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秀英
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下,古詩文的教學需要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師轉(zhuǎn)變思維,更新觀念,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尋求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讓古詩文的教學更為科學、生動,更具詩意與活力。下面談談我進行古詩文教學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詩境,激發(fā)興趣
詩歌教學的前提是學生興趣濃厚,師生迅速進入詩歌境界,這樣才能領略詩歌的美,才能與作者共鳴。因此,詩歌教學的第一步,應努力創(chuàng)設詩境,激發(fā)學生興趣。而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詩歌的教學,一方面不僅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較完美的展示古詩文的藝術(shù)魅力;另一方面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學生深刻地領悟古詩文的意境,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
如教學《暮江吟》一詩時,一開課,我就為學生提供了一段秋天江邊日落的視頻圖像,并伴以委婉動聽的古箏曲,讓學生通讀古詩。既激發(fā)了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又讓學生在秋江夕照圖中領略到詩中所描繪的美景,使學生對詩意有了一定的感知,為學生迅速、正確地理解古詩做了良好的鋪墊。
二、加強誦讀涵詠。領略詩歌美感
學詩詞離不開吟詠、誦讀,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曾說:“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因此,在進行古詩文教學的時候,應反復加強學生誦讀涵詠的訓練,在誦讀涵詠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
誦讀之時,首先讓學生自讀,從課題到作者,從開頭的導讀到課文,再到注釋,讓學生自由讀,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初步了解作者以及詩歌的大意、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研讀:
1、讀準字音。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認識的字,由學生自己或小組查字典或詞典解決。
2、讀準詩文的節(jié)奏。要求在語言層面上讀通全詩。做到停頓正確。特別是教古詩,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德,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闭_停頓、富有節(jié)奏的朗讀可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古詩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詩的含義。
3、讀出語氣和語勢。這樣有利于體會古詩文的感情和氣勢,表現(xiàn)出詩文的抑揚頓挫、跌宕起伏的節(jié)奏感。
4、配樂誦讀。讀出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把詩歌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融合在一起,盡可能將詩歌中的“情”化為可作用于聽覺的韻律。讓學生在樂聲中誦讀,這樣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喚起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同時也利于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情感體驗與詩人進行心靈的交流,產(chǎn)生共鳴,從而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情感、人生態(tài)度和科學的價值觀。
通過以上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定被古詩文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深深感染,欲罷不能,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
三、以學生為主體。自主探究,充分挖掘?qū)W生潛能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改革課程實施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币虼?,教師應適應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利用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兩種學習方式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詩歌中最喜愛、最有感觸的部分做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應,在閱讀鑒賞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要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來代替學生的閱讀鑒賞,應注重師生之間進行平等的對話,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敢于批判質(zhì)疑,敢于在討論中發(fā)表不同意見。教師要做的就是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有位老師在教學《江雪》時學生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這么寒冷的下雪天,這位老人真的是釣魚嗎?”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學生說:“老人是在獨自欣賞雪景?!庇械恼f:“老人內(nèi)心十分孤獨、寂寞,每一行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有的說:“我覺得老人在磨煉自己的意志,因為天寒正可以鍛煉人?!边€有的說:“這位老人與眾不同,看起來很清高?!弊詈笥幸晃粚W生說:“他是在釣一個春天!”誰能想到學生的解讀會如此精妙。當然,學生個性化的解讀也應尊重作者和文本的原意,不能脫離教材本身,作無限制的所謂的發(fā)散性解讀。
錢理群教授曾說,教學不是單向機械運動,而是一種雙向的生命運動,是活的生命。忘情的教師,醉心的學子,這樣的課堂,這樣的引領,永遠令人刻骨銘心。所以有人說:教育是一種緣分。教師的價值在于成為一個人成長生活的光輝瞬間。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要以人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情感互動與交流的氛圍。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產(chǎn)生了思想的碰撞,對學生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及時并充分挖掘。更應去珍惜,不能讓學生智慧的火花在我們手中湮沒。
四、適時引導,教師的主導地位不可缺失
新課程實驗以來,古詩文教學的課堂常能讓人感受到熱鬧和喧囂,但極少讓人怦然心動。因為教師“精彩、深刻的講授被視為不尊重學生,對課文的深入拓展被當做應試的產(chǎn)物:寧愿要膚淺的組合、討論,也不要片刻的思維的沉靜”。這是對新課程改革中關(guān)于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誤解。教師畢竟是受過專業(yè)訓練的人,無論學識還是人生體驗都比學生豐富,尤其是在對古典詩詞的感受、把握和理解方面。
比如本人在教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發(fā)現(xiàn)學生對詞的最后一句“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理解就不是很到位,大部分學生認為只是表達了蘇軾有為國分憂之心,卻無報國之門的惆悵失意之情。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進行點撥和升華,引導學生聯(lián)系詞的上闋中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景,戰(zhàn)功赫赫,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再給學生補充儒、釋、道三家思想在蘇軾身上的融合,學生就能明白蘇軾一方面感嘆人生短暫、江月永恒、壯志難酬,另一方面又豪情長存,渴望建功立業(yè)的復雜心態(tài)。東坡一生雖命運坎坷,但他始終笑對人生。所以說他的詞沒有屈原的幽憤,沒有阮籍的超脫,也不像陶淵明的淡泊,蘇軾的詞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深沉的喟嘆,是對歷史的審視和人生的反思。所以說詩歌的閱讀和鑒賞需要教師站在更高的位置提升學生思維的力度,使學生感受到一種心靈深處的精神愉悅。
五、強化背誦和積累,詩文教學與寫作教學相得益彰
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強調(diào)學生注重對古詩文的背誦和積累。因為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古詩的背誦積累,尤其是名言警句的積累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學底蘊,提高寫作水平。大家都知道,語文知識體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古詩文中蘊涵著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在寫作中巧采詩句,就能作出文采斐然的文章,既顯文化底蘊又見才情飛揚,既顯閱讀的深廣又見情韻與機智。如2004年江蘇省高考滿分作文《西安與南京:山與水的對話》:
南京。長江南岸的明珠,是蘇浙那縱橫交錯的河流湖泊給了明珠最靈動的光澤。抬眼望,“秦淮水榭花開早”;回頭瞧,“紅杏褪盡,綠水人家繞”。那里的“六朝舊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瀟瀟”。南京用上天賦予的水,勾勒出如夢如幻,如詩如畫的“好江南”。
作者靈活自如地引用了不少古人的佳句,用如詩如歌的文字再現(xiàn)了蘇浙靈動的水成就了如夢如幻的古城南京。詩與情相映成輝,思雨飛動,十分富有情致,一出手就讓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學積累,一落筆就顯才情洋溢。
以上幾點是我在教學古詩文時的一些不成熟的經(jīng)驗,僅拋磚引玉,希望同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