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
古人寫詩是“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讀詩,也應該咬文嚼字。
首先要“咬”“嚼”的當然是“詩眼”。
好詩多有“詩眼”。詩眼者,詩歌之靈光匯聚的核心詞語也。打開這個詞語,便可以觸摸到詩人之心跳,窺見詩人之心境,進而測量到詩人之心溫?!霸娧邸奔瓤梢允蔷哂悬c題作用的關(guān)鍵詞,也可以是具有獨特的輔助詮釋功能的“第三只眼”。擦亮“詩眼”,就是找到了詩歌教學的主題,找到了解讀詩歌的曲徑、幽徑、妙徑。
抓住“詩眼”,往往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它有助于形成詩歌教學“高屋建瓴”、“一覽眾山小”的格局。深刻新穎的文本解讀和自主創(chuàng)造的教學境界都會因此而成為可能。
詩歌多是含蓄蘊藉的文學精品,所以大部分“詩眼”都無痕無跡,教師要巧覓善尋,抓住了它們,“詩眼”的功能才能發(fā)揮出來。試舉幾例:
一、以“詩眼”整合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十五課《杜甫詩三首》中的《望岳》和《春望》的標題中都有一“望”字,我緊扣“望”字,以五問推進課堂教學。
一問:老師想把標題“望岳”換作“看岳”,可以嗎?
孩子們說,“望”有一種距離感,作者主要不是近看泰山,而是遠觀;有的說,被“望”的泰山定然是巍峨壯偉之山,如果是細小瑣細之物,一般不用“望”。有的說,“望”的主體的心境不一樣,必定是滿懷敬仰和向往,那才能去“望”;更有孩子說得獨到,泰山在詩人的一“望”當中,形象更加高大,生命更加蓬勃,因而詩人的主觀情感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生機和活力。
二問:你通過《望岳》,“望”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杜甫呢?
孩子們說,我們望到了一個青春勃發(fā)的杜甫,望到了一個樂觀向上的杜甫,望到了一個滿懷壯志豪情的杜甫,望到了一個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杜甫,望到了一個迎難而上的杜甫,望到了一個善于發(fā)現(xiàn)自然和生活之美的杜甫,望到了一個中流激水浪遏飛舟的杜甫……
這時候,老師抓住最佳時機,扣住開元盛世的時代背景,巧妙渲染,畫龍點睛,青年時代意氣風發(fā)的杜甫形象便躍然而出,勃勃于學生眼前了。
三問:望岳是“望”,春望也是“望”,但望春之心境和望岳之心境卻有天差地別,請扣緊最能打動你的詞語作析。
孩子們感悟出了“望岳”中的“望”中有崇敬、有憧憬,“春望”中的“望”卻是痛斷肝腸、纏綿悱惻之望。
“濺”字激起的共鳴最多。孩子們說此字頗奇,言說人心中悲痛,至多說到“淚流如注”已是極度夸張了,淚如何能“濺”?看來不僅是淚多如傾盆之雨,更是心中有萬千激憤,淚來得突然而猛烈,才能以“濺”形容吧!還有很多孩子感受到了“國破山河在”中那個并不起眼的“在”字,讀出了壓在“在”字下邊的凄涼和無奈,在“破”與“在”的鮮明對比中,國將破家將亡的痛苦無言述說。他們還以“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來印證自己的想法。也有孩子以“庭院深深深幾許”來和“草木深”相對比,有孩子探討了“搔更短”時詩人的心理活動,甚至還有孩子建議詩人把“抵萬金”改成“勝萬金”。
四問:既然詩人眼中的春天是凄涼的,那么在文題中用“望”,是否辜負了該詞的美?
沒有!孩子們的回答非??隙?。他們說,杜甫是在望?。∷谕麗燮?,望女兒,望和平,望安定,望幸福,望國與家的真正的春天。這里的望,是望穿秋水之望!
五問:從《春望》中,我們又望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杜甫,甚至還望到了一些別的什么呢?
孩子們說,他們望到了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杜甫,望到了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望到了一個有心殺敵無力回天的杜甫,望到了一個溫柔慈愛的杜甫,他們還望到了歷史的煙云,戰(zhàn)爭的殘酷,望到了人生的無常,望到了世世代代人們對戰(zhàn)爭的詛咒。
……
二、以“詩眼”提挈教學難點
教陳與義的《登岳陽樓》,只要緊扣末句中的“悲”字,教學境界全出。
師:這首詩的詩眼在哪里?
生:悲。
師:好,細讀詩歌,咬文嚼字,看看全詩哪些地方映照了這個“悲”?
生:夕陽遲,夕陽本就給人滄桑的感覺,而且還是緩慢下落的夕陽,這就更加增添了凝重感。
生:還有簾旌一動不動,一切都是凝固的,沒有多少生氣。
生:詩人登臨的地方是當年吳蜀征戰(zhàn)的地方,觸景生情,容易讓人想起刀光劍影、國破家亡。
生:“橫分”這個詞語讓人感覺血淋淋的。靖康之恥應該和此相類似。
生:詩人是“徙倚”,他徘徊,只有心中有心事的人才會徘徊。
生:詩人都“白頭”了,和歷史的風霜相映照,他真的很悲痛。
師:是啊!其實,當時詩人只有39歲。
生:我從詩人的生卒年月算出他只活了48歲,還
很年輕就去世了,看來他一直生活在憂郁之中。
生:他“憑?!保诟邩侵?,讓人覺得搖搖欲墜。
師:高樓之上“望遠懷舊”的詩人是那么的孤獨,豈有不悲之理?
生:木是“老木”,波是“滄波”,也很悲。
師:老木言其沒有生氣,滄海桑田言其對人生世事的感慨。景語皆情語,字字句句皆和“悲”相呼應??!
……
三、以“詩眼”凸現(xiàn)教學梯度
以往教《歸園田居》,多愛扣住“但使愿無違”之“愿”大做文章,但總覺得有點兒“隔”。隔的原因在于教學的梯度不明顯,鋪墊不夠,導致學生的思路跟不上。于是決定另辟蹊徑,尋找“第三只眼”,以求庖丁解牛之效。經(jīng)過研究,決定落點在“沾衣不足惜”的“惜”字上。
師:除了“衣不足惜”外,詩人“不足惜”的還有什么?
生:不足惜的有以前做官的身份。詩歌開頭詩人就說明了自己的身份“種豆南山下”是個農(nóng)夫,說得不卑不亢。
生:不足惜的有生活環(huán)境?!暗廓M草木長”,環(huán)境不算好,但詩人的心情一點兒也沒有被破壞。
生:對“夕露沾我衣”也覺得沒有什么。
師:詩人除了直接回答“夕露沾我衣”“不足惜”外,再仔細咬文嚼字,詩句中哪一個詞別有深意?
生:“沾”字,我感覺到了逍遙自由。
師:是啊,如果是“濕我衣”“浸我衣”,那人的心情就不一樣了。
生:不足惜的還有勞動時間的長。詩人早上出發(fā),晚上才回家,工作時間很長,但看得出他興致很高。
師:何以見得興致很高呢?
生:“理”字給人秩序井然的感覺,一點兒不慌亂。
生:“荷鋤”也給人自由瀟灑的感覺,如果改為“扛鋤”“拖鋤”,那就會感覺詩人一身的疲憊了。
生:“帶月”也平添了詩情畫意。
生:“歸”字讓我感覺到了溫暖。
生:最為不足惜的是勞動的成果不咋樣,“草盛豆苗稀”了也不生氣。
師:看來,詩人是自得其樂,種豆之意不在豆,而在——
生:而在山水之間也!
生:而在揮灑情緒也!
生:而在感受自由恬靜的生活也!
……
師:對了,同學們,這就是詩人之不愿違背的那個“愿”?。?/p>
(自評:以“惜”入手,落點到“愿”,教學切入點的改變使教學的梯度明晰了,對學生的引導更有層次性了,教學難點的解決有了依托。這個“詩眼”的選擇和確定是有效的。)
四、以“詩眼”拓展解讀空間
教《詩經(jīng)·關(guān)雎》教學經(jīng)歷至今讓我難忘,“詩眼”的處理方式比較另類,但是這樣的探索耐人尋味。
生:老師,詩中為什么要反復地出現(xiàn)“荇菜”?。克孟窀揪秃驮姼铔]有什么直接聯(lián)系!
師:這就是《詩經(jīng)》中的“興句”啊!它是為了引出男主人公對美麗女子的愛慕。
生:可我總覺得這其中有點兒玄妙。
(當時,我很想把教參里關(guān)于“興”的知識大講特講,但這個學生若有所思的表情提醒了我。我決定馬上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思路)
師:是啊,我也覺得有點兒玄妙。來,發(fā)揮我們的想象力,探究一下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妙?
(學生興趣盎然,討論非常熱烈)
生:我想,一定是那個青年非常思念心中的女子,可是又找不到借口去看她。于是,就以采荇菜作為掩護,醉翁之意不在酒呢!
(眾笑)
師:哦!你覺得采荇菜的是那青年。
生:我覺得采荇菜的是那位姑娘好一些。自古浣紗采菱都是女的。姑娘采荇菜,多美的畫面啊,而且極富生活氣息。
生:就是,勞動中的姑娘會更美。
生:其實誰采都不重要,我認為那青年一定在想:那姑娘是荇菜就好了,我可以隨意采之,以慰相思之情。
(眾笑)
生:(激動地站起來)不!應該是這樣的,那青年想:我是荇菜就好了。我多么希望被心愛的姑娘“左右采之”??!
(眾熱烈鼓掌)
生:還有個時間問題呢!從“左右流之”到“左右芼之”,這是一段不短的時間呢,這說明青年想念姑娘很久很久了。
生:也有可能青年初見姑娘時,姑娘就在采荇菜,所以荇菜就成了姑娘的化身,它是愛情的見證。所以詩人句句不離這荇菜。
……
[作者通聯(lián):重慶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