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疇問題的理論探討對當代的語言學研究無疑具有革命性的影響,認知語言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極大地得益于范疇問題的探討。范疇已成為認知語言學最重要的基本概念,范疇化理論和范疇理論則是認知語言學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基本層次范疇與英語語音語法研究
關于語音和音素的關系,Lakoff認為,語音是話語的一個單位,而音素則被看做是發(fā)生于更高層次的一個認知成分,并且通常用語音表示。如英語中的音素/k/,在不同的情況下有不同的發(fā)音。在cool一詞中發(fā)送氣的軟腭音[kh],在keel一詞中發(fā)送氣的上腭音[kh],在school一詞中發(fā)不送氣的軟腭音[k],在出一詞中發(fā)不送氣的上腭音[k']。Joeger通過實驗證明,音素是以原型為基礎的語音范疇,英語中的音素/k/這一范疇由語音[k]、[k'h]、[kh]、[k']組成,其中[k]是這一范疇的典型成員。范疇中的非典型成員通過發(fā)音規(guī)則與典型成員建立關系,由此我們通常通過典型成員來理解這—范疇中的非典型成員。 認知語言學認為概念和意義是一種基于身體經(jīng)驗的心理現(xiàn)象,不是外部現(xiàn)實客觀的、鏡像的反映,而是人類通過自身和大腦與客觀世界互動的結果。語法即是人類大腦對語言符號進行分析所形成的概念范疇,換句話說,語法也是人的認知活動的產(chǎn)物。如時態(tài)范疇,它同詞匯范疇一樣,不僅是認知范疇,而且是具有多義性的范疇,可以通過原型理論得到解釋。
原型理論不僅對英語時態(tài)范疇的建構具有很強的解釋力,當我們談及英語時態(tài)系統(tǒng)時,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原型_過去時、現(xiàn)在時和將來時。其他的時態(tài)都是依據(jù)這三個原型演化而來,需要指出的是有的時態(tài)除了表達時間和距離外還包括其他的含義。如意愿、虛擬、條件等,但這些含義都是其作為典型的時態(tài)范疇的延伸,是典型成員與非典型成員的關系,這是典型效應在多義性語法范疇中的體現(xiàn)。原型理論對過去時態(tài)的范疇化過程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同樣,語法的其他層次,如數(shù)、格等也可以從原型理論中得到解釋。以英語的名詞數(shù)范疇為例,按照原型理論,把名詞的單數(shù)與復數(shù)形式以“一個/多個”為屬性進行劃分,單數(shù)形式指“一個”,復數(shù)形式指“多個”的名詞被稱為典型成員。還有些名詞的復數(shù)形式不指“多個”,如“means”(方法),或單數(shù)形式不指“一個”,如“two sheep”,那么這些詞就屬于數(shù)范疇的非典型成員。
除此之外,Lakoff等人對句法的研究發(fā)現(xiàn),相同詞類的詞在同一句法結構中的表現(xiàn)并不相同,這種區(qū)別可視為它們在范疇的隸屬程度上的反映。Lakoff列舉了toe(腳趾),breath(呼吸),way(道路),time(時間)四個名詞為例。這幾個詞都出現(xiàn)在主語、賓語的位置,都能做定語結構的中心語,它們無疑是名詞類的成員。但用更加細致的句法標準去衡量,卻發(fā)現(xiàn)這四個詞的名詞性是不盡相同的,其中toe(腳趾)的名詞性最強。由于其是非常具體的可見實體,接下來依次為稍抽象一點的breath(呼吸)、更加抽象的way(道路)和最為抽象的time(時間)。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即使同為名詞,它們的地位也是不同的,那些可見的、具體的實體是名詞最具名詞性,是名詞類的最典型的成員。
有些語法現(xiàn)象如被動語態(tài)、役使結構、及物性、虛擬語氣等繁雜難記,這些都可以利用原型理論得到解釋。需要我們對其依據(jù)所具有的典型性進行分類,在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先把注意力放在較典型的種類上,并努力找出各個成員之間,尤其是與典型成員之間的相似處,建立聯(lián)系以便記憶。
二、范疇與英語詞匯教學及記憶研究
對于學英語的中國人而言,最令人頭痛的莫過于記憶英語單詞,許多人都抱怨英語單詞難記,即使記住了也很容易忘記。英語詞匯的數(shù)量是驚人的,新版《柯林斯COBUILD英語詞典》收有75000余詞條,《牛津簡明英語詞典》(第九版)收有詞義140000ck條,《新英漢詞典世紀版》收有100000余詞條。很顯然,憑個人的記憶和精力是不可能把這些單詞都記住的,也沒這樣的必要,因為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詞匯量平均也不過幾千。這就意味著我們在記憶英語單詞時應有所選擇,因此在編撰課本、詞典和教學的過程中以使用頻率為參考標準的“常用詞匯表”越來越引起注意。在日常交往中使用最頻繁的基本詞匯理應成為我們學習和教學的重點。
據(jù)語言研究者發(fā)現(xiàn),學會英語常用的1000個詞,就能理解一篇規(guī)范文字的80.5%的內容,學會常用的2000次,就能理解89%左右的內容,學會常用的3000次,就能理解95%左右的內容,學會了5000次,就能掌握97%的內容。此外,掌握基本詞匯對口語、聽力、寫作也是大有裨益的。重視基本詞匯的學習尤其是其多義和詞組搭配的學習,學生的基礎知識會更扎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詞匯量,有助于提高英語學習和教學的效率。因此在英語學習中我們應把精力放在記憶學習基本詞匯上,而不應花太多時間和精力在那些生僻的詞上,比如GRE或TOEFL詞匯。要認識到并不是詞匯量越大,就意味著英語水平越高,關鍵是應用能力。但是僅僅考慮詞頻還不夠,還應有一些其他的標準。例如,是否最先被兒童習得、詞形是否簡單、構詞能力是否較強等。這些標準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所說的基本層次范疇詞的特點是相對應的。因此,在外語學習和教學中我們應高度重視基本層次范疇詞。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單位,學習外語時,詞匯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外語水平的高低,但是目前大部分外語學習者在掌握詞匯方面都存在巨大障礙。詞匯的學習離不開對詞匯意義的掌握,尤其是對于一詞多義的情況,學習者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然而利用原型范疇理論,可以大大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人類的記憶大致可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短時記憶的保持時間只有10~20秒,只有進入長時記憶的信息我們才能記住,而這必須對進入短時記憶的信息進行處理和編碼。短時記憶能力的有限性制約了進入長時記憶的信息量,從而制約著人的記憶能力,尤其是當短時記憶要處理的信息量非常大時,就會有大量信息丟失。在認知語言學來看,知識是以網(wǎng)絡形式存在于人腦中的。在這個網(wǎng)絡中,有些知識居于中心地位,而有些居于邊緣地位,位于中心位置的知識是這一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典型代表,更易于被提取和記憶。在詞匯中這樣的典型即是基本詞匯和詞匯的基本意義?;诖?,吳世雄提出根據(jù)原型理論,英語詞匯教學應當從基本詞匯人手,從基本詞匯的基本意義人手,逐漸向其他詞匯和詞義推進,這樣記憶詞匯的效率將會大大提高。因為作為典型成員的基本詞與位于邊緣的非典型詞之間有比較多的共同特征,即家族相似性,通過這些共同特征,我們可以迅速地把這些難記的詞匯與易于記憶的基本詞匯聯(lián)系起來。
韋桂先也認為原型理論會對詞匯教學與學習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他認為傳統(tǒng)的背單詞表,或通過上下語境和語義加工策略以及在教學中采用的其他詞匯學習策略,如重復策略、表象策略、關鍵詞策略、語用策略、聯(lián)想策略、語義場策略等,雖對外語學習者的詞匯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每一種策略的有效性不是絕對的,只是相對的,都存在明顯不足。而范疇化理論下的典型詞策略、語義聚合與切分策略、語義延伸策略和語境穿件策略卻能克服上述策略的不足,提高課堂教學的效度。當然他也提到范疇化理論下的策略對學習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辨別能力、歸納能力要求比較高,因此這些策略更加適用于掌握了一定詞匯量及其用法,掌握了一定背景知識及相關經(jīng)驗較為豐富的大學英語學習者。
總之,原型范疇理論和基本層次范疇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重大貢獻之一。我們可以把原型范疇理論和基本層次理論分別看作是對人類認知從橫向和縱向進行的劃分。原型理論認為范疇成員通過家族相似性發(fā)生聯(lián)系,對某個范疇的理解是圍繞范疇的原型展開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直至其非典型成員。這一理論無疑幫助我們解決了許多經(jīng)典范疇理論無法解決的問題,彌補了其不足,近年來更在語言學界受到極大關注,廣泛用于詞匯教學與學習、語法、語義和語用研究。事實上,原形理論對語言的各個層面的認知活動都具有很好的詮釋作用,可以用來分析音位、句法、概念等范疇現(xiàn)象。而基本層次理論認為人的認知在某一個層次上具有優(yōu)先性,認知的效率更高,更迅速。因此,關于原型范疇理論和與語言的研究對于改善我們的外語教學,學習和掌握語言,尤其是外語,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關于原型范疇,國內外的研究論著頗多,而對基本層次范疇理論的討論相對較少。本文擬對基本層次范疇進行多方面的考察,并提出一些基本層次范疇在語言習得中的可能應用。
(責任編輯 張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