賺大錢的電影商業(yè)浪潮中,殊不知,他們已經(jīng)把中國電影帶入盲目地跟風模仿潮流中。”可喜的是,在小成本電影中,故事正成為電影話語的核心語碼。也正是首先在故事層面上,小成本電影吸引著觀眾的注意力。
小成本電影的故事大都普通平凡,講述的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雞犬不寧》寫的是古城開封普通市民的生活,演戲、下崗、詐騙、情感等各種事件糾葛在一起,展示了生活的全貌《瘋狂的石頭》近于荒誕、過于巧合,但保安、盜賊也都是社會生活中的小人物,圍繞石頭發(fā)生的也都是小事情《落葉歸根》則是以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事例為原型改編而成,寫了一個重信守義之人千里背尸的事情《三峽好人》講的是兩個不相干的男女買妻/尋妻——尋夫/遺棄的故事……這些故事和那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比起來,微不足道,但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有的甚至就是許多人卷入其中或是親身經(jīng)歷的,諸如下崗、搬遷、婚變等等。正是這些普通事件構(gòu)成了歷史的細節(jié),甚至是歷史的本質(zhì)。歷史不是制度的變遷、時間的更迭,而是人的歷史,曾經(jīng)生活過和正在生活著的人的感性生命的展開和收縮。也正因此,小成本電影以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描述了普通人的生存鏡像,提出了他們所關心的敏感問題,才讓人感到親切和熟悉,這正如杜夫海納所說的“作品多少要參照世界。一個整體(語言的),只有依靠世界、在世界中找得意義的源泉,才是有意義的:……意義產(chǎn)生在人與世界相遇的時刻,因為世界只有在人的目光或人的實踐的自然之中才得以闡明?!?/p>
故事的大小與意義的大小并不成比例,“大”是對歷史本質(zhì)的抽象概括,帶給人一種崇高感和震撼力:“小”是生命自身的感性顯現(xiàn),更能體現(xiàn)出對人性的探究。小成本電影講述的都是和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小故事,但小故事并不見得就不好看,好看的小故事都能夠做到精彩曲折?!动偪竦氖^》從頭到尾笑料不斷,其喜劇色彩有別于鬧劇,不是靠演員語言動作的夸張形成,而是來自故事本身,巧合與偶然是影片的主要敘述方式。影片開頭,一罐不起眼的飲料盒將不相干的幾組人物和事件聯(lián)系在一起——保安、攝影師、盜賊、房地產(chǎn)公司、工藝品廠等等。然后是石頭的出現(xiàn)、對石頭的保護與盜取、石頭的失而復得,人物與事件展開了清晰的輪廓,在故事進行中穿插著對現(xiàn)實的戲仿和互文?!杜骸返墓适虑楣?jié)相對來說要簡單得多,影片以情感的沖突和彌合為線索,寫小花被收留和接受的經(jīng)過。影片借鑒了傳統(tǒng)戲曲中的“悲情模式”——雖然觀眾明明知道會有這么一個結(jié)果,但重要的是故事的發(fā)展過程本身而不是結(jié)果滿足了給人們情感方面的需要。在一個情感匱乏的社會里,能夠觸及到人的心靈深處的作品彌足珍貴。
好看的故事如果僅僅是精彩曲折,那么,它表現(xiàn)的還只是生活的軀殼或者說是表象。要賦予生活以靈魂,還要得在故事中融入對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形象的而非說教式的。當然,故事是平凡生活的濃縮和升華,也許其本身就或多或少蘊含著生活的哲理。但要把這種哲理形象化地傳達出來,卻并非易事。在這方面,《天狗》應該說是做得較好的一部影片。《天狗》中的李天狗是個退伍軍人,帶著妻子和孩子到山區(qū)做了一名護林員。從受到村民歡迎到殺死孔家三兄弟,天狗內(nèi)心中蓄滿了失望和屈辱,最后的情感爆發(fā)水到渠成。在天狗身上,有著英雄的崇高和悲壯,在解構(gòu)成為時尚的文化環(huán)境中,正是這種英雄主義精神給人以巨大的沖擊。同時影片對國民性的批判不可謂不深刻,國民性的冷漠、懦弱與兇殘在物質(zhì)文明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未有絲毫改變。同樣的場景也出現(xiàn)在《落葉歸根》中,影片的結(jié)尾,當老趙背著尸體行走在堵車路段時,我們體味到了很多具有文化意味的感受:個人與時代、溫暖與冷漠、崇高與平庸。當個體面對群體或時代時,個體是渺小的,但其人格卻顯示出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意義是從故事中衍生出來的,正是意義才讓故事有了存在的理由??梢哉f,小成本電影正是以其細節(jié)的密實和富有生活質(zhì)感忠實地傳達出了平凡生活的意義,從而得到了觀眾的認可。
與小成本電影的貼近生活、貼近現(xiàn)實的價值取向相比,大片在敘述故事方面明顯表現(xiàn)出不足。從《英雄》、《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等電影來看,大片似乎失去了對現(xiàn)實的把握能力而表現(xiàn)出虛無歷史主義的傾向。對于導演來說,講述歷史比講述故事更具有吸引力。在對歷史的唯美敘述中,導演發(fā)現(xiàn)了能夠滿足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下西方想象東方的元素。西方人需要的不是當前的中國形象,在他們看來,那不過是西方的翻版。于是導演們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以迎合西方的想象圖景——一個神秘、落后、野蠻的國家。這樣做的后果是抽空了民族主義的內(nèi)質(zhì)且無法整合現(xiàn)實生活,既失去了民族性又失去了現(xiàn)代性,只剩下一具華麗的空殼,一場服裝的盛宴。一幕場景的狂歡。這樣的影片帶給人們的是后現(xiàn)代文化環(huán)境中的“震撼”效果,而不是現(xiàn)實主義的“感動”,二者的區(qū)別就在于一則訴諸視覺,一則訴諸心靈。大片中也有故事,但這些故事是將人性、心靈、精神等作為本質(zhì)性元素加以演繹,成為從符號到符號的滑動,成為理念的說明。雖然所做的是終極性思考,深刻固然深刻,卻落實不到具體的生活中來。畢竟只有生活與生活才能產(chǎn)生共鳴,這一點在消費主義文化語境下顯得尤為可貴。
從這一點來看,小成本電影雖然處于市場的邊緣位置,但在價值意義上居于中心。也就是說,如果從民族主義立場出發(fā)來看當前的電影創(chuàng)作的話,小成本電影能更鮮明地體現(xiàn)這一理念。但有一種警惕不得不提出來,那就是在當前對小成本電影主要是從投資多少加以界定的。因為投資少,所以只有在故事上做足文章才有一定的市場。那么,當小成本變成大成本時,故事還存在不存在呢?但愿這僅僅是一種多余的憂慮,《集結(jié)號》的出現(xiàn)也許就是證明。電影要生存,必須要以故事為根本。因為聽故事是人最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從遠古至今,一直如此:
篝火旁圍坐著大圈呵欠連天的人們,有老人,年輕人,還有孩子,與他們一起坐著的有一位盲人,他一邊撥弄著七弦琴,一邊向人們娓娓講述著那永遠講不完的神祗、英雄與祖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