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原本是語文教學中最適合發(fā)展學生個性的語文活動領域,解放個性、表現(xiàn)個性、發(fā)展個性本來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墒乾F(xiàn)實的情況是學生不會寫作文,稱作文為“榨文”,即使“榨”出來了,也差不多是千篇一律、異口同聲,個性幾乎可以說是蕩然無存,個性化寫作教學當然成為一句空話。究其原因,主要是立意的限制、思維的從眾、真情的壓抑、言語的趨同和文體的規(guī)范等幾個方面。
立意受限制。在寫作之前,老師就反復交待要表現(xiàn)向上的主題,體現(xiàn)高尚的情操,展現(xiàn)美好的心靈,揭露丑惡的觀念,要講團結友愛、大公無私、文明禮貌、遵紀守法等等等等,然后才開始寫作。有了這些條條框框的束縛,誰還能自由思想,誰還能放飛心靈?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2001年高考作文題目就是引導學生只能從給出的機敏、才學、榮譽、誠信、健康、金錢、美貌七個行囊中選誠信而不能選金錢、美貌或是別的。高考不是指揮棒嗎?于是乎,個性就自然而然的缺失了。
真情被壓抑。作文只不過是真情的流露,是表達自己真實的認知、情感、態(tài)度的一種載體而已。而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又是情感最豐富的時期:渴求理解的期盼,被人誤解的惆悵,被人接納的愉悅,遭人拒絕的苦惱,情竇初開后心靈的沖撞,遭人捉弄后的滿腔憤懣……可以說,他們每一分鐘都有情感波瀾在起伏,每一秒鐘都有感情浪花在飛濺。如果能讓他們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他們很可能隨時都能創(chuàng)作出佳作美文??上В麄儧]有這一份福氣,他們在作文時往往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果你向老師訴說學習壓力太大、作業(yè)太多的苦惱,老師會給你這樣的批語:有壓力才會有動力,某某學校的作業(yè)比我們還多呢。于是你有苦無處說,煩惱之情就這樣被壓抑住了;如果你想告訴老師你有一個很頑皮的表弟,常常仗勢欺人,老師會給你這樣的批語:要多寫好人好事……于是你有氣無處出,憂憤之情被緊緊摭蓋住了。當然,老師批的都沒錯,但如此一來,真情沒有了,個性不見了,作文就只能異化為從眾的嘆詠,虛假的歌頌。
思維的從眾。有一個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是,天南地北的學生,他們對同一問題的認識和表述幾乎幾十年保持著驚人的一致。學生的思維在深刻的社會思想嬗變中竟沒有多少突破。本來,學生的思想是最活躍的,思維是最發(fā)散的。然而,我們卻看到自然生活的物象被賦予了同一種涵義,寫“青松”必想到“先烈”,寫“春雨”必想到“黨的溫暖,“鋪路石”等于“甘為人梯者”,“綠葉”等于“樸實無華者”。不能寫母親的虐待、父親的懶惰,不能寫物質(zhì)財富的追求,不能寫從歌星影星那里汲取了精神力量,而要從革命烈士、體育明星那里汲取精神滋養(yǎng)……這一切已經(jīng)成了每個學生的潛意識,我們的學生被納入了一個個早已準備就緒的精神套子之中。
言語的趨同。思維都趨同了,作為思維的外殼——語言趨同就“理固宜然”了,加上語氣語調(diào)、語匯句式的“學生腔”(指人物語言不符合人物身份特點,都是學生一樣的腔調(diào),句子結構完整,用詞具有很濃的書面語色彩,顯得不自然、做作),學生作文的語言多數(shù)大同小異,了無意趣,呈現(xiàn)出很大的趨同性。他們習慣于作純理性的敘述,或者以“學生腔”空發(fā)議論,甚至信手拈來背得滾瓜爛熟的哲學原理、人生道理,套用濫用。作文的話語不負載個性,而成了一個看似喧囂激越實則政治思想層層累加的虛空。學生作文話語的趨同,其表現(xiàn)是迷失自“我”、迷失“這一個”的角色意識。文章的話是誰說的、說給誰聽的、怎么說的、為何這樣說等角色意識與文章交際功能被無情地排除于文本之外,作文非常荒唐地成為主體缺席情形下的“話語復制”。加之,書市上各種“寫作大全”、“描寫辭典”便成了他們寫作的語言源泉。
再加上,高考中考強調(diào)的“文體意識”,“寫什么要像什么”的文體規(guī)范,迫使學生作文時戴上沉重的鐐銬,自己的行文方式往規(guī)范里鉆了,思維方式、立意構思也自覺不自覺地會套上枷鎖。
面對造成學生作文中個性的缺失的種種“沉疴”,我們不能指望有什么靈丹妙藥或回春妙手,唯有步步為營各個擊破,方能解放個性,發(fā)展個性。
強化自娛功能。中學生作文的目的,主要是個體生命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必要的交流,是生命的一種運動方式,而決不是讓尚未成年的少男少女在作文中高舉以天下為己任的大旗去弘揚什么、贊美什么、批判什么。寫作上的發(fā)展個性,就是要弱化寫作“教化”功能,而強化作文“自娛”的作用。使學生懂得寫作是他們自身的一種需要,也是一種神圣的權利。他們應該以“我”之筆抒“我”之心,以真情去與讀者交流。而隨筆正順應了這樣的需求,淡化“主題”、“中心思想”對學生的限制,而強化學生的“觀點”意識。我們不能忽視這樣的事實,有些學生在網(wǎng)絡上“灌水”、在日記中傾訴出來的東西,比交給老師的“作文”更精彩、更有個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網(wǎng)上、日記中他們寫的東西無須承載太多的“健康”思想、“高尚”主題。在這里,他們真正可以“我手寫我心”,想什么就寫什么。
營造民主氛圍。真情被壓抑、思維落窠臼的根本原因是話語霸權和師道尊嚴。由于年齡、經(jīng)歷、認識的差異,學生的某些想法、話語或許有些“幼稚”、“淺薄”、“出格”,但那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是在相關背景和環(huán)境下衍生的,教師應該尊重他們。在尊重的前提下,在寬松、自由、平等、民主的氣氛中進行師生對話交流。不正確的想法觀點應該及時指出,加以匡正,但不能要求他們的思維、情感按照規(guī)定的線路展開,更不能以“你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的真理代言人的口吻發(fā)出指令,以權威的姿態(tài)對學生進行粗暴的話語壓制。否則真情就被壓抑、思維就落窠臼。
教師擁有民主、平等、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尤為重要。教師在教學中應給學生一個民主寬容自由的寫作空間,正確實現(xiàn)自己的角色定位,培養(yǎng)自我反省的批判精神和寬容民主的人格理念。要明確自己是引導者、幫助者,而不是指示者、指令者,更不是權威、主宰,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應該努力保持“對話者”的身份,以平等寬容的態(tài)度參與作文對話。對話是人與人的相遇、人與世界的相遇,是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xiàn)”(《什么是教育》雅思貝爾斯)。教師以對話者的身份介入作文教學,與學生共同享受語言與存在之敞亮的驚喜。
語言回歸生活。作文語言缺乏個性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生腔”,克服“學生腔”的要訣是使作文里的人物語言,符合人物的身份,作文寫的是機關干部,語言就要像機關干部;作文寫的是工人農(nóng)民,語言就要像工人農(nóng)民,這樣語言的個性自然就凸現(xiàn)出來了。
例如,有位學生作文里有這樣的句子:“咱家現(xiàn)在是窮,但也不能讓你荒廢學業(yè)去掙錢,我還沒有老到連養(yǎng)家糊口的能力都沒有的地步,你這沒出息的孩子,被這么一點小困難所困,看不開以后的形勢,將來怎么成大器?難道你也想像我一樣一生以土為伴嗎?”爸爸的眼里也閃動著淚光。
這段話中“爸爸”的話里,有些地方就不符合“爸爸”這一農(nóng)民的身份。如“但也不能讓你荒廢學業(yè)去掙錢”“我還沒有老到連養(yǎng)家糊口的能力都沒有的地步”“被這么一點小困難所困”“一生以土為伴”等詞句,就有很濃的“學生腔”。但如果讓人物語言回歸生活,符合農(nóng)民身份,個性就有了:
“咱家現(xiàn)在是窮,可也用不著你來養(yǎng)活這個家,我還不老,還養(yǎng)得起這個家。你這個沒出息的東西,這么點小事兒就把你難住了?你咋不為以后想想,你也想和我一樣,一輩子土里刨食嗎?”
這樣改完以后,人物形象會顯得真實、豐滿,沒有多少做作的痕跡了。
文體莫受約束。其實我們的先民就是這樣不受文體約束地自然地表達情感的,查查《詩》三百,哪一篇不是這樣?那首《周南·芣苢》,用現(xiàn)代文譯過來就是“采呀采呀采車前,快快把它采起來;采呀采呀采車前,一把一把捋起來;采呀采呀采車前,撩起衣襟兜起來”。我們現(xiàn)在把它叫“詩”,那位祖先一邊采車前一邊嘴里哼的時候,他是按“詩”的文體來的嗎?再看那些所謂的現(xiàn)代詩,哪里是什么詩,明明好好的一句話,把它剁成了四五段。為什么人家能寫,學生不能寫?
沒有了這文體的束縛,學生的思想就光鮮得多、有個性得多了。
不說別的,光說高考作文中有個性的優(yōu)秀作文,很多是不受文體約束的。2001年高考,題目是“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一位四川考生寫了一篇《患者吳誠信的就診報告》,文章通過“望診”、“把脈”、“透視”、“血樣采集”四種方式,由表及里地刻畫出喪失誠信者的特點,通過“基因鑒定”含蓄地揭示出“喪失誠信”的原因,“治療方法”和“醫(yī)生建議”則提出了恢復誠信的基本方法。文章形式新穎,有極強的個性色彩。更絕的是2002年高考時,一位考生打破文體界限,甚至以“非文”即并非文章體裁的形式來為文。這篇題為《內(nèi)心世界測試題及詳解》的文章,借助于學生最常見而又感觸最深刻的試卷形式來作文,以“選擇”的“問題性”設計試卷內(nèi)容,機智地切入了“心靈的選擇”題意,充分展現(xiàn)了個性。
發(fā)展個性,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寫作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在寫作教學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個性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我們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為實現(xiàn)個性化寫作教學而不懈探索。
陳杰,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江蘇南通。本文編校:左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