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英語學習熱潮中,很多人學習不得法,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結果卻不理想。對此,當代匈牙利女翻譯家卡托.羅姆勃的著作《我是怎樣學習外語的》具有現(xiàn)實的借鑒意義。作者主要靠自學成才,具備十種語言的口譯能力和另外六種語言的閱讀及筆譯能力,該書融合了她近四十多年的外語學習訣竅,可惜國內極少有人推介。本文運用扎根理論將她在該著作中提到的外語學習的微觀策略加以梳理、述要,以期對教育者和學習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卡托#8226;羅姆勃;外語學習;微觀策略
一、引言
目前,我國外語教學總體上還存在著“少、慢、差、費”的現(xiàn)象,很多人自行學習也不得法,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卻又因結果不理想而備受打擊和阻礙。為此,學習、借鑒前人的有效方法,具有現(xiàn)實意義。
當代匈牙利女翻譯家卡托.羅姆勃主要靠自學成才,曾從事過語言教師、外交翻譯、同聲傳譯等多種工作,周游歐、亞、美、非洲,具備十種語言的口譯能力和另外六種語言的閱讀及筆譯能力。她的經典著作《我是怎樣學習外語的》融會了她近四十年的經驗,詳細生動地介紹了她的外語學習訣竅,具有研讀、借鑒的價值,可惜國內極少有人推介。本文結合扎根理論及主題——一致的分析方法,將這些訣竅進行了反復閱讀和多次梳理,把涉及聽、說、讀、譯、詞匯、文化及詞典和教科書應用等多個微觀方面的外語學習策略述要如下。
二、卡托.羅姆勃的微觀外語學習策略
(一)詞典的妙用
羅姆勃對讀者提出了兩個希望:“第一,希望詞典永遠離不開您;第二,希望您隨時能離開詞典”(1983:131)。
一方面,羅姆勃認為詞典是打開語言之鎖的最好鑰匙,必須買一本而且把它翻弄到破爛不堪的地步。她建議自學一門外語之初,要動手尋找一本足夠厚的、有詳解用法的詞典(在她看來,好的詞典是一座寶庫,小詞典很快就會無用,早晚還得用大的)。首先,把詞典當作教科書,來學習讀音規(guī)則,并詞匯,分析其詞類變換等規(guī)律,作為對語言的初步品嘗(同上:151-152)。接下來,及時學會查詞典,是重中之重,查詢時要注意詞語的常用搭配及典型例句,還可以將目標詞語的詞形變化也抄到單詞本里(132-134)。
但是,另一方面,她認為盡管詞典在學前及學習初期是能促進思維,以后過于依仗詞典就會使其作用由輔助手段變?yōu)楣照?,令思維變懶。因此,應該隨時能離開詞典,養(yǎng)成獨立思考、勤于動腦的好習慣,那樣雖然付出雙倍的努力,但會得到十倍的效果(132-133)。
(二)閱讀的魔力
羅姆勃的重要外語學習秘訣就是“通過個人感興趣的閱讀來接近一門外語”(9)。
首先,在邁出學習語言的第一步時,就開始閱讀文學作品(51,72)。她的歷程說明了閱讀的神奇:1933年自學英語時就首先閱讀了一本高爾斯華綏的小說,“一個星期后我就能猜測書里說的是什么了,一個月后就弄明白書的意思,兩個月后已經能夠欣賞它的文字了”,隨后,為了給未來的學生以牢固的知識,才又摳完教科書《五十課》(4-5)。到學羅馬尼亞語時“只用了幾個星期我就讀完了謝巴斯季揚的一本小說和拉斯洛.加爾第的羅語語法教科書?!保?)1954年去捷克時買了一本捷克語的小說研讀,從此以后要看懂和翻譯斯洛伐克文和烏克蘭文就不難了(13)。與此相稱,選報波蘭語輔導班時,她雖然一個波蘭詞也不認識,卻在初級班、高級班和進修班(進修班為最高班)中選了最后一個——從超過實際知識所允許的更高水平入手,這是羅姆勃衷心推薦給讀者的方法(12)。當然,如果有的人實在不敢直接閱讀名著,她建議讀經過改寫和注釋的簡寫本。
第二,要積極閱讀(51)。起初粗讀,然后認真細讀、精讀。粗讀時不必遇到生詞就查字典,把不認識的詞“大方地”放過去,多運用“猜功”,使閱讀成為發(fā)現(xiàn)之旅;慢讀時把文學作品變成學習原料,從大膽轉為多疑,不斷檢驗、總結語法,通過深度理解掌握詞匯,并多輪摘記整理生詞(53-55)。
此外,要選自己感興趣的書來讀——否則語言水平不高時閱讀可能困難而乏味,而書籍的趣味性可以克服這些(62)。
若要發(fā)展語言熟巧,羅姆勃則推薦閱讀一些文字優(yōu)美樸實的現(xiàn)代劇本、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因為這些的情景描寫部分往往提供優(yōu)美規(guī)范的句子,而對話中又可學到可貴的口語詞匯,不像某些教科書用生搬硬造的語言(154-155)。
(三)詞匯和結構的學法
羅姆勃指出“掌握詞匯需要的不是機械方法,而首先是深刻理解”(55),“任何時候也不要死背,不要離開上下文去孤立地死背什么東西”(163)。她認為通過閱讀自然而然地擴充詞匯比從詞典、教科書、教師那兒學都強(55)。具體方法是:讀文學作品第一遍時,摘記根據上下文讀懂了的詞匯(配以小小的上下文),第二、三遍時才摘記其余部分生詞——那些她較容易理解的生詞,然后將摘記的詞分門別類編成詞叢和詞群復習(153-158)。
對于生詞表,她提出“聯(lián)記法”,即建立人為的上下文(112),來代替?zhèn)鹘y(tǒng)的一邊是外文詞一邊是母語的生詞表,因為后者雖然可以用手掌輪流遮住左側或右側來嘗試回憶,但單詞是脫離上下文的。她建議編寫一本不按字母表排列的生詞表——用同一種筆跡摘記成句的話,其中的新詞變換不同顏色的墨水寫(119)?,F(xiàn)在我國一些有關英語考試的詞匯書也已經采用色彩變換設計了。此外,羅勃姆推薦了“詞典法”(也就是現(xiàn)在常見的星火式等聯(lián)想記憶法)與“聯(lián)記法”搭配使用:在含上下文的生詞表中,每個詞后附上其同義詞、反義詞、同根詞等(119-120),并注意將該單詞的固定搭配選出來學習,也就是把單詞一串串地學,一組組地學,從而達到一箭雙雕、事半功倍的效果(148)。
另外,羅勃姆主張考慮詞的重要性安排學習詞匯的順序,不必拘泥于舊教科書名詞過于集中的毛?。?25)。例如,“總之/確實”等“裝飾詞”或“填充詞”比較重要。還有一些轉接表達,如“情況是這樣的/關于這個問題我想”,她每學一種語言,都將之編成一覽表,并背得滾瓜爛熟(127-128)。此外,要優(yōu)先摘記并背誦那些用的場合最多的“現(xiàn)成的句子”,可以把這些句子和成語用第一人稱單數抄寫并記住,如I am only pulling your leg(我只是逗你玩)(163)。
(四)語法的是與非
羅姆勃推崇語法,但她強調從語言里學語法,而不是語法里學語言(54)。
一方面,她反對完全拋棄語法、不愿將其當作手段的做法。她認為“沒有語法就如同沒有詞匯一樣,雄偉的語言大廈是建不起來的”(56)。她說成年人學習外語,如同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或街區(qū),會利用地圖通過走最近的路達到目的地,因此“拒而不用這些規(guī)則,卻去用兒童的不斷試驗、不斷出錯的辦法去尋找規(guī)則,那簡直就是荒唐?!保?9)
另一方面,她也反對把學語法當作目的的語法主義。羅姆勃多次利用詞典或文學作品來學習語法。例如,一次出國可以接觸捷克語時,她買了捷克語小說《無產者安娜》,設法解開了變格變位的謎,把分析出來的規(guī)則寫在書頁邊上,該書在她從國外回家時已翻得破損不堪,可見其利用程度之大(12)。她接觸西班牙語,是通過閱讀一本暢銷書,邊看邊從書中歸納基本語法規(guī)則,讀完又選了一本好的教科書來對自己的發(fā)現(xiàn)加以檢驗(13-14)。
(五)教科書的用法
羅姆勃強調,“每一種語言的使用者應當用自己同胞所編寫的教科書來學習外語”,因為不同民族學習同一外語所遇到的困難是不同的(135)。
羅姆勃處理教科書的方法是精學:對教科書上的習題全做,并對照答案,進行修改,然后在錯誤詞句旁寫上五六遍正確地進行鞏固,如果能找到老師就請老師幫助修改(153)。
當然,這樣學課本是相當“枯燥乏味的事”,所以她總是搭配著閱讀文學作品(153)。
(六)怎樣聽外語
羅姆勃重視聽力。學習新語言之初,往往就花一兩個小時來畫“太空圖”,打聽什么時候用什么波段能聽到該種語言的廣播。聽完后立即查找聽的過程中努力記下的生詞,在一兩天后把查記的生詞抄錄到語匯表,從而強迫自己回憶、復習那些即將忘掉的東西。此外,收聽外語新聞的同一天總是收聽本族語或熟悉的語種的電臺,加以核對鞏固(155-156)。
她還提到了一種集學習與休閑于一體的“睡眠教學法”,把要學的課文用本族語和外語打印在紙上,并把發(fā)音錄到磁帶上,學習者先熟悉課文,然后躺到床上跟著錄音重復若干遍后把燈熄滅,繼續(xù)播放錄音40分鐘,聲音越來越低。清早醒來,由輕到響地播放錄音半小時,據實驗證明比同等時間傳統(tǒng)法掌握的詞匯多五六倍(44)。
但是,她也指出,成人學習外語光靠視聽不能完全解決問題,應該配以讀寫語法等學習(38-43)。20世紀40年代西方社會興起的聽說教學法后來的失敗也證明了她的見地。
(七)發(fā)音的技巧
對于發(fā)音,羅勃姆批評了人們錯誤的印象,如“要想好的發(fā)音,必須有好的聽覺”、“要掌握好的發(fā)音,只要反復聽好的發(fā)音就行”等。她反駁第一種說法說,一些音樂家能說好幾種外語,用詞、造句生動準確,但本族語口音很重,因此,倒不如說,學好發(fā)音需要具備察音能力,即通過聽覺辨別外語發(fā)音和本族語發(fā)音的差別(79)。對于第二種說法,她認為這天真得像深信只要仔細觀察著名溜冰運動員的動作,第二天就能在冰場作轉體三周似的(79),她認為,明曉了好的發(fā)音,還要配以反復的“唱譜練習”,不斷訓練本族語里沒有的音和音組,尤其訓練那些發(fā)音部位錯誤會改變詞義的音(83)。
對于察音練習,她指出,盡管聽廣播、看電視都是極為重要的手段,前提必須是自覺、積極地對待——仔細聽每一個音比自己想象的是長些還是短些,留心觀察電視里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嘴唇的動作(84-86)。并將母語與外語的特點加以對比,自覺對比正確與所犯的錯誤來進行鞏固(81)。
對于唱譜練習,她指出,可以用該語言中所不存在的詞(或稱荒誕的音節(jié)nonsense syllable)來進行,如w/v難區(qū)分的人,無數次地重復wo-vo,wa-va, wi-vi等,在散步、等車等休閑時段都可練習,尤其對著鏡子梳頭時效果最佳——可以檢查發(fā)這個音所需要的特殊的面部表情(83-84)。
此外,她還提出反復聽原汁原味的材料來掌握詞句的正確旋律等(85)。
(八)關于翻譯
羅姆勃援引邦戈的話說,翻譯,確切地說是把本族語譯成外語,是最好的、最有成效的鞏固手段(158)。她建議“努力在心里暗暗翻譯一切可以翻譯的東西”(163)。
她特別強調筆頭翻譯,認為這放大自己的錯誤,加深印象,不像聽過的東西,從這個耳朵進從那個耳朵就出去了,也不像口語,只用現(xiàn)成的知識就能對付,翻譯需要不斷豐富自己的詞匯和句法(158)。
(九)文化和出國方面的建議
最后,作者還強調,必須扎扎實實地了解所學語言的國家的歷史、地理、經濟、文化、文學、藝術等,這些能幫助學習者最大限度地深入和廣泛地掌握外語,但她同時指出,也沒有必要過分地醉心于獲得這些知識,更沒有必須到該國家的必要——出國對中等水平的學習者幫助最大,而且需要他們經常、密切地同興趣相同或相近、特別是愿意幫助他們改正語言錯誤的該國人交往才最有益(160-162)。
三、結語
我國外語教育研究專家文秋芳指出,英語學習策略系統(tǒng)由管理策略、語言學習策略、情感策略三個子系統(tǒng)組成,每種策略內涵觀念和行動,研究成果表明管理策略有效指導下的語言學習策略和情感策略會對英語學習成績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學習者的策略系統(tǒng)應像生命系統(tǒng)一樣保持開放性,自覺地、不停地從別人那里獲取新觀念、策略、技巧,來發(fā)展、調整、完善或優(yōu)化自己的學習策略。
本文將翻譯家卡托.羅姆勃有關聽、說、讀、譯、詞匯、語法、詞典等多方面的微觀學習策略進行了梳理述要,其中不乏當代教育者和學習者已經意識到并付諸實踐的重要策略,但也有他們恰好匱乏或忽視之處。例如詞典的用法、閱讀文學作品之重要性及從中摘記單詞的方法、聽力的聽法、歸納法而不是演繹式法學語法、翻譯之重要性等多是課本之外、需要教師做的絕不可少的“額外功”,而這些在實際中又正是很多學生甚至老師在教/學中不知或知而不用的重要策略。由此,外語教育工作者在幫助學習者將英語學習變成事半功倍的愉悅、收獲之旅的過程中,辯證地吸收、借鑒、推介類似卡托.羅勃姆等語言學習高手的成功經驗,具有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本文參考的是該書的中文版,于1983年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超星圖書館存有電子版。
[2]因本文下面所引用的卡托.羅姆勃的觀點都是出自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我是怎樣學習外語的》一書,囿于篇幅,自本條以下引用年代省略。
[3]束定芳.外語教學與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4.
[4]卡托.羅姆勃. 我是怎樣學習外語的[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
[5]Glaser, B. Strauss, A.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M]. Chicago: Aldine. 1967.
[6]文秋芳,王立非.英語學習策略理論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4.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