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人擁有語言”與“語詞擁有人”

        2008-04-12 00:00:00葉起昌
        外語學刊 2008年2期

        編者按:語言哲學的研究以對國外理論、方法的引進和詮釋作為基礎和條件。本二級欄目刊發(fā)葉起昌、王秀梅兩位教授的文章,作為慶祝中西語言哲學研究會成立這一歷史性事件的組成部分。兩篇文章分別反思海德格爾、洪堡特的語言哲學思想。盡管切入維度不同,關注焦點也各異,但無疑都有益于中國語言哲學的建設。

        提 要:本文旨在說明“語詞(語言)擁有人”的觀點中“語詞”與“人”是先后關系和“語詞”構成“人”的本體論基礎,強調只有這種基礎才為上述觀點與“人擁有語言”的觀點之間的一致性提供保障,并賦予后者以積極意義,同時也涉及前者是否面對“語言邏各斯”的問題。

        關鍵詞:起源;本質;邏各斯;理性;此在

        中圖分類號:B0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08)02-0027-5

        “The Human Being has Language” Versus 

        “The Word has Human Being”: Heidegger on Herder

        Ye Qicha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This paper tries to demonstrate that “word”(“l(fā)anguage”) is prior to “human being”. In the view of “The word has human being” and hence “word” forms the ontological foundation of “human being”. This viewemphasizes that this foundation not only provides both the aforementioned view and the view of “The human being has language” with consistency but also gives positive significances to the latter.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whether or not the former should face “the logos of language”. 

        Key words: origin; essence; logos; reason; Dasein

        語言起源問題原屬神學領域。當人們認為自己不再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生靈,而是與外部客體相對的主體時,語言起源問題就成了從哲學角度予以探討的語言本質問題。17世紀和18世紀語言哲學的主要先驅哈曼、赫爾德和洪堡特就該問題與當時啟蒙運動展開論戰(zhàn),而赫爾德的獲獎論文《論語言的起源》(以下簡稱《起源》)則代表著他們語言哲學的最基本立場,關注的焦點在于詮釋語言、理性和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進一步認識人的本質。因此,探尋語言的本質必然伴隨著人的本質問題,人的本質又必須通過語言來界定,人與語言互為前提或形成循環(huán)。但人的語言是什么?

        海德格爾解讀《起源》的目的在于批判上述觀點,并揭示必須在存在論的基礎上追問語言的本質,因為我們依語言而生存,也只有在這個層次上,才可能不從人(主體)而從人的本質(存在的真理)高度來理解語言:“語詞擁有人”。簡單說,“語言就是人,人就是語言”(李洪儒 2007:11)。

        1 赫爾德的主要思想和論述的主題

        《起源》強調人的歷史本質和人是語言的動物,因為人通過特定的語言思維,語言形成人的世界觀,因而語言也就與意識和文化認同不可分。這種觀點與當時流行的理解即可以擺脫語言或語言僅為思維工具的觀點形成鮮明的對比。

        論文闡述的主題有二:其一,沒必要預設一個語言的超自然的起因,因為人的理性本身就擁有創(chuàng)造語言的能力;其二,從自然主義角度解釋理性的起源,即從生存需要的角度闡釋語言起源。

        論文由兩卷構成,第一卷批駁當時盛行的語言觀。

        首當其沖的是蘇斯米希(Johann Peter Sussmilch, 1708-1767)的語言神授說。據蘇斯米希的看法,所有的思維都應用象征符號,因而在發(fā)明象征符號的行為中總是早已預設了語言或象征形式,于是這種發(fā)明也就不是純粹的發(fā)明(Berlin 2000: 314)。由于語言神授論者不斷引用此論斷來批駁孔狄亞克的學說,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由于人不創(chuàng)造語言,所以語言由上帝傳授給人。赫爾德在《起源》中巧妙地駁斥了這種假設①。

        2008年 葉起昌 “人擁有語言”與“語詞擁有人” 第2期

        其次,受到赫爾德抨擊的是以孔狄亞克(E.B. de Condillac 1714-1780)和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為代表的社會契約說。該學說認為人的語言來自動物的本能叫聲??椎襾喛藬嘌裕祟愖罱K將各種不同的本能叫聲和動作用做符號,并逐漸用發(fā)聲(more articulate sounds)代替它們,而非本能的聲音進入語言的渠道則是類比(analogy)或聲音所指向的事物之間的聯想。盧梭步孔狄亞克的后塵,也認為人類語言起源于非語言的叫聲和動作(inarticulate cries and gestures)。然而,盧梭補充道,當動作為語言所替代時,交流雙方之間還必須達成一種契約。赫爾德不否認人的本能聲音屬于“自然語言”的一種, 但并不認為這種“情感語言”或“動物語言”構成人類語言的根源。他論辯到,情感狀態(tài)中不情愿的叫聲與人的語言就有天壤之別,這兩者之間的過度詮釋是不可能的。

        與蘇斯米??捶ㄒ恢拢˙unge 1993:18,FN58)的地方是赫爾德同樣堅信:人從一開始就擁有語言,語言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因為人類特有的反思能力是通過語言也是僅能在語言過程中才產生的,思維和語言具有相同的范圍。作為反思動物,人類同時也是語言動物,他們的自我意識和作為群體的意識(“他們的世界”)只能通過語言得到建構。因此,語言起源問題就不再是中心問題,因為人本質上就是語言動物。

        第二卷提出用來觀察實際語言和它們歷史發(fā)展的4條規(guī)律。

        全文集中論述下面三個問題:(1)語言起源是神授嗎?(2)與創(chuàng)造性一道,語言是被放置在人的身上還是人發(fā)明了語言?(3)語言本質上就屬于人還是語言依據自然規(guī)律在人類進化的某個特定階段產生的?

        赫爾德類比論證動物與人之間在生存范圍和能力方面的不同。動物的生存范圍越小,它的感官能力就越強大,越可靠;人的生存范圍不受限制,所以感官分布到越多的方面,因此也就越弱小,赫爾德稱這為“反比定律”(inverse proportion)。人因而也就缺乏動物的那種敏銳的感官,并且由于無限的生存范圍,也就擁有更多的需求。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在于不同的種屬:“人類高于動物并不是程度有別,而是種屬的不同”(赫爾德 1998:20),決定種屬不同是動物僅有本能,而人具備悟性或理性。

        海德格爾對赫爾德的學說作了如下評價:赫爾德并沒有沿著由邏輯推導出的語法和規(guī)則的路子走,而是尋求“語言真正的神性本質”,這種本質產生于人的生活,人總是處在生存范圍之中,并且該范圍總是充滿需要、危險和迫切的需求(海德格爾2004:71)。偏離“邏輯”方面的這種轉向當然是正確的。然而,他卻陷入了理性的“邏各斯”和標記形成的“邏各斯”之中,并且只從自然界的、經濟的角度來說明事物。這種轉向還忽視了在邏輯和語法、理性和反思意識的背后還存在著更為原初的東西,在形而上學的視界中,這個東西可稱為“存在的理解”或“存在的籌劃”,并賦予“語言”更為原初的本質。

        除了整個論證過程多次出現自相矛盾的闡釋之外,赫爾德的主要不足體現在:在上述問題(1)上陷入了“理性的邏各斯之中”,在問題(2)上則表現為“標記形成的邏各斯”,而回答問題(3)時忽視在邏輯和語法、理性和反思意識的背后更為原初的東西。下面,逐項分述。

        2 語言起源是神授嗎?

        說赫爾德在尋求“語言真正的神性本質”,似乎與整篇《起源》的意旨相違背,因為他極力批駁的正是神授說。但他始終堅信人的完美心靈是神的創(chuàng)造,由這種完美心靈再發(fā)明出語言:“神造就了人類心靈,而人類心靈則通過自身的作用不僅創(chuàng)造出語言,而且不斷地更新著語言”(赫爾德 1998:111)。

        “陷入理性的邏各斯之中”是指赫爾德在理性和語言(Ratio etOratio)、還原論和超自然主義之間試圖尋求一條中間道路。對赫爾德而言,難點在于理性同時就是語言,是語言整體中永遠不可缺少的部分。赫爾德寫道,“語言的發(fā)明對人來說是極其自然的,就像他是人一樣自然”(赫爾德1998:26),并且“人在有語言和能夠獲得語言之前,已經應該擁有語言了;或者說,在還沒有最起碼的理性運用的時候,人就已經具有理性了”(赫爾德1998:31)。赫爾德這里想強調的是理性和語言具有同樣的始源。然而,他不無矛盾地接著說,“語言不是由神來教授的,而是由人自身的手段生成的”。但既然語言與理性具有同樣的起點和始源,一者先于另一者又是如何可能呢?

        對“邏各斯”概念的解讀有助于加深對這一點的理解?!叭耸抢硇曰蛘Z言的動物”定義中的“理性”或“語言”就源于logos一詞。上述定義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zon logon echon,義為animal possessing logos(擁有邏各斯的動物)。但該定義經拉丁語的“理性動物”(animal rationale)再轉譯到其他語言之后,logos一詞原先的多義特征(word, thought, reasoning, reasoned account)逐漸喪失,僅余“理性”或“思想”的含義。隨后的思想演變史更是鞏固了logos一詞的這種單一語義。海德格爾指出,整個西方形而上學,甚至直至黑格爾和尼采,只注重思想而非言語,語言僅僅是理性的工具和奴婢。赫爾德的論述說明他并沒有在真正的意義上走出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陣營。

        海德格爾(2004:29;1963:X)認為,希臘語詞λóγοs[“邏各斯”(logos),即“理性”(thinking or reason)或“話語”(discourse)]是“使什么顯示”(to make manifest)的意思;一切存在者的自身顯現都屬于這種無蔽狀態(tài)。甚至在海德格爾看來,語言、理性、上帝、思想盡管指不同的事物,但是應該看做同一回事,它們共同的本質就在于讓存在顯示。語言與思想的關系就能說明,赫爾德所說的語言為人通過“心靈”所發(fā)明顯然是不可能的。思想不可能沒有語言;思想僅能通過語言存在;語言也不在思想之前;語言是通過思想的,因而思想與語言具有同樣的始源和相同的本質。

        3 人發(fā)明了語言?

        赫爾德開篇的第一句斷言是,“當人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語言”(赫爾德1998:3)。該斷言至少有三層含義。首先,這句話點明人是動物,并暗示“人是理性的動物”。其次,存在著動物語言,因為赫爾德的語言概念含義寬泛。再則,該句還意味著這里的語言并不是語詞語言。在赫爾德看來,動物的知覺發(fā)聲也是語言,因為它是一種自我表達和體現,是向同類傳遞迅息。比較他的另一句斷言“人類是已知唯一使用語言的動物,并且正是靠語言區(qū)別于所有其他動物”(赫爾德1998:15)。后一句斷言中的語言概念顯然已經不再指動物語言。這兩句斷言中的語言概念是否完全不同?或是這兩種語言概念之間還存在著某種一致性?這是赫爾德必須回答的問題。既然人還是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有語言了,人又是如何發(fā)明語言呢?

        赫爾德認為可以“通過尋找而發(fā)明”(inventingbyfinding)語言。他說,“人、理性和語言是現實性而非可能性”(赫爾德1998:32),因而這里的“發(fā)明”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尋找”的過程:“人必須始終運用自身的力量為自己找到語言”(赫爾德1998:31)?!白陨淼牧α俊敝傅恼恰袄硇浴被颉拔蛐浴?“當人處在他所獨有的悟性狀態(tài)之中,而這一悟性[思考能力(reflexion)]初次自由地發(fā)揮了作用,他就發(fā)明了語言”(赫爾德1998:26),語言成了悟性初次意識行為的產物。 

        赫爾德同樣意識到主體認識客體必須通過第三者:“假如不把事物的特征先區(qū)分出來,不要說無法有效地運用理性,就連最低程度的理性運用、最簡單的明確概念以及人類悟性最基本的判斷也毫無可能。因為兩個事物之間的區(qū)別唯有通過第三個事物才能得到認識。而正是這第三個事物,即區(qū)分性特征,成了心靈內在的記號,所以,語言是從理性最初的行動中極其自然地生成的?!保ê諣柕?998:30)尋找的東西必須是已經存在的東西,特征則是兩事物比較的結果而非比較的條件,實際上赫爾德并沒有找到他所要的“這第三個事物”,即他沒有為尋找特征提供前提。這“第三個事物”正是海德格爾意義上的“前結構”(the ForeStructure),不妨理解為認知科學中的“圖式”概念。由于沒有這種“前結構”的介入,況且“人僅能通過語言才是人,而要發(fā)明語言,他必須早已是人”(Humboldt 1997:10),海德格爾因此認為,赫爾德意義上的“發(fā)明”是不存在的(海德格爾2004:29)。

        4 語言本質上就屬于人?

        赫爾德確實說過,“語言最初為人和動物所共享,關于這一點現在還只有一些零散的證據”(赫爾德1998:3),如感嘆詞和摹聲詞,只不過它們不再是人類語言的主要成分,由此說明,“語言并非源出于神,恰恰相反,它源自動物”(赫爾德1998:8),并且“語言是隨人類一道演變,循序漸進地發(fā)展起來的,無論歷史或詩歌、哲學或語法都證明了這一點”(赫爾德1998:110)。然而,為了避免孔狄亞克把動物當成人和盧梭把人視為動物造成的困境, 一方面,他不得不說:“可是沒有一種動物,哪怕是最發(fā)達的動物因此就能接近人類語言最起碼的開端”(赫爾德1998:12);另一方面,他把重心移到人與動物而不是動物語言與人的語言的區(qū)別上。不言而喻,這種區(qū)別當然在于“悟性”,“人正因為他是人,從一開始就必須具有理性”(赫爾德1998:24)。

        赫爾德在試圖強調理性與語言具有同等始源的同時,卻有意無意地維護和確立了啟蒙運動所極力倡導的“理性權威”,因為預設的“理性”為各種超自然理性起源的推測和超自然語言起源的假說提供了便利。赫爾德從自然主義的角度解釋理性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推測性質,能夠提供的主要論據是理性通過語言控制和組織我們的經驗,但整個理論始終依賴于理性創(chuàng)造語言。正如哈曼所問:這理性不正是須要解釋的現象嗎?為什么理性創(chuàng)造了語言?(Beiser 1987:137)而赫爾德僅僅回答:理性以語言表達自身是極“自然的”。然而,這種回答并沒有解決問題:什么東西應該看做“自然的”?這正是海德格爾認為值得進一步追問的問題,也就是在語法和邏輯、理性和意識背后更原初的東西是什么? 

        5 “語詞擁有人”

        海德格爾問到:人僅僅只是更自由,具有更寬廣和更清晰的視野而已?比理性或悟性更本源的東西是什么?(海德格爾2004:23)

        赫爾德涉及感官與感官的語言時,總是忽視了所有這一切都建筑在一個更深層次的基礎之上,這個基礎并不與知覺(理性)相對立,不是概念和意向,而是先于理性或主體的存在的現身情境及存在的真理(the attunement of being and its truth)(Heidegger 2004:35)。海德格爾指出,赫爾德,甚至整個西方形而上學,均未認識到這一點。

        “現身情境”只是“此在”(Dasein: beingthere)概念不可分割的三環(huán)節(jié)之一,它規(guī)定個人的社會定位。另外兩個環(huán)節(jié)是“理解”和“話語”。“理解”將此在區(qū)別于其他任何存在,是“此在”可能性的籌劃(葉起昌 2007a)。赫爾德顯然沒有尋求這種理解?!霸捳Z”是“此在”在世之中的“可理解性的分音節(jié)說”。這三者構成“此在”?!按嗽凇敝溉说拇嬖谑潜换I劃在一個動態(tài)的、能被顯示的視界或開放性中。

        人的本質就是朝著存在的這種開放性,而不在于人與動物之間的類比,因為這兩者無法相提并論,動物只受制于環(huán)境,從來不擁有“世界”(葉起昌2007b)。因此,理性或語言賴以存在的根基不可能是動物,語言的本質也就不是有機體的吐白或生物的表述,而是“存在本身的又澄明又隱蔽著的到來”(Heidegger 1998: 249),即“存在的真理”。

        從“邏各斯”的角度能夠得出的語言起源學說不外乎下列三種:語言來自人類的動物本質,語言是上帝恩賜的禮物,語言源自人的理性本質。赫爾德全文均在論述語言既不源自神授也不來自動物,而是來自人,語言體現人的本質。但這人是誰?赫爾德也僅僅告訴我們,人必須通過語言來表示。但如何表示呢?海德格爾認為,這是不能通過人(主體)的方式來證明的。在這點上,傳統(tǒng)語言哲學的研究方法并不是自明的。上述三種語言起源說非但不能揭示人的本質,而且還掩蓋了語言存在的歷史本質。出于這種原因而不是對語言科學的新見解,海德格爾斷言:語詞擁有人(海德格爾2004:3)。人不可能是動物,而是存在的澄明,語言就是這種澄明之所。這里須要補充的是,海德格爾用過不同的概念來表示語言。前期理論中的“語言”概念在后期著述中已經不用,而改換“語詞”或其他稱呼,如“命名”、“言說”、“召喚”等。在他看來,“語詞比語言豐富”(Heidegger 2004:46),應用“語詞”概念,除了可以使語言起源問題從理性-邏輯的(rationallogical)解釋中解放出來,還可擺脫對語言僅僅作邏輯描述的限制(Heidegger 1975:193)。“語詞”屬于“存在”, 守護“存在”,因而語詞(語言)才是人的主人(Heidegger 1975:146)?!皳碛小钡暮x也隨之變化,不再是“占有”某物,而表示語言(語詞)是存在之家,因為語詞奠基“世界”,并保留著“此”的澄明之境。這里首先要澄清的是下述問題?!叭藫碛姓Z言”與“語詞擁有人”看起來似乎是語言哲學立場的一種選擇。實際上,“語詞”與“人”處在不同的層面,后者構成前者的基礎,兩者不可相互轉換。在這個意義上,人必須是語言的承載者。

        上述解讀大致勾勒出海德格爾從存在論角度論述語言的下述框架:從語言先后到語詞、澄明之境、存在、此在(Heidegger 2004:39)。

        6 結束語

        人與動物的種屬差異,不僅意味著人與動物之間有著明確的分野和不同的層次,而且意味著難以從動物的角度來審視人或從人的角度來審視動物。赫爾德明確指出了這一點,這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在整部進化史中,從來也沒有從動物的自然交際行為中產生過象征符號”(李訥2004:171),但赫爾德卻以類比的論證方式搖擺于動物王國和人的世界之間。只要同意動物與人之間存在著海德格爾意義上的本體論差異,語言起源或本質問題也就不可能從進化角度得到解決。

        這是否意味著從“語詞擁有人”的本體論角度來看,語言的本質就不存在困惑了呢?的確,要論證理性和語言具有相同的地位,必須追問它們的共同基礎。一旦承認在主客體之前、在理性和語言的背后必須要有“此在”,就不能不同意海德格爾的理論。這正如Lafont(2000:xii)所說,只要接受海德格爾的理論前提,其后的論述則完全順理成章,幾乎無懈可擊。

        實際上,“語詞擁有人”的觀點同樣也存在困惑?!罢Z詞擁有人”意味著語言自身能夠“說話”,因為語言是“可理解的分音節(jié)說”。海德格爾確實也是這樣認為的:“語言自身說”(海德格爾1975:197)。難道語言是先于并獨立于人的獨白?海德格爾給予了肯定的回答。由此產生的問題是,難道這與赫爾德預設的超自然的“悟性”相同,只不過海德格爾將“悟性”讓位于“語詞”或其他稱呼而已?海德格爾不認為這是人的困境,這恰恰說明了人的有限性和本質。

        在這點上,海德格爾(2004:29)同意洪堡特的看法,并認為,語言作為“此在”的三環(huán)節(jié)之一是被給予的,但絕不是神學意義上的被給予,而是為思想提供條件的法則。于是,人的本質歸屬語言,語言的本質是語言自身,并不是語言之外的其他任何事物,從而也否定了從“人擁有語言”的角度來探討語言本質的可能性。但在“語詞擁有人”的本體論前提下,“人擁有語言”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這兩者并不是不可協調的,因為語言不是遠離人的獨白,它需要人之“說”。作為“語言自身說”的聽者,人從順從語言的說中來聽和說,從而保護語言免遭日常的濫用;作為“存在之家”的居有者,通過居住在這個家中,人不僅創(chuàng)造性地完善著這個家,而且人也因此才能成其所是和是其所是。

        注釋

        ①后來有的學者認為,赫爾德對蘇斯米希語言觀的解讀有失公允(Berlin 2000;Bunge 1993:18,FN58)。

        參考文獻

        赫爾德 J. G. 論語言的起源[M].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

        李洪儒. 意見命題意向謂詞與命題的搭配[J].外語學刊,2007(4).

        李 訥. 人類進化中的“缺失環(huán)節(jié)”和語言的起源[J].中國社會科學, 2004(4).

        葉起昌.“話語”概念的海德格爾式闡釋[J].外國語, 2007a(3).

        葉起昌.重思真理、時間和話語——海德格爾語言觀解讀[J].外語學刊, 2007b(5).

        Beiser, F. C.The Fate of Reason:German Philosophy from Kant to Fichte[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Berlin, I.Three Critics of the Englightenment: Vico, Hamann, Herder[M]. London: Pimlico, 2000.

        Bunge, Marcia. Introduction[A]. In Johann gottfried HerderAgainst Pure Reason: Writings on Religion, Language, and History( trans. Marcia Bunge)[C]. Minneapolis, MN:Augsburg Fortress, 1993.

        Heidegger, Martin.On the Essence of Language:The Metaphysics of Language and the Essencing of the Word Concerning Herder’s Treatise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trans. Wanda Torres Gregory and Yvonne Unna) [M].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4.

        Heidegger, Martin. Preface [A]. In William J. Richardson.Heidegger:Through Phenomenology to Thought [M].The Hague: M. Nijhoff, 1963. VIIIXXIII.

        Heidegger, M.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Albert Hofstadter) [C]. New York: Harper Row Publishers, Inc. 1975.

        Heidegger, M.Pathmarks[C]. Ed. by Willima McNeill.Cambridge, UK: 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Humboldt, W. von.Essays on Language[C]. Ed. by T. Harden and D. Farrelly.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1997.

        Lafont, Cristina.Heidegger, Language, and Worlddisclosure(Trans Graham Harman)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收稿日期:2008-01-12

        【責任編輯 李洪儒】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网站| 色偷偷亚洲第一综合网|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男女18视频免费网站| 男人的天堂无码动漫av|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aⅴ| 国产成人AV乱码免费观看| 久久久亚洲av成人乱码| 青青草原亚洲|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87| 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专区一区| 香港三级午夜理论三级| 色老头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的天堂av免费看| 亚洲永久精品日韩成人av| 国产乱人无码伦av在线a| 久久无码av三级|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女同系列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熟妇视频国产偷人| 国产免费三级三级三级| 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亚洲av成人无遮挡网站在线观看 | 自慰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8国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被公侵犯的视频 | 亚洲日产精品一二三四区|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九色AV刺激露脸对白| 亚洲av毛片在线播放| 欧洲熟妇色|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一区| 极品嫩模大尺度av在线播放|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天啦噜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