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堅,1954年出生于云南。出版的詩集有《詩六十首》(1989)、《對一只烏鴉的命名》(1993)、《一枚穿過天空的釘子》(1999)、《便條集》(2002)、《詩集與圖象》(2004)《于堅集》5卷(2004)。長詩有《零檔案》《飛行》。多次獲獎?,F供職云南省文聯。另有紀錄片、戲劇等。這里選擇他的《塑料袋》和《鼓浪嶼便條》進行賞讀。
塑料袋
一只塑料袋從天空里降下來
像是末日的先兆 把我嚇了一跳
怎么會出現在那兒 光明的街區(qū)
一向住的是老鷹 月亮 星星
云朵 仙女 噴泉和詩歌的水晶鞋
它的出生地是一家化工單位
流水線上 沒有命的卵子 父親
是一只玻璃試管 高溫下成形
并不要求有多少能耐 不指望
攀什么高枝 售價兩毛錢 提拎
一公斤左右的物品 不會通洞
就夠了 不是墜著誰的手 鼓囊囊地
垂向超級市場的出口 而是輕飄飄的
像是避孕成功 從春色無邊的天空
淫蕩地落下來 世事難料 工廠
一直按照最優(yōu)秀的方案生產它
質量監(jiān)督 車間層層把關 卻沒有
統(tǒng)統(tǒng)成為性能合格的 袋子
至少有一個孽種 成功地
越獄 變成了工程師做夢也
想不到的那種輕 它不是天使
我也不能叫它羽毛 但它確實有
輕若鴻毛的工夫 瞧
還沒有落到地面 透明耀眼的
小妖精 又裝滿了好風 飛起來了
比那些被孩子們 渴望著天天向上的心
牢牢栓住的風箏 還要高些
甚至比自己會飛的生靈們
還呆得長久 因為被設計成
不會死的 只要風力一合適
它就直上青云
2002.4
物像,何以起死回生
一只塑料袋從天而降,對于正常的生活秩序來說,只是一道細小的擦痕。在一般人心中,也不過如一陣風吹過而已。然而,在詩人敏銳的視野里,這一“起因”,則“小題大做”到“末日”的程度。塑料袋對“光明街區(qū)”的侵擾,“光明”所代表的勢力、文明和高貴(那里住著老鷹、月亮、星星、云朵、仙女、噴泉和水晶鞋),兩者形成一種小與大、丑與美的對峙。由于對比的突兀和懸殊,構成了奇特的閱讀張力。而“光明”一詞所暗含的譏刺,和“末日”來臨的有意夸大,使一只輕飄的塑料袋,儼然成為一個嚴重事件。詩,就此展開它的戲劇化過程。
從第6句到第12句,是寫這個“明白飛行物”的身世與功能:塑料袋誕生于流水線、低廉的工業(yè)化制品;在實用的層面上,它負載一公斤左右的物品。不過,在想象力的層面上,詩人倒形象地將它比作避孕套,“從春色無邊的天空淫蕩地落下來”,相當的準確生動,以此沖淡前面幾句近乎產品說明書。
接下來道出事件原因:在優(yōu)秀工藝操作和層層監(jiān)督之下,有塑料袋這么一只“孽種”,成功越獄出逃,“變成工程師做夢也/想不到的那種輕”。罪孽而放蕩的聚氯乙烯,此時,脫離前面的道德評判,在詩人審美眼光青睞下,竟變得有些異樣起來。當然,“不是天使”“也不能叫它羽毛”,但它卻擁有“輕若鴻毛的”輕功呀。好一個“透明耀眼的小妖精”!
快落地的小妖精,不甘身亡,“又裝滿了好風飛起來了”,比風箏還要高些。在此,要特別提醒讀者注意,詩人的價值判斷第二次來了個90度轉向。原來是出逃的囚犯、末日的先兆、淫蕩的信使、污染的癥候,低賤的制品,現在,經過“好風”的鼓動,不僅沒有烏乎哀哉,反而越發(fā)升騰。塑料袋的敗壞功能得到了“糾偏”:那些“渴望著天天向上”的幼小心靈們,受到它“高飛”的鼓舞。呵呵,多么絕妙的廢物利用啊。
戲劇性的巧妙周旋,于堅的確把死物給寫活了。
然而還不夠,詩人順勢再悄悄來個90度轉向,這是最致命的:“因為被設計成/不會死的只要風力一合適/它就直上青云”?!安粫赖摹保瑪嗳坏呐性~。這一來,問題就顯得特別嚴重。雖然表面上,塑料袋只是一只輕若鴻毛的廢物,但它的內部結構(超穩(wěn)定的化學鏈條)是能夠“呆得長久”的、是有生命力的、極其頑強的“老不死”。塑料袋,它代表著工業(yè)污染、環(huán)境污染的信號彈——它的頑強、難以處置和生生不息,意味著技術主義的強大和獨裁,對人類生態(tài)造成嚴重威脅,只要一有合適的土壤和氣候,它將造成真正的災難,而不僅僅是開頭所預示的“先兆”。
在一只污染的“先兆”來臨之前,詩人已經尖銳地敲響生態(tài)警鐘,不是僵硬的、訓誡的,而是藝術的靈巧的。在賦以枯燥物象以“起死回生”的三度轉換中,全詩充滿著譏誚。
于堅有一種敘說能力,能將死物說活。
鼓浪嶼便條
1.在這里我慢下來
在這里我準備抒情
在這里我接受浪漫主義
在這里我跟著巡邏出海
像十九世紀的騎士
吟詠在古宅與沙灘之間
歌頌玫瑰 贊美夜鶯
2.又一臺鋼琴死去了
大海繼續(xù)演奏
3.打傘的陌生人站在海岸
牽著一條霧做的狗
4.海娃把黃拖鞋扔在沙灘
我們以為是船
5.撈珍珠的大姐
認識舒婷女士
她了解的當代詩歌
比陳仲義深
6.一群貓占領了老宅
繼承著貴族風度
流浪者遠走他鄉(xiāng)
成為謙卑的文盲
7.藍頭發(fā)剛剛理順
白頭發(fā)翻卷起來
貝多芬隨著暴風雨謝幕
肖邦披著月光上臺
8.開屏者在大海中尖叫
我隱約想起孔雀
因此沉默了
發(fā)散思維 散點透視
2006年鼓浪嶼詩歌節(jié),原安排6月1日晚為“廈門詩歌座談”。忽然有人心血來潮,提議當場寫詩,為后天的版面“貯糧”。其時我“任務加身”,便從中煽風點火,將座談轉型為“現場即興賦 鼓浪同題詩”的擂臺。到會30多位詩人互不示弱,15分鐘后紛紛交卷。女詩人安琪捷足先登,曲有源緊追不舍,于堅則一口氣“氣出”8首。當場同題詩寫作,是一次對詩人才智的“突然襲擊”,也是新詩界罕見的“現場考試”。于堅用發(fā)散思維和散點透視,將兩天來的靈感,撒在“便條”上,我試著做一點狗尾續(xù)貂。
第1節(jié) 此節(jié)可能還沒熱身好,所以老于進入顯得平平。它不過是作者的表白和辯解。老于原本特反對抒情,對西方的玫瑰夜鶯不屑一顧,現在,置身于這么嬌好的海上花園,耐不住也要吟詠起來了??磥?,浪漫主義還真沒有失去魅力羅。
第2節(jié) 的確,老于這兩句詩抓住了鼓浪嶼的靈魂。鋼琴是縮小了的大海,大海是放大了的鋼琴。鋼琴音啞,大海繼續(xù)演奏;大海雖死,鋼琴猶生。碧海簇擁著琴聲,鍵盤盛開著海浪。琴聲和大海唇齒相依的關系,那是生命和靈魂的親密呼應。
第3節(jié) 每當初春,小島必有霧氣籠罩,流嵐似的霧帶,時濃時淡。朦朧中,岸石上有綽約的人和綽約的傘,仿佛是來自雨巷的定格。而將它區(qū)分開來的是那一條狗;看起來也真的像是霧氣所拿捏的。老于寫“霧做的狗”——真的寫得太身歷其境和太有質感了。
第4節(jié) 鼓浪嶼島民多迤拖鞋上街,尤其在昏晨,海灘上更不用說了。老于抓拍散落在近處的鞋與遠處的船——對比鏡頭相映成趣?!拔覀円詾椤保f重的語氣下有微微的誤讀提醒,既見出構思眼光,又點出小島閑散情趣。老于的攝影,在此露了一手。
第5節(jié) 先披露一點背景材料:詩歌節(jié)期間,有位女詩人購買珍珠,老板大姐拍著胸脯打保票說,與舒婷有深交,保證貨真價實。這位女詩人被雙重信賴感召,高價買回,結果發(fā)現上當受騙。據此,老于做了一個小小的調侃。調侃詩評家,實在不如賣貨大姐對當代詩歌了解。調侃中自然流露對當代詩歌批評的不滿。老于老奸巨滑吶。
第6節(jié) 鼓浪嶼原有高素質人口,因外遷遞減一半,留下不少空宅和流浪貓,不過貓們可是繼承小島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所以落魄中還葆有貴族風度呢。對比之下,大量遠走他鄉(xiāng)的打工者涌入,雖有一方水土滋養(yǎng),因缺失底蘊,終究改不了“文盲”身份。從流浪貓看出深層的變遷悲涼,顯出詩人的犀利眼光。
第7節(jié) 老于在上半節(jié)用藍頭發(fā)、白頭發(fā)的“理順”和“翻卷”來比喻變幻的海,色彩與動感相互輝映。下半節(jié)則以貝多芬肖邦,“指代”小島頻繁演出的盛事。海與音樂,琴島與海,也再次前后呼應,引起我們心中的潮水與共鳴。該節(jié)概括力特強又十分感性。
第8節(jié) 島上“百鳥園”時有孔雀私奔,或棲在鳳凰樹上鳴叫。尖叫聲無疑引起老于聯想。本人揣測,這是老于一次對比性的——沉默與尖叫的聯想——比如眾孔雀的鳴聲暗含著當下詩歌界的喧鬧,而真正的詩歌書寫者則應該保持沉默,那才是詩的真諦。老于的聯想真夠快的。任何高水平的詩人,無論觸景生情或觸景生理,都有自己快捷的明道或暗道。
幾年前,于堅出版《便條集》,收入200多則。便條寫作屬于隨機的、即興式的“草書”,帶有靈光片羽特色。有些屬于半成品狀態(tài),將來可繼續(xù)完善。有些已是非常完整。像鼓浪嶼這次速寫。發(fā)散思維和散點透視,寥寥幾筆,卻有畫龍點睛之效。
我不知道,讀者不用我饒舌的“內情”解說,反而能讀出更多意思,或者我所提供的“背景”,本身就是多余?
陳仲義,著名詩評家,現居福建廈門。本文編校:鄭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