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開拓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教師要通過語文教學讓學生了解祖國的悠久歷史,了解祖國廣袤的國土和豐富的礦產(chǎn),了解祖國的名山大川和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特別是要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全國人民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最大限度地豐富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會愛、會恨,并懂得愛什么、恨什么。正像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動的機體中歡騰奔流的時候,才能觸及人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變?yōu)閷W習的動力,精神的追求。下面筆者就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談點膚淺認識。
第一,利用課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這方面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愛國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對于一個偉大的民族來說,不僅是一種政治標準,而且也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它是中國人民的光榮傳統(tǒng)和崇高美德,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召喚全國各族人民為祖國的統(tǒng)一、繁榮、強大而獻身的旗幟,因而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學語文教材中,凡是寫祖國美麗的山河、肥沃的土地、富饒的物產(chǎn)的課文,如《濟南的冬天》《蘇州園林》《幽徑悲劇》《大自然的語言》《看云識天氣》《繁星》《春》等作品,都是客觀的自然美同主觀的情感美的有機統(tǒng)一,因而能產(chǎn)生美感。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像有經(jīng)驗的導游那樣,讓學生借助教材飽覽名勝,引導學生探幽尋美,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富饒土地和優(yōu)美山川。
第二,利用教材中的古代、近代、現(xiàn)代的杰出人物的英雄業(yè)績和重大貢獻,鼓勵學生立志成才,報效祖國。幅員遼闊、風景秀麗的祖國,孕育了一大批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等,他們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高風亮節(jié)鑄成了中華民族的精魂,他們的光輝業(yè)績?nèi)缛赵陆?jīng)天,似江河行地,是我們后代敬仰的楷模和學習的典范。
例如教材中的《木蘭詩》《誰是最可愛的人》等作品所歌頌的為保衛(wèi)祖國而戰(zhàn)斗的英雄人物;《最后一次講演》《梅嶺三章》《老山界》等作品所歌頌的為祖國的解放堅持斗爭、不惜獻身的志士仁人;《始終眷戀著祖國》《地質之光》《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等作品所歌頌的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在科學技術上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等等。應使學生知道,正是他們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從各個不同的側面表現(xiàn)了我們民族的崇高道德境界和偉大精神氣魄,從而匯成了我們整個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讓他們設身處地感受到這種巨大的人格力量,領略到報效祖國的那種震撼山岳、翻江倒海的氣勢,在欽佩和感動之中,立志成才,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總之,語文課是各門課中最富于民族情感,也最便于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心的一門課,它應該成為當前乃至今后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
(責 編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