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堂教學要完成的任務是“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要完成這內涵豐富的“三維目標”,要求我們師生必須加強課堂信息交流的深度、廣度和速度。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處于兩難境地:若互動面太窄,則不能完成三維目標,甚至“一維目標”、“二維目標”也完成不了;若互動面太寬,則要么蜻蜓點水浮光掠影,要么連教學內容也講授不完。
師生間為什么缺乏足夠而有效的信息交流?究其原因,是我們信息交流的方式太“古老”。傳統(tǒng)課堂上,信息交流的方式十分單一,主要靠師生的口頭語言和板書、演板的書面語言,進行單向的有序交流。目前,雖然不少課堂已經引入了多媒體教學,其豐富的聲光電使課堂交流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但仍然是另一種新形式的單向交流,由過去的“滿堂灌”蛻變成了“滿堂放”。
我在教學實踐中,巧用多種舉手交流信息,探索出一種提高教學效率的方法,能夠很好地完成“三維目標”。
巧用逐步舉手信息,
促進完成獨立學習任務
盡管時下提倡合作學習,但有很多學習任務必須靠學生獨立完成,且合作學習中也有不少需要獨立完成的環(huán)節(jié)。而傳統(tǒng)教學中,要求學生們坐姿一致,答案一致,學法一致,速度一致。于是,課堂上出現了“高聲齊朗讀、舉手齊刷刷”的精彩場面。這些聲音聽似和諧,這些手型看似整齊,但在現實教學實踐中,地球人都知道:齊讀的過程中,往往會“走調”,變成了相當整齊的“唱讀”。因為每個學生的個性、口才、語速和對材料的理解各異,所以聲情并茂與同步朗讀顯然二者不可得兼。
教師感嘆學生反應遲鈍,學生抱怨老師提問后沒有留足思考時間。那么,究竟該留多長的“候答時間”呢?這恐怕連計算機也愛莫能助。因為學生的智力是發(fā)展的,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更是瞬息萬變的,教師所提問題也是深淺不一的。然而,逐步舉手法正好能在教師的等待和學生的逐步舉手中解決這一教學難題。
逐步舉手法的具體作法是:課堂上,教師布置獨立學習任務時,交待學生不必等待老師的“舉手令”,而是完成任務者隨時舉手,即先完成者先舉手,后完成者后舉手。先舉手者會因實力稍勝一籌而充滿自豪,后舉手者不必為趕速度而唱讀或濫竽充數而假讀、假舉手,還將因為前有目標、后有追兵而加速前進。這樣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有效地促進不同層次的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競爭。從而既避免思維敏捷者思維退化和思想開小差,又避免思維遲鈍者因跟不上節(jié)奏而放棄努力、思維“掉線”。
當學生逐步舉手時,教師切莫只顧站在講臺上“高瞻遠矚”,忙于統(tǒng)計誰第一舉手、誰第二舉手,而是應該走到未舉手學生座位旁,熱情鼓勵和及時巧妙地點撥他們,使他們發(fā)自內心地愿意舉手、敢于舉手、能夠舉手。當然,教師還可以走到先舉手學生座位旁,既可以“暗訪”他們的答案和思路,也可防止個別學生假舉手“作秀”,傳遞假信息。
巧用手指頭個數信息,
促進教學全員性和針對性
在標準化考試中,選擇題比重越來越大。在課堂教學中,選擇題既有專門的知識與技能訓練,又常被穿插于教學過程的反饋與鞏固練習中。傳統(tǒng)的選擇題教法有兩種,其一是教師讓先舉手者或“欽定”的尖子生回答,其余人舉手也沒機會發(fā)言,他們只是陪襯者。這種做法,當然會使沒有機會發(fā)言的非“精英學生們”傷透了心而放棄舉手,“精英學生”卻會因為他們不舉手也將發(fā)言而放棄舉手。于是,即使在公開課、示范課上,舉手者也越來越少,發(fā)言者越來越少。其二是教師等待大多數學生做完題后,依次統(tǒng)計:先讓選A項的舉手,再讓選B項的舉手……這種做法,雖然學生參與面廣了,教師收集的信息也很豐富,但很費時間。
而巧用舉手時伸直的手指頭個數信息——手指頭的個數分別代表備選答案中的A、B、C、D、E項,就能避免以上傳統(tǒng)教法的弊端,既實現課堂反饋的全員參與性,又實現教學過程的針對性。因為每個學生可以用自己的手指頭平等地參與發(fā)言,而且教師只需向講臺下掃視一眼,就能掌握學生不同手指頭答案情況,并迅速統(tǒng)計出該題大致的正確率和錯誤類型等清晰而立體的互動信息,并據此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避免教師僅憑個人感覺和以往閱卷的經驗“獨唱”。
根據學生的反饋,這種舉手法還能使他們迅速了解有多少人與自己“英雄所見略同”、自己有多少個“同類項”。所以,答對的人更有信心,答錯的人也不至于過分難堪。另外,在人人舉手中,課堂互動面拓寬到百分之百,課堂氣氛也活躍到百分之百。
中小學畢業(yè)年級和選擇題較多的學科在評講試卷時,甚至幼兒園搞活動時,采用這種手指頭的個數代表答案的做法應該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當然,選擇題題量大,不必要也不可能題題串講。在串講前,教師還可以用手指頭的個數快速統(tǒng)計出,哪些題是本班學生需要重點講解的。
巧用手型變化信息,張揚學生個性
在用手指頭個數代表備選答案時,學生們常面帶笑容,創(chuàng)造出各種新手型傳遞信息:答案為A者翹起大姆指,答案為B者手指呈V字型(“勝利”英文首寫字母),答案為C者手指呈OK手勢,答案為D者雙手高高并舉呈雙V字型……
如果教師也用各種新手型公布參考答案,學生便能從教師的眼神和笑容中,讀出“此時無聲勝有聲,別有歡喜共鳴生”的詩意,從而更加樂意、更加開心地傳遞反饋信息,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因此,學生舉手時的不同手型,不僅能傳遞問題答案信息,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張揚學生個性,培養(yǎng)濃厚的學習興趣,實現課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完成。
巧用舉手高度信息,培養(yǎng)自信心
“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誰不想展示自己的才華呢?即使是一位明知自己當不了“課堂元帥”的學困生,也有參與課堂活動的欲望和必要性。然而,在“屢戰(zhàn)屢敗”中,這些學困生往往喪失了自信心而不敢舉手。
于是,教師可采取這樣的舉手措施來傳遞信息:教師課外單獨告訴學生,自認為把握性不很大時,就把手舉低點;感覺把握性較大時,就把手高高舉起。這樣,教師能根據舉手的不同高度接收到不同的信息,而靈活處理;學生能在低舉手時練出膽量(不必擔心被老師點中而當眾“丟丑”),在高舉手時鍛煉自信心。
巧用閉眼舉手信息,防止從眾心理
人往往具有盲目從眾的心理,在判斷或選擇練習中,那些后舉手者,往往會參考先舉手者的信息,尤其參考成績優(yōu)秀者的舉手信息,來決定自己是否該舉手或手指頭的個數。因此,為確保舉手信息的“含金量”,防止從眾心理使部分學生失去自己的觀點和個性,教師可以這樣嘗試:讓學生先閉上雙眼思考,再舉手。
總之,新課改要求教師從教學內容、方式等方面大膽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以使課堂交流的信息更多、傳遞的信息更快,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我們的教學努力完成“三維目標”。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