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擇一本好的教材,但不要照本宣科。
2.組織好每一堂課,但不要做課堂組織方式的奴隸。
3.不斷“再感受”你的主題,這樣教學會永遠新穎,有活力,并且顯得自然。
4.讓你的教學顯得自然,但不要用你自己的知識去即興講一堂課。
5.永遠按時上、下課。
6.上課時首先要講明當堂課的內(nèi)容梗概,因為你的沒有預見比你的詞匯貧乏更容易讓學生感到糊涂。
7.永遠不要指望你的學生去學會或理解你自己都沒有學會或理解的任何東西。
8.除非你的知識遠遠超過了你要講的課的內(nèi)容,否則你不要去上這門課。
9.永遠不要認為注意細節(jié)就會彌補整體的不足。
10.永遠不要因為自己博學而嘲諷學生,學生對你知道些什么的興趣要遠遠小于他能夠?qū)W到些什么的興趣。
11.不要因為你比學生多一點知識而感到驕傲,他們并不愿意生來就落后于你。
12.承認你的無知,但要弄清楚只是你一人無知而不是其他人也是如此。
13.永遠不要認為你的學生無知就說他們愚蠢。
14.不要看教案講課,除了你不記得的數(shù)字以外。
15.千萬不要念出你的板書:如果你的學生是文盲,他們就不會修你的課。
16.避免過頭:一堂課寧可沒有一個錯誤但是枯燥的,卻不能有一個錯誤雖然是自然的。一堂課不是一次研討會。
17.避免單調(diào)地講述:學生的注意力只會跟隨你的主題思路,而不會跟隨你的聲音。
18.以從容的速度講課:喋喋不休會引起糊涂,而慢條斯理會產(chǎn)生厭煩。
19.不要以為一個詞或一種思想僅僅出現(xiàn)一次學生就會受到影響:注意并理解一種思想需要具體化,而不是簡單地告知。
20.同一內(nèi)容永遠不要重復講多次,而是要留意學生的思想是不是跟隨著你。
21.講課和表演的區(qū)別在于:講課時主題在先線索在后,而表演時線索在先主題在后。
22.盡你所能回答學生的所有問題,因為一個問題很少只是一個人的事,在課堂上提問不是打斷了教學而是避免將問題留在課后。
23.永遠在這個前提下教學:你的學生希望學到東西,而不僅僅是為通過考試。
24.把考試當作教學的一個有機部分來利用:學生某一門功課學習成績的好壞基本上取決于他平時學習時碰到的問題的種類。
25.永遠不要在你不要求學生掌握的內(nèi)容上出考試題。
26.永遠不要對學生說他們“有責任”學會某一個內(nèi)容,“責任”會使學生把學習當作一件屬于別人的事,而不是一件屬于自己的事。服從與自尊之間的界線是小而分明的。
27.經(jīng)常表揚你的學生完成了任務,永遠不要指責他們的失敗。
28.永遠不要為講笑話而講笑話,笑話應為你的教學內(nèi)容而服務。
29.永遠不要譏笑你的學生,但要同他們笑在一起。
30.永遠不要開學生的玩笑,除非你希望他們開你的玩笑。
31.永遠都要真誠地對待你的學生,就像他們真誠地對待你一樣。
32.不要太嚴肅地上課,而是要想一想怎樣使講課最有趣,以便學生對你的課感興趣。
33.永遠不要在課堂上發(fā)脾氣,學生對你個人的情緒并不感興趣。
34.尊重你的學生,以取得他們對你的尊重,并且要對學生有禮貌,他們是不會把禮貌與軟弱混淆的。
35.不要以為與學生關(guān)系密切就會失去你的自尊,也不要以為學生與你見解不同就是對你有惡意。
36.講課時要看著學生,天花板和地板并不有趣,黑板也不有趣。
37.永遠不要以為你的課程是學生所必修的唯一的一門課程。
38.如果一個學生在課堂上打瞌睡,永遠不要認為他(她)對你的課厭煩或感到無趣,他(她)也許是為準備另一門課的論文而熬了通宵。
39.永遠不要以為學生沉默就意味著他們理解了你所講的東西,他們也許剛好對此糊涂。
40.永遠不要開頭快而結(jié)尾慢,這表明你的課前準備不充分。
41.永遠不要開頭慢而結(jié)尾快,這樣你會耗盡學生的精力。
42.每一科目都有它自己的語言,好的教師應該教語言,而不只是教術(shù)語。
43.強調(diào)一個新的術(shù)語或一個新的概念時,可以通過板書寫出來或者重復說一次,以便學生有機會記下它。但是不要重復你剛剛講過的每一句話,逐字逐句地重復實際上等于在指定的時間內(nèi)只講了一半內(nèi)容。
44.不要把講課與聽寫混淆起來:前者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過程,是學生主動地接受并加工的過程;后者則是一個機械的訓練,學生被動地記錄是為了以后理解它。
45.不要證實你所講的內(nèi)容,你甚至可能證實不了它。
46.不要上一堂不能讓你產(chǎn)生高興或發(fā)泄感覺的課;如果沒有這些感覺,這堂課很可能不會出色。
47.不要指望你的學生能夠?qū)W會無限多的東西,生理比知識更容易使頭腦飽和。
48.教書的首要任務,是使學生在知識不斷增長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學習的熱情。
49.不要送分數(shù)給學生,分數(shù)是學生自己爭取的。
50.不要把好的教學效果與好的考試成績混淆起來,也不要把好的考試成績與高分數(shù)混淆起來。
教學不分國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些準則是不是也適合我們借鑒或參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