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面向全體,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但現(xiàn)實的情況卻是有的教師課堂上翻來覆去總是盯著那幾個“尖子生”,特別是執(zhí)教各種公開課、觀摩課、優(yōu)質(zhì)課時,語文課堂更是成了有限的幾個“尖子生”大顯身手的舞臺,而其余學生則成為“看客”。這種做法既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則,也不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一定要面向全體,尊重每一個學生,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這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和基礎。
二、巧設疑問,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興趣
要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就要善于設疑,讓學生去思考問題、去解決問題。比如在教《故鄉(xiāng)》時,有位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昔日的楊二嫂是怎樣一個人?”如按教參的說法,楊二嫂是一個招徠生意的“活廣告”,是被侮辱、被損害的人物。如果教師按這種理解告訴學生,他們只能是一臉茫然。這位教師在提出這個問題后,不是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指導學生進行定向閱讀。不一會兒就有學生回答:從“豆腐西施”這個綽號來看,楊二嫂是個美麗的婦女;整日賣豆腐,可見她又是個勤快能干的人。所以昔日的楊二嫂是個非常美麗、勤快能干的婦女。這位教師又問道:“‘豆腐西施’是褒義還是貶義?”很多同學回答是褒義,因為魯迅先生一向?qū)V大農(nóng)民和生活在下層的人們有著強烈的同情心。學生的理解合情合理,這位教師當場給予充分的肯定。
教師敢于引導學生質(zhì)疑,不僅使學生少了依賴和盲從,多了獨立和自信,而且使學生走出思維定勢的死胡同,從而擺脫“盡信書本、盡信教師”的思維桎梏。作為語文教師又何樂而不為呢?這樣長此以往,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不斷得到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也能不斷得到強化。
三、創(chuàng)新形式,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在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翻來覆去就是讓學生讀讀課文、說說段意、歸納一下中心思想,刻板單調(diào),缺少新意,難怪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其實,學生活動的形式應該是不拘一格、靈活多樣的,學生可以說、可以讀、可以寫、可以背、可以辯,甚至可以演、可以唱、可以畫。
比如一位教師在作文課上,要求學生以《我的家庭》為題寫一篇文章。為了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激活自己的生活體驗,他在學生動筆寫作之前,要大家推薦三位有表演才能的同學來演一個話劇,題目也是《我的家庭》,并對劇中人物和性格做了簡單規(guī)定:好吃懶做、嗜煙如命的爸爸,勤快能干、說話嘮叨的媽媽,還有一個任性調(diào)皮的女兒。三位同學的表演惟妙惟肖,激發(fā)了同學們的寫作熱情,達到了預期目的。這位教師設計的這個活動,富有創(chuàng)意,形式新穎,受到了學生的歡迎。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加深了對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責 編海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