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不論教育者怎樣研究了教育理論,如果他不具備教育機智,他就不能成為一個好的教育實踐者?!苯逃龣C智,就是教師具有在教學過程中對一些未曾預見到的偶然因素的靈活、及時、妥善的處理,使教學活動朝著既定的教學目標前進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智慧。教育機智,作為一種教學技能和技巧,它源于教師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也是教學藝術的一種臨場表現(xiàn)。本文選擇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運用教育機智的幾個實例,與大家交流。
有一種教育機智叫“順水推舟”
在教學中,學生的回答有時會出乎教師的意料之外,但卻由此給教師以教學靈感。教師不妨以此為切入口,順著新的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案例1:“角的認識”
教師介紹三角板三個角的度數(shù)。
突然,一名學生質疑:“老師,我的三角板比你的小得多,它們三個角的大小怎么會一樣大呢?”
教師乘“虛”而入,組織學生討論這個話題,形成了兩派意見,展開了辯論。
……
思考:
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的、隨機的、生成的過程。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能避免刻板的公式,才能估量此時此地的情況的特點,從而找到恰當?shù)姆椒ú⒓右哉_地運用?!?/p>
上述案例中的隨機事件,雖出乎預設思路,但合乎情理,合乎教學流程,教師抓住契機,順水推舟——讓學生展開了辯論,用學生所想組織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因此學生探索的主動性,積極性得以提高。通過辯論使學生明白了角的大小與圖形本身的大小無關,只與角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既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又為他們今后學習相似形埋下了伏筆,這正驗證了“數(shù)學教學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有一種教育機智叫“峰回路轉”
在課堂上,我們隨時會“遭遇”被學生問倒或有學生“唱反調”的突發(fā)情況,常常使我們尷尬而不知所措,而這恰恰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如能即時運用教育機智化不利為有利,必然會“峰回路轉”。
案例2:“年、月、日”
師:“小華和奶奶今年過生日,小華已經(jīng)過了10個生日,而奶奶只過了14個生日,這是怎么回事呢?”
有一個學生舉手說:“因為奶奶的生日是在閏年的2月29日,每四年過一個生日?!?/p>
聽課教師在想,看來這節(jié)課又要被破壞了,因為這突如其來的回答打破了教師原來的預設。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課外書上看過有關這方面的內容?!?/p>
師:“這個同學真厲害,知道那么多的知識。這節(jié)課就讓我和這位同學,當你們學習的小老師,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節(jié)課的內容?!?/p>
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這樣的話:“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教學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闭n堂是動態(tài)的,是千變萬化的。在課堂教學中常常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小插曲”,面對這些“意外”,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是視而不見,還是追隨學生的興趣,抓住教學中的“機遇”,機智地做出相應變動?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上述案例中,我們不得不為這位教師“起死回生”的教育機智而喝彩!在教學中,我們隨時會碰到類似的情況,這個時候,我們不少教師往往是來個“高掛免戰(zhàn)牌”,這也就算“機智”應付過去了。但這位教師通過靈敏的反應,把學生引入了新授課,也使教師自己走出了困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對這位學生做出了應有的贊賞,提高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
有一種教育機智叫“故弄玄虛”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會提出一些突發(fā)性的問題干擾教學的進度,或者學生提出的問題暫時還難以解釋清楚,或者教師為了調動學生探究某一問題的興趣而賣個關子,這時教師可以把疑問暫時擱置一旁,讓它成為一個懸念。這樣既不挫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又能鼓勵他們分析問題、繼續(xù)探索的熱情。
案例3:“能被3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
師:“同學們,能被2、5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分別是什么?”
生:“個位是0、2、4、6、8的數(shù)都能被2整除;個位上是0或者5的數(shù)都能被5整除。”
師:“那么誰能知道能被3整除的數(shù)有什么樣的特征呢?”
生:“個位是3、6、9的數(shù)都能被3整除?!?/p>
師:“(出示16、23、39、113)這些數(shù)的個位不是3,就是6,或者9,能被3整除嗎?”
生:“(通過驗算)有的能,有的不能(學生感到老辦法不靈,在納悶)。”
師:“你們在黑板上寫幾個數(shù),老師一眼就能看出哪個數(shù)能被3整除,哪個數(shù)不能被3整除。不信,誰來試一試?”
生寫數(shù),老師判斷,生再驗證。
生:“看來僅從個位上去判斷一個數(shù)能否被3整除恐怕不行了,那么我們應從哪方面去考慮呢?”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同學們就會有答案了。”
思考:
布盧姆說過:“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能成為一種藝術了?!闭n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的、不斷發(fā)展推進的過程,它根據(jù)教師的不同處理而呈現(xiàn)不同的價值。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生成性的資源,積極運用教育機智,恰當進行引導,充分追求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chuàng)造,實現(xiàn)超越預定目標的理想。
這位教師先與學生復習了能被2、5整除數(shù)的特征,接著又問能被3整除數(shù)的特征是什么,學生認為跟能被2、5整除數(shù)的特征一樣看個位,然后讓學生舉例驗證,然而得出不同的結果,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了能被3整除的數(shù)不能像能被2、5整除的數(shù)一樣看個位。另外,這位教師讓學生來考他本人,教師能很快判斷出來這些數(shù)能不能被3整除,學生感到老師神了,萌生了非找到此特征不可的念頭,思維的漣漪此起彼伏,潛在的學習情緒被激發(fā),探究的興趣更濃了,從而使課堂“活”了起來。
有一種教育機智叫“欲擒故縱”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或教師在相互的學習與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會有一些失誤,這時教師不能以自己的權威來進行教學,應該放手讓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通過師生、生生之間心靈的碰撞,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案例4:“能被2、5整除的數(shù)”
教師在板書“能被2、5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時寫上:各位上是0、2、4、6、8的數(shù)都能被2整除。
生1:“老師,你黑板上寫錯了一個字?!?/p>
教師先是一驚,然后迅速掃描了那行板書,由于筆誤把“個”寫成了“各”字,意思可是千差萬別哦!是隨即改正一下呢,還是濃墨重彩地渲染一番呢?不如將錯就錯,欲擒故縱!
師:“不會吧!”
教室里立刻沸騰起來:“不對,差多啦……”
生2:“我可以舉例來證明!358能被2整除,可是它各位上并不都是0、2、4、6、8呀!
生3:“我可以在黑上板畫個圖給你看看!”
該生隨即上黑板畫了一個書上不常見的集合圖,一邊畫還一邊解說給大家聽。
……
師:“同學們說得很有道理,我這個錯誤應該改正,我立刻就改?!?/p>
思考:
課堂教育機智是一種轉化師生矛盾的藝術。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熱愛每一個學生。”教師在課堂上發(fā)揮教育機智,首先要熱愛學生,信任學生。
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地做了回“糊涂先生”,沒有以權威者的身份凌駕于學生之上,更沒有擺出一副師道尊嚴的模樣威嚇學生,在師生共創(chuàng)的平等的氣氛中,一切不符合常規(guī)的舉動都變得那樣坦蕩與自然。教師對一個“各”字的處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進入了自主學習的意境,掀起了課堂教學的小高潮,最后達到了教師所希望的境界。
課堂教學是一首流動的詩,隨時都會有不確定的因素帶來新的生成音符。靈動的教育機智會奏出精彩的樂章;生硬的教育機智,則可能會彈出“雜音”乃至“噪音”。因此教師只有平常加強學習,善做課堂教學的“有心人”,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使自己運用教育機智的技巧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華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