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改革時機不可錯過
(《財經》2008年第10期“還原膠濟線劫難”)
年初雪災發(fā)生后,面對民眾的批評之聲,鐵道部自我感覺良好,給自己在雪災中的表現打高分;“大部制”改革時,作為交通運輸的最重要力量的鐵道部卻沒有進入“大運輸部”;4月28日,更是發(fā)生了震驚全國的特大撞車事 ……凡此種種,都在說明鐵路改革的必要性。
鐵路改革,就是要改變鐵道部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鐵路主管部門應主司政策、法律、規(guī)劃和安全監(jiān)管等職能,至于鐵路建設和鐵路運營,則實行公司化和商業(yè)化。這種思路,已是大多數人對于鐵路改革的共識。
鐵路改革之所以推進艱難,固然是因為鐵路改革事涉全局,復雜性非比尋常,但從根本上說,鐵路改革并非不可為,而是有沒有堅定的改革決心去破除既得利益者阻礙改革的問題。
死亡72人、傷416人的膠濟線特大撞車事件,可以說是一次純粹的“人禍”。發(fā)生這樣慘烈的事故,全國輿論沸騰,除了要求問責,要求鐵路改革的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這個時候,原本應是檢討制度設計和推進鐵路改革的大好契機。
惜乎此事尚未平息之時,汶川大地震驚天動地而來。一時間,抗震救災成為全國的焦點。膠濟鐵路的撞車事件,幾乎無人關注。但是,作為一項事涉全局的改革,鐵路改革不應被突發(fā)的大地震所打斷,從而錯過改革的大好時機。
南京 吳非
阜陽疑疫的教訓
(《財經》2008年第10期“阜陽疑疫”)
手足口病僅在阜陽一地就奪取22位幼童的生命,比照2003年SARS之疫,這次事件對當下醫(yī)療體制的處境仍多有警示。
首先,信息公開反應遲鈍。從出現第一例死亡病例的3月27日起,到4月23日確診疫情正式公布,時間長達近一個月,期間“人禽流感”“小孩非典”的傳言紛起,但當地政府一直三緘其口。而僅有的一次公開表態(tài),是4月15日當地報紙、電視臺發(fā)布的一份新聞稿,聲稱這是一種“呼吸道疾病”,和正常年份同期相比“沒有特殊性”,并讓幼童回到托兒所。
其次,基層醫(yī)療力量薄弱,救治信息溝通欠缺。SARS之后,公共醫(yī)療資源加大了對農村鄉(xiāng)鎮(zhèn)的傾斜力度,但成效幾何?在這次疫情中,患病幼童的救治渠道通常是:農村衛(wèi)生所、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縣城醫(yī)院和市一級醫(yī)療機構,本不太嚴重的疾病如果能在基層得以遏制,22個幼童或不該失去生命。即使到了市級醫(yī)院,由于分送阜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第二人民醫(yī)院和婦幼保健院,三家醫(yī)院各自為戰(zhàn),對疑癥的溝通闕如,誤診比比皆是,進一步延誤了寶貴的救治時間。
最重要的一點,衛(wèi)生機構和官員的責任心,遠未達到民眾所期望的程度。且不說對民眾的信息誤導,只舉一例:四年前的“大頭娃娃”事件中,一位副市長信誓旦旦地表示,不想引咎辭職,要改正工作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把監(jiān)管工作和其他衛(wèi)生報告制度建立起來。現實的情況說明,官員的所作所為離民眾的要求還相距甚遠。
上海 王恒利
立足民生應對通脹
(《財經》2008年第10期“通脹時期如何保障民生”)
內憂外患的共同夾擊之下,中國經濟已經略顯疲憊。在這樣一個背景之下,如何抑制通脹顯得異常困難。
此輪通脹的原因是綜合性的,既有輸入性因素,也有美元疲軟和匯率原因,并且供需方面的因素也已經開始顯現。如何平衡民生保障和經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已成為決策層在此輪復雜背景下的復雜通脹中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民乃國之根本,而政府如此關注通貨膨脹,正是因其對民生的影響巨大。解決此輪通脹的基本思維,也應該立足于民生。
過去,中國以抑制消費、忽視民生換取了經濟上的發(fā)展,并且實施物價管制等政府調控行為使價格無法伴隨市場經濟正常發(fā)展,這種方式曾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卻為未來的發(fā)展種下了一個日益惡化的毒瘤。這種發(fā)展方式實行的時間越久,其未來的負面影響就會越大。
中國正在經歷著一次前所未有的經濟成長,國民生產總值節(jié)節(jié)攀高,但通脹非但沒使很多民眾享受到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好處,反而使生活水平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這其實就是國民財富在向一小部分人轉移。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堅持此輪通脹只是由食品價格帶動的“價格結構性上漲”,而不是“真正的通貨膨脹”。事實上,時至今日,國內人口中的大多數還是由恩格爾系數較高的農村人口組成。試問,大多數人的溫飽都受到了威脅,這難道還沒有“真正的通貨膨脹”來得嚴重?
決策層應真正立足民生,引導人力與自然資源價格市場化運行,逐步實行浮動匯率機制,擴大教育、醫(yī)療尤其是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消費,這才是中國立足民生的治通脹良方。
北京 曾鵬
政府信息公開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財經》2008年第9期“‘陽光政府’蹣跚起步”)
5月1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實施以后,北京、上海等地相繼出現民眾申請政府公開相應信息的情況。5月4日,湖南省汝城縣黃由儉等五人將汝城縣政府告上了法庭,要求法院責令汝城縣政府向原告公開其申請公開的相關信息,從而成為全國首例市民狀告“政府信息不公開”的行政訴訟案。
可以想見,隨著《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要求政府公開相關信息的公民會越來越多。但令人擔心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也沒有意識到,《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賦予公眾的信息知情權之后,會對政府產生何種新的要求、對政府行政形成何種約束。
對于各級政府機構來說,政府信息公開將有大量的工作要提前做。主要包括:如何落實中央的政府信息公開;在機構上應該進行何種調整和建設;政府過去習慣的工作流程會有什么變化;來自社會機構(如新聞媒體)和個人的信息公開需求應該如何滿足;政府應該如何提升自己的信息工作;如何適應新的信息傳播環(huán)境,獲得更佳的影響力;等等。這些問題,地方政府如果不提前準備好預案,到時候就會抓瞎。在社會突然增大的信息公開需求面前,政府很可能顧此失彼,甚至很可能因為公民訴訟而忙得不可開交。
從目前國際國內的形勢看,政府信息的公開已成為大趨勢;在中國,政府信息公開遲早會演變成類似“信息公開法”一樣的強制性約束。對于現代政府來說,信息公開是一種基本的行政文明,也是政府行政必須適應的一種“硬約束”。
北京 程默
《財經網》評論精選
東亞解決貨幣錯配問題路漫漫
(《財經網》5月11日“李若谷認為東亞需建統一貨幣體系”)
作為區(qū)域經濟的典范,歐盟的成立具有一定的不可復制性。歐盟不僅是經濟領域的合作。東亞想在經濟領域合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貨幣錯配的問題,不僅中國存在,日本和東南亞以前也出現過,但都有不同的原因。東亞可以加強合作,但解決貨幣錯配問題還在于各自國家國內的經濟問題解決程度。
《財經網》網友
重新審視出口的重要性
(《財經網》5月8日“中國經濟是‘出口主導型’嗎?”)
中國是一個大國,凡大國,自己國內的經濟必占重要地位方可立足??沙隹谠趪窠洕姓加兄匾匚贿@種偏見由來已久,自己的事情不做好,期望借助外面力量轉移壓力、回避積弊的革新,總是在找借口。這篇文章實際上妙在回到常識上——事實是什么就是什么。
《財經網》網友
北京應該做好城市定位
(《財經網》5月9日“【陸家嘴論壇】金融界探討‘北京金融中心’”)
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已成定局,根據區(qū)域經濟學原理,上海金融業(yè)的發(fā)展將帶動其經濟腹地的飛速發(fā)展。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主要是政治中心,應該集中精力搞好中國的政治,構建和諧社會。就像美國的首都在華盛頓,而紐約是國際金融中心一樣。每個城市和地域都有它特有的優(yōu)勢,不要搞了這樣又想搞那樣,結果是什么也搞不好。
《財經網》網友
“金融中心”當以國家利益為重
(《財經網》5月9日“【陸家嘴論壇】金融界探討‘北京金融中心’”)
在集體前進的中國經濟中,雖然存在著地域差距,但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之下,差距的拋物線最終會回落。就像在一個班級里,我們不能怪老師偏重于學習好的學生,因為在積極的活動中,這種潛在的帶動作用就會很明顯。香港和北京誰會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應以國家的最好發(fā)展狀態(tài)為依據。
《財經網》網友
國資委不能兼為出資人和監(jiān)管者
(《財經網》4月29日“中遠投資總裁回應期權‘違規(guī)’事件”)
中遠投資作為在新加坡的上市公司,國資委僅僅是股東之一,不是百分之百控股。如果是百分之百控股,你說了算,別人不能講什么。但現在你只是股東之一,你說不行,別人說行。別人告我,我怎么辦?
這里提出了一個問題,國資委是以出資人的身份進行管理,還是以監(jiān)管者的身份進行管理?從市場經濟來看,無論出資人是誰,應按照市場規(guī)則來做。因此,國資委應當是以出資人的身份參與市場。
這在國際投資領域顯得尤為突出。國資委可以是行政機關,因為它是全體公民代表,但其管理思路應更市場化。通過資本運作和公司治理控制來實現對國有控股公司的控制。以監(jiān)管者自居,動不動下個規(guī)定,不研究資本結構、公司治理結構等其他控制手段,這樣的管理思路肯定行不通。
《財經網》網友
全球化是歐美強國的全球化
(《財經網》5月10日“全球央行大博弈”)
中國已經在支出經濟緊縮的結果,我們從珠三角工廠倒閉就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認為“中國是‘全球化紅利’的最大分享者”似乎欠妥。至少從我觀察的結果來看,全球化是歐美強國的全球化,而不是中國的。
這種全球化對中國造成的“貨幣幻覺”和“財富重新分配”是雙刃劍。從真實世界的經濟學而言,事實上是中國參與了全球化的分工和價值鏈的低端制造和組裝,就像20年前的臺灣、40年前的日本。
資本繼續(xù)在其他發(fā)展中國家尋找政策優(yōu)惠和廉價勞動力,絕大利潤仍然被收回,留下的是環(huán)境污染和動蕩的勞工環(huán)境……
《財經網》網友
擴內需與防通脹難兩全
(《財經網》5月10日“【陸家嘴論壇】周小川談貨幣政策取舍”)
擴內需和防通脹這兩個目標很難同時實現,因為擴大消費需求必須給廣大普通國民增加收入,增加收入的途徑,一是提供更多的就業(yè)機會;二是提高工資;三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而這三條都會促使物價上漲,但只要這三條的增速高于物價上漲的速度,就能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保持社會穩(wěn)定。
國家應該鼓勵支持企業(yè)開發(fā)生產和銷售適合國內市場的商品,限制只能給政府增加稅收、使外商賺取高額利潤而自身僅得微薄加工費的出口加工企業(yè)。
《財經網》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