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綜合檢查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主要手段。但近幾年來,中學作文教學出現了一種怪圈,其實質是只學不教。從內容上強調縮寫、改寫、仿寫、片段描寫,全方位分層次地練;從形式上采用大作文、小作文、課堂訓練作文、課外練習作文等加大密度地寫。然后便是教師認真地改錯字、病句、畫波浪線,不同層次地下眉批和總評。等到學生從繁重的作文練習中解脫出來的時候,面臨著的便是不同層次的各類考試,當學生看到一個個陌生的作文試題時,卻不知從何處寫起了。可見作文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能力。如何對學生進行作文的多維輔導,培養(yǎng)良好的寫作能力呢?
一、培養(yǎng)觀察感知的能力
“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
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積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擁有自己的思想。對生活觀察得越細致,則描寫的事物越生動形象。因此,必須多方位地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觀察感知的能力。
1.從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筆者在教學《看云識天氣》前一個月就讓學生養(yǎng)成看云識天氣的習慣,之后再學習此文,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又如教學峻青的《海濱仲夏夜》時,聯系課文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在教學此文前先讓學生仔細觀察晚霞并加以描寫。之后在教學此文描寫晚霞時與自己的作文進行對比,從中得到啟迪。
文中這樣描寫:“夕陽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還燃燒著一片橘紅色的晚霞。大海也被這霞光染成了紅色……”作者抓住了海濱仲夏夜的特色用“橘紅色”來形容晚霞,用“染成了紅色”寫海水的色彩,用“燃燒”一詞生動地描繪了晚霞的情態(tài)。為什么峻青能把海濱仲夏夜的景寫得如此逼真形象呢?通過比較,學生明白:是因為作者熱愛生活,通過細致入微的觀察、感受和思考,才把這一景色寫活了。
2.從課外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1)觀察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學生最熟悉、最熱愛、最留戀、最感到溫暖的,自然是觀察的重點對象。學生的家庭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爸爸媽媽的關懷,親戚、鄰里的趣事,節(jié)日的樂事,都會撥動學生的心弦,都會為學生開拓無比廣闊的觀察天地。然而,現實的作文提起筆來,卻無話可說,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指導學生認識生活、觀察生活,為學生打開認識世界的窗戶,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2)觀察學校生活。學校應當說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地方。這里有他們的喜怒哀樂。正確引導學生觀察這些豐富多樣的生活,學生就會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材料。
(3)觀察社會生活。社會生活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源泉,也是學生作文的源泉。觀察社會生活,必須是教師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組織學生作適當的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指導學生認識人類社會,只有這樣才有收效。
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全方位的掃描生活,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動心靈的寶藏?!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就是我們的五彩繽紛的生活。只有引導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寫作的源泉才一定是汩汩滔滔,長流不息,生活才能成為學生自己真正的創(chuàng)作源泉。
二、培養(yǎng)體驗積累的能力
大文豪蘇軾主張:“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
魯迅先生也說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倍紡娬{了積累的重要。
“言之有物”,物從哪兒來,主要取決于學生知識的積累。知識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來源于生活,看過許多,聽過許多,經歷過許多,知識就會豐富;另一個來源是讀書,書讀得多,就可以從書中得到更多的知識。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中,怎么才能解決學生只追求故事情節(jié)一掠而過的現象而有的放矢去指導呢?
1.指導學生有的放矢讀好書。
教師要根據學生情況和需要有目的地進行指導,確定閱讀的內容。除適合初中生讀的名著外,對于剛出版的、文庫、圖書室里較好的讀物,也可及時地介紹給學生。還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來推薦不同的書。這樣使學生逐步做到根據需要讀書,讀書就有收獲,進而達到根據收獲進行寫作。
2.指導學生做到“邊讀邊抄邊寫”。
在課外閱讀中,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指導學生完成一定量的讀書筆記,把閱讀中遇到的好詞佳句,精彩片斷摘記下來。閱讀后寫出自己的收獲和感想。這樣不僅可鍛煉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材料,以便在習作時應用。
3.開展讀書交流活動。
為了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質量,組織好學生課外閱讀情況交流會。如各人推薦自己認為好的文章共同賞析;推薦自己寫的讀后感并評價;還可以組織學生舉辦故事會、朗誦會、演講會等。這樣促進學生有目的地認真讀書,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如果我們有深厚的知識積累、素材積累,你的筆下一定會源源不斷地淘出許多金子來,也正是因為平時材料的積聚,才能厚積而薄發(fā)。
三、培養(yǎng)多寫作多思考的能力
魯迅先生回憶起自己的寫作體會時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的?!边@就強調寫作需要反復歷練。因此,初學寫作者應勤練筆,持之以恒,寫作習慣也就養(yǎng)成了。寫作更是一種創(chuàng)新,必須在反復實踐中體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規(guī)律。要養(yǎng)成勤動筆的習慣,才能以“量”來促進“質”的飛躍。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寫作能力在不斷實踐中得以提高。
多思考,除了指平時對所見所聞要多思考,對周圍的點點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獨到的見解之外,在寫作時,也要養(yǎng)成構思、列提綱的習慣。沒有思考就沒有深邃雋永的文章。動筆之前,要思考選什么樣的材料,定什么樣的主題,以及對材料要如何組織等等。最好養(yǎng)成列提綱、打腹稿的習慣,這樣,下筆才能一揮而就。
四、培養(yǎng)說真話訴真情的能力
葉圣陶曾提出“要寫出誠實的話,非由衷之言不發(fā),非真情實感不寫”。著名小說家卡夫卡也曾說:“什么叫寫作?寫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開,直到不能再敞開為止。寫作也就是絕對的坦白,沒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貫注在里面?!彼栽谧魑慕虒W中,應教會學生講真話。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內心出發(fā)想寫,寫自己想寫的,所追求的,所欣賞的。目前,學生作文中,存在著比較普遍的虛假現象,沒有養(yǎng)成說真話訴真情的習慣,他們的作文即使極有文采,依然脫不了胡編亂造的弊病,因此難以打動人。
記得前不久筆者布置了一道第九屆新世紀杯全國作文競賽的作文題目“橡皮泥”,讓參加過作文興趣小組的同學和未參加興趣小組的同學同時進行寫作,準備從這些參加過作文興趣小組的寫作能手中尋找?guī)灼炎?。然而事與愿違,多數同學編造的痕跡明顯。最終寫得最打動人的競是未參加過興趣小組的同學。這位同學飽含深情地敘述了母親的偉大及對母親的敬仰之情。此文寫出了真情實感令讀者動容。可見,文章貴在真情,只有敢說真話,肯吐心聲,才能讓讀者感到真誠可信,才能使你寫出的那些話產生說服力和感染力,也最能打動讀者。
生活是真實的,作文也應當是真實的,也只有敢說真話,才能寫出好的文章。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要盡可能的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不虛假,不矯飾,在以表達自己真實思想和心理情感為中心的寫作中培養(yǎng)寫作能力。
吳征翠,語文教師,現居湖北保康。本文編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