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是行為的追求。體育教學價值是體育教學參加者共同的行為目標。研究體育教學,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追尋其價值的最大實現,怎樣才能促進學生知識、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價值研究也就是行為研究、過程研究的歸宿。
體育是基礎教育的構成部分之一,其實施主要通過教學來完成,那么如今的體育教學教給了學生什么,體育教學的初衷和價值是什么?現今的體育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都顯示出對這一問題的相對忽視和模糊認識。據此,本文運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研究方法,對體育教學價值及相關問題進行較為全面的系統研究。
價值多元性的思想,在古希臘時代就有了?,F代西方哲學中不少學者非常強調價值多元化。B·威廉姆斯說:“價值,至少基本的價值是多元的,而且在一種真正的意義上是不可通約的?!痹谒磥?,價值是多元的、相對的。當代西方后現代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多元性、多元化、多元主義。A·博泰茲說:“視角的多元化是后現代主義的特征,它強調個人與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并認為只能通過解釋的多元性來認識現實?!庇捎隗w育學科的特點,它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相當特殊,對學生具有特殊意義。體育教學中有多個主體,如教師、家長、學生、社會等,但就教育是一個培養(yǎng)人的活動來說,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對象,是積極思維的主體,是教學效果的體現者,應是教學研究中重點討論的主體。
一、體育教學的哲學基礎
從哲學的角度來看體育,本體論關心的是身心關系。研究者對于身心關系的看法,有身心統一論和身心二元論兩種觀點。二元論的身心觀要么鄙視身體和一切身體活動,要么極端強調身體活動和機械訓練。理性主義二元論把人的理性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心靈可以統攝身體、支配身體、塑造身體。心靈居住在身體之中,指揮身體的活動。柏拉圖認為理性可以隨意塑造身體和身體的活動,人的靈魂統攝身體,身體從屬于心靈。笛卡爾認為心靈與身體是分離的,是彼此相互排斥的不同實體,身體屬于物質實體,心靈屬于精神實體。人只要深思、內省就可以產生一切精巧的動作,而身體的鍛煉實質上只是為了保持基本的健康狀況,為人的心靈活動提供一個前提和場所而己,除此之外沒有什么重要價值。
人的理性是身體的主宰,但身體的活動只與人的低級欲望相關,與人的理性無關,對人的高級心理過程不產生任何影響。理性二元論重視心靈,忽視身體,把身體鍛煉限制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不能過度,否則會干擾精神生活。經驗主義的二元論者重視身體實踐活動的價值,只提倡機械地訓練身體。洛克從經驗主義認識論出發(fā),強調知識來源于感覺經驗,身體是聯系世界的橋梁,具有重要價值。他認為身體與心靈之間不是等級從屬關系,而是依賴關系,身體健康的主要價值在于更好地服務于心靈。洛克認為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養(yǎng)健康的身體,但他認為心靈和身體之間是分離的。最早的身心統一論者是亞里士多德,他反對柏拉圖的靈魂獨立于身體的觀點,認為人的靈魂就是人的身體本身的生命形式,它作為人的身體的形式,是不可能離開身體而獨立存在的。
人的靈魂和身體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靈魂并不是存在于身體之外或之中的一種異于身體的東西,它就是“身體的某種東西”,是身體的本性和能力。實用主義者提出身體自身有其存在價值,具有主體性,而不是服從于心靈,心靈與身體是一體的。存在主義者認為,身體不再是心靈的附庸,而是完整個人的有機組成部分,身體是受人尊重的,是理解知識的源泉。
美國著名體育理論家耶西·F·威廉姆斯在談到前歐博林學院院長亨利·邱吉爾金對他的影響時,“金是第一個使我認識到身——心并不分離,而是同一有機整體的兩個方面。如果你在進行活動,它并不僅僅是身體的,而是整個有機體都在參與。這一認識是我哲學的主要基礎?!?/p>
二、體育教學的終極價值
由于對身心關系理解的差異,體育教育中出現過兩種不同的思想,即通過身體的教育和針對身體的教育。通過身體的教育認為人是一個身心統一的整體,人在身體運動的過程中,也承受心理的負荷;在肌肉運動的同時,他的情緒、意志和智力等心理因素對整個人都有直接影響。人的身體具有主體性,身體鍛煉可使智力發(fā)展,同時使道德、精神發(fā)展等都是可能的,也是體育必須承擔的任務。“身體鍛煉不僅只是要求肌肉運動,而且同人的身心都有關系,要求智力的不斷發(fā)展和社會相應的反映,在考慮對道德乃至精神陶冶方面的培育作用?!贬槍ι眢w的教育的觀點,體育對教育的獨特貢獻是純粹身體方面的,主要強調肌體發(fā)展、技能獲得。此觀點認為身心之間的相互影響不是體育應該關注的重點,體育的唯一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完善身體,提高技能水平,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則是附加功能。針對身體的教育把身體放在—個至高的位置,與心理等其池方面脫離。通過身體的教育的觀點與身心一元論的觀點一致,即強調人是—個身心統—體。
吳蘊瑞和袁教禮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的專著《體育原理》中就提出“身心一統”的體育教育思想。吳先生認為,人的身心是統一的,強調要全面地理解人體和人體的運動。之所以將身心二分,是因為“吾人因心身分界之墻垣所遮蔽而未能窺見吾人園地之全部”。在吳先生看來,“身心一統”的體育也有多重功用,“體育上之活動無處不為個性之表現及情感之發(fā)抒,且無處不與社會價值、道德標準、人與人相互關系等相聯系?!彼u了“身心二元”為基礎的“體育即身體教育”思想,認為體育之真諦在“運用身體之活動,以教育我人”,“體育教師之責任,在于發(fā)達兒童之身體,重于培養(yǎng)兒童之品格”。他堅持增強體質和促進健康融于教育之中,在培養(yǎng)人的過程中增強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使之身心并完。他主張采取符合學生特點的游戲、舞蹈、球類、田徑和攀爬、舉重、搬運等運動,認為體育教育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達到精神與身體健康的高度統一和諧。我們以身心一元論為基礎,認為體育教學對學生的終極價值是身心發(fā)展。任何教育都是針對一個完整人的影響,其結果都是綜合性的。體育教學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身體,它同時也作用于心理等其他方面,是一個綜合的過程。是一個對學生身心發(fā)展完善的過程。這與身心二元論的主張“身體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干擾,它與精神活動毫無關系,使人心分離”的觀點完全不同。身和心的發(fā)展是密不可分,體育教學對學生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體育活動與“身心”緊密相關,是由“身”至“心”的過程,人體的智能層次同人體的生長發(fā)育控制核心兩者重合在以大腦為中心的神經系統中。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已表明,感覺和運動是認識發(fā)展的重要基礎,體育活動具體地表征著身心關系的內在統一性。
三、當今體育教學價值關注學生如何具體體現
現階段體育教學價值主體應關注學生,這一點已不容質疑。那么體育教學對學生主體的價值究竟是什么?它可具體表現在哪些領域和哪些方面?
如果不明白這個問題,將給我們的體育教學帶來很大困難。因為教師不明白,教學過程的實施及教學效果的達成就不會理想。學生不明白,他們將很難配合教師教學,也難以形成正確的體育教學價值觀。學校領導不明白,體育教學將不會受到重視,教學的保障條件也很難到位。
從我國數千年的教育發(fā)展來看,體育教育不重視發(fā)展學生身體,或者說對身體持否定度,這與由我們的文化傳統、教育理念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蔑視身體和體力勞動的人生觀密切相關??鬃映珜W而優(yōu)則仕和讀書做官論;孟子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在整個封建社會,特別是儒家文化主要倡揚的就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生最高目的就是求功名利祿,以光宗耀祖。代價就是頭懸梁,錐刺骨,十年寒窗苦,一朝人上人;不惜犧牲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直至死而后己。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知識分子普遍地蔑視身體,無視體育,及至形成“君子之學,死而后已”的人生觀。
總之,體育教學對學生而言具有諸多價值,本文從多角度論述了健身、社會化、運動技能等方面。上述這些價值并不是孤立的關系,而是具有一定的關聯性,甚至有時是矛盾的,因而有價值的選擇問題。就價值的關聯性而言,我們可舉例來說,健身與健心關系密切,通過身體練習能提高學生的身體健康水平,但此過程中對學生的心理也會發(fā)生一定程度的作用,兩者很難分開。運動技能與健身、健心和社會化也很相關,運動技能可看作是載體,為后三者的實現提供可能,為學生身心發(fā)展服務則是其最終目的。運動技能與娛樂也有關系,運動技能的選擇能為娛樂價值的實現提供前提。我國體育教學歷史上的某段時期,曾一度強調運動技能、運動技能至上而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教學后果,這些經驗為我們合理認識體育教學價值提供反思。
(責任編輯 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