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全國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省,農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居全國首位。根據河南省教育廳2007年7月統(tǒng)計,河南省外出務工農民男女總數(shù)達到了1002.2071萬人,這就導致了在全省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1327.6229萬名兒童中出現(xiàn)了201.8118萬名留守兒童,占義務教育階段兒童總數(shù)的15.20%,其中小學階段留守兒童有127.8124萬人,占小學階段的14.40%,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有73.9994萬人,占初中階段的16.08%;全省接收留守兒童的學校有2.885萬所,其中小學為2.519萬所,初中為3660所;在寄宿制學校上學的留守兒童有59.3004萬人,占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總數(shù)的29.38%,其中小學階段的人數(shù)為13.2624萬,占相應階段總人數(shù)的10.38%,初中階段的人數(shù)為46.038萬,占相應階段總人數(shù)的62.21%。
本次調研活動將農村留守兒童的含義界定為:義務教育階段學齡少年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出外打工,且時間在半年以上者。調研重點是把描述農村留守兒童的義務教育問題作為主要任務之一,以期發(fā)現(xiàn)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的現(xiàn)狀、存在的問題以及教育中成功的經驗,為今后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提供意見和建議。本研究在描述兒童義務教育階段現(xiàn)狀時選取了生活、心理、學業(yè)、道德行為、安全5個方面,主要包括家庭生活情況、情緒、自我概念、學業(yè)行為及成績、人際關系、社會行為以及兒童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一、關于樣本的情況說明
1.選取的樣本。為了能深入調查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真實的生活、學習等狀況,省教育廳專門組織相關專家,經過對全省各方面基本情況的分析,綜合考慮河南各地區(qū)人口、外出務工人口、地域特點、經濟條件、區(qū)域位置等因素,決定選取6個縣(市)作為深入調研的樣本,即安陽市的林州市、濮陽市的清豐縣、洛陽市的嵩縣、信陽市的羅山縣、駐馬店市的新蔡縣、商丘市的民權縣。針對這6個樣本成立兩個調研小組,從2007年7月9日至16日,深入基層展開調研。
2.問卷情況說明。根據簡單隨機抽樣的原則,6縣(市)共向農村小學和初中發(fā)放問卷6000份,供留守學生填答,其中,回收有效問卷5580份,有效率為93%?;厥盏膶W生問卷中,初中學生2076人,占37.20%,小學學生3504人,占62.80%;男生3046人,占54.59%,女生2534人,占45.41%。
3.訪談及座談。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和解剖留守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生活以及心理發(fā)展狀況,課題組還對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中小學校長、班主任、監(jiān)護人以及典型留守兒童進行了個案訪談,訪談人數(shù)110人,其中留守學生38人(初中22人,小學16人),教育行政負責人9人,校長60人,班主任8人,監(jiān)護人5人。同時課題組還收集到了一些相關的文本資料,如地方政府出臺的相關文件、關愛留守兒童的交流材料、留守兒童登記卡、留守兒童專門檔案等。
二、問卷統(tǒng)計結果
1.跟隨父母進城上學的兄弟姐妹中,以被訪問留守兒童的弟弟居最多,比例占30.02%,將近1/3,妹妹跟隨父母的占25.56%,哥哥跟隨父母的占23.70%,姐姐跟隨父母的占20.72%。
2.對父母出外打工的態(tài)度,問題主要集中在能夠理解父母掙錢養(yǎng)家的苦衷,比例占68.42%,表示不理解、不希望的占21.47%,表示希望的占10.11%。
3.在家里一起生活的親人中,以祖父母、外祖父母居多,占69.05%,哥哥姐姐占16.67%,叔叔伯伯占8.66%,弟弟妹妹占5.62%。
4.有1/3多的留守兒童希望父母一個月回家看望自己一次,1/5左右的留守兒童希望父母兩個月看望自己一次,27.53%的兒童希望父母半年看望自己一次,17.80%的兒童希望父母一年看望自己一次。
5.35.68%的留守兒童父母一年回家一次,34.19%的留守兒童父母一年回家兩次,一年回家三次及以上的占30.13%。
6.有30.30%的父母跟子女每周聯(lián)系一次,19.49%的父母跟子女半個月聯(lián)系一次,27.33%的父母跟子女一個月聯(lián)系一次,15.47%的父母跟子女兩個月聯(lián)系一次,7.41%的父母跟子女半年聯(lián)系一次。
7.近2/3的留守兒童知道父母務工的地方,而有1/3略多的留守兒童不知道父母務工的地方。其父母務工的地方以外省居多,占70.85%,只有29.15%的兒童父母在本省務工。
8.有62.47%的留守兒童沒有去過父母務工的地方,去過一次的占17.91%,去過兩次的占11.30%,去過多次的占8.32%。
9.有43.43%的留守兒童每天放學后需要下田干農活,18.86%的留守兒童需要養(yǎng)雞,10.17%需要放羊或喂豬,27.54%的留守兒童不用干活。
10.有43.61%的留守兒童可以在校住宿,56.39%的留守兒童不能在校住宿。
11.有93.05%的留守兒童所在學校開過家長會,到會的家長以祖父母為主,占63.03%。
12.有76.45%的留守兒童的課外作業(yè)需要由家長簽字,52.98%的留守兒童課外作業(yè)是由祖父母簽字的,由其他親屬簽字的占47.02%。
13.有41.67%的留守兒童每天課外讀書學習時間為1小時,39.53%的留守兒童課外讀書學習時間為2小時,每天課外讀書學習時間為3小時及以上的留守兒童占18.80%。
14.有76.15%的留守兒童讀課外書。課外書的來源主要有父母買的(占34.97%)、自己買的(占26.28%)和他人借或贈予(占24.27%),由祖父母買的只占14.48%。
15.留守兒童信任老師的比例最高,占37.84%,其次是父母,比例占37.01%,信任祖父母的只占21.21%,信任好伙伴的占19.54%(本項目有復選)。
16.留守兒童有了心里話最想傾訴的對象是父母的,比例占到近一半,對好伙伴傾訴的占26.26%,對祖父母傾訴的占23.74%,對老師傾訴的占17.44%(本項目有復選)。
17.有13.51%的留守兒童有過因為父母外出而受到歧視的情況,42.48%的留守兒童是偶爾受到過歧視,從未受到歧視的占44.01%。
18.有48.70%的留守兒童遇到困難或受了委屈時會請老師幫忙解決,30.87%會請好伙伴幫忙解決,23.91%會給父母打電話,只有14.57%會讓祖父母解決(本項目有復選)。
19.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在班級所處水平以中等居多,占43.23%,優(yōu)秀的占17.42%,良好的占28.81%,較差的占10.54%。
20.留守兒童在學習中遇到難題時主要找老師解決,比例占60.91%,找同伴解決的占34.56%,自己解決的占21.38%,找監(jiān)護人解決的占5.18%(本項目有復選)。
21.與外出父母的聯(lián)系方式主要是電話,比例占80.78%,書信聯(lián)系的占12.23%,不聯(lián)系的占6.99%。
22.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聯(lián)系時訴說的內容以學習為主,比例占66.45%,父母叮囑其聽話的占46.41%,要求注意身體健康的占26.80%(本項目有復選)。
23.愿意和老師說心里話的留守兒童占46.25%,愿意說一點的占40.69%,不愿意說的占13.06%。
24.有78.26%的留守兒童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表示無所謂的占12.83%,不想念的占8.91%。
三、座談、訪談結果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6個縣(市)在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義務教育方面都采取了一些做法和措施,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提出了一些呼吁和建議,其中以信陽市羅山縣、駐馬店市新蔡縣和商丘市民權縣比較具有代表性。下面把在3個縣座談和訪談的結果列表總結(見下表)。
四、留守兒童現(xiàn)狀分析
1.農村留守兒童人數(shù)分布及家庭結構情況。從年級分布看,一至六年級(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有3230人,占留守兒童總人數(shù)的57.89%,七至九年級(初中階段)的留守兒童有2350人,占留守兒童總人數(shù)的42.11%。從年齡分布看,他們的平均年齡為12歲,其中女孩子的平均年齡為12.5歲,男孩子的平均年齡為11.3歲,6歲~15歲小學和初中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占留守兒童總人數(shù)的90%左右。調研顯示,從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而言,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較多,單親家庭較少。
2.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及回家頻率情況。父母雙方到縣外但在本省務工的占留守兒童總數(shù)的29.15%,到省外務工的占70.85%。近三分之二的留守兒童知道父母外出務工的地方,但詳細地址不清楚。農村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或一方許多一年沒有回過家,其中有一名留守兒童的父母三年都沒有回家,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一年回來一次的占35.68%,基本上都在春節(jié)回家,在家時間也不長,20天左右;半年回來一次的占34.19%,分別在春節(jié)和三夏“雙搶”農忙時節(jié)回家,回家時間也不是很長。從數(shù)據上看,外出務工的父母和留守兒童的親子關系比較松散,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時間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3.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業(yè)及心理狀況。從調研情況看,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業(yè)狀況不容樂觀。與非留守兒童相比,學業(yè)成績普遍較低,成績較差者占10.54%,成績良好以上的占46.23%。本次調研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分別從人際關系、性格、情感、品德4個方面進行考查。從調研的情況來看,人際關系較好、性格樂觀、情緒較穩(wěn)定、品行端正的相對較少。由此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不太樂觀。
4.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狀況。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的行為狀況,我們從以下幾個維度進行考查:生活自理能力、是否吃零食、是否常進網吧玩游戲聊天、是否小偷小摸、是否打架、是否罵人等6個方面,農村留守兒童的不良行為習慣主要表現(xiàn)在“吃零食、打架、進網吧、自理能力(特別是對經濟的支配能力)較差”這4個方面。
5.農村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情況。調查顯示,監(jiān)護人對被監(jiān)護人經常教育的占5.18%,還有個別的教育方式較為簡單粗暴。由此可見,監(jiān)護人對被監(jiān)護人的教育存在缺位現(xiàn)象。
相關鏈接
6個調研樣本縣(市)的背景資料
1.安陽市林州市:林州市總人口近100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shù)為13.1047萬人,其中小學7.5720萬人,初中5.5327萬人。留守兒童有2000人,占1.53%,其中小學790人,初中1210人。
2.濮陽市清豐縣:清豐縣總人口65萬,17個鄉(xiāng)鎮(zhèn),504個行政村,287所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shù)為8.5854萬人。留守兒童有1796人,占2.09%,其中小學700人,初中1096人。
3.洛陽市嵩縣:嵩縣總人口56萬,16個鄉(xiāng)鎮(zhèn),318個行政村,335所學校。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shù)為8.753萬人,其中小學5.7191萬人,初中3.0339萬人。留守兒童有1056人,占1.21%,其中小學440人,初中616人。
4.信陽市羅山縣:羅山縣地處豫南,總面積2077平方公里,轄19個鄉(xiāng)鎮(zhèn),299個行政村(居委會),是山區(qū)縣、革命老區(qū)縣,也是河南省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全縣總人口72萬,其中農業(yè)人口61萬,外出務工人數(shù)18.36萬,占全縣總人口的25.50%?,F(xiàn)有中小學240所,其中初中23所,小學205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shù)為10.6383萬人,其中小學6.7953萬人,初中3.843萬人。全縣有留守兒童3.9686萬人,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shù)的37.3%,其中小學2.537萬人,占小學生總數(shù)的37.33%;初中1.4312萬人,占初中生總數(shù)的37.24%。
5.駐馬店市新蔡縣:新蔡縣地處豫東南,是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轄22個鄉(xiāng)鎮(zhèn),356個行政村(居委會),全縣總人口103.67萬,其中農業(yè)人口94.8萬,外出務工人數(shù)14萬多人?,F(xiàn)有中小學402所,其中初中28所,成建制小學333所,小學教學點15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shù)為17.7436萬人,其中小學12.5098萬人,初中5.2338萬人;留守兒童8.3425萬人,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shù)的47.02%。
6.商丘市民權縣:民權縣地處豫東,總面積1221平方公里,轄19個鄉(xiāng)鎮(zhèn),總人口84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shù)為17.2245萬人,其中小學11.3204萬人,初中5.9041萬人;留守兒童有1.0364萬人,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shù)的6.02%。小學階段留守兒童6113人,占小學生總數(shù)的5.4%;初中階段留守兒童4251人,占初中生總數(shù)的7.20%。
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
劉天天,女生,羅山縣莽張鄉(xiāng)中心校學生,12歲。父親在上海打工,自己跟父親“曾經去過一次上?!?,母親也長期在外,具體地方不確定,這一段“在溫州談生意,昨天剛回來”。她還有一個妹妹,今年8歲。她家并不在莽張鄉(xiāng),為了上學方便,現(xiàn)在租住在學校附近,一間平房,大約15平方米,中間用木板隔開,里面放了兩張床,作為臥室,房租一年800元?!捌綍r家里只有我跟妹妹兩個人”,一般“父母走的時候,會給二三百元”,平時的花費“一個月大約花100元”,自己“用電飯鍋或者煤氣做飯,一般周日去買菜”。據鄰居介紹曾經出現(xiàn)過電飯鍋忘記關、差點出事故的危險?!耙话愕男∈露际亲约禾幚恚辛瞬【秃兔妹没ハ嗾疹?,如果遇到大麻煩事,就向老師或鄰居求救”,“如果跟同學發(fā)生矛盾,遇到受委屈的事,自己會先想想自己哪里不對,如果不是我的錯,對方道歉,我就會原諒他”。學習成績在班里是前十名,學習上如果遇到不會的,“自己會先想想,如果想不出來,就等第二天問老師”。劉天天回答問題不慌不忙,幾乎有問必答,有較強自理能力。
案例二:
張濤一家,在新蔡縣十里鋪鄉(xiāng)大梁莊,一家6口,5個孩子跟著爺爺。爺爺今年64歲,5個孩子包括孫子和外孫等,2個女孩,3個男孩,其中最小的7歲,最大的13歲,張濤的姐姐今年剛小學畢業(yè)。據爺爺介紹,孩子的父母都是去了浙江慈溪,并且他們村里很多人都是去了慈溪。對于孩子們的學習問題,爺爺表示,“我不認字,沒法教”,“我身體不好,能顧著他們幾個吃就不錯了,學習我是幫不上忙的”。家里很是簡陋,只有兩間平房,屋內比較昏暗,物品擺放雜亂,“生活上靠兒子寄錢,花完了再向兒子要”,“有事才打電話給兒子,一般是要錢才打”。
案例三:
單立,12歲,羅山縣南街小學學生,父母均外出在廣州務工,父母一般一年回家一次,“上次回來是去年暑假”,一般“兩三天或者一個星期跟父母通一次電話”。他現(xiàn)在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鞍だ蠋熍u比較多”,“成績不理想”,“喜歡上數(shù)學,特別不喜歡語文,因為拼音拼不好”。作業(yè)最慢一個小時做完,“不會的就放那兒,不問爺爺,第二天問老師、同學”,遇到老師讓簽字的情況,“都是自己簽”。除了學習,平常“就是跑著玩”,有時“割草、看電視、串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