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作為語言間性視域中的翻譯學,當今既須要繼續(xù)實證考察,又迫切須要在研究維度、方法以及思想性上實現突破。本期刊發(fā)張威、柯飛等學者的三篇文章,分別考察口譯質量評估、模糊現象翻譯和高語境詞匯翻譯。盡管切入維度不同,考察對象各異,但這些學者都在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這一翻譯核心課題上艱辛求索。
提 要:在口譯交際活動中,口譯用戶對口譯質量評估有重大的影響。通過實證性調查與分析,本研究發(fā)現,整體上,口譯用戶更重視口譯的內容,而相對不太注重口譯的形式要素;但在具體情況下,口譯用戶對口譯質量因素的評價又存在著較大差異。本研究為建立科學、系統(tǒng)的口譯質量評估體系,為客觀、全面地衡量口譯效果提供了必要的實證性支撐。
關鍵詞:口譯;口譯用戶;口譯質量評估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08)03-0114-5
The Effect of Interpreting Users in Interpreting Quality Assessment
Zhang WeiKeFei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s an integral part of interpretingsupported communication, the interpreting users can exert great effects on the evaluation of interpreting quality (IQ). The present survey shows that the interpreting users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content rather than the form of interpreting, that the users’ features shape their IQ evaluation. The present research, therefore, constitutes an empir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framework with the view to an objective IQ evaluation.
Key words: interpreting; interpreting user; IQ evaluation
1 引言
隨著對口譯活動性質的認識的不斷加深,人們已不再把口譯活動僅僅看作原語信息在語言符碼層面上的機械轉換,而更多地將其視為一種在具體社會情景下信息傳播與交流的交際性活動(劉和平 2003)。這其中,信息傳播方式、信息內容、交際場所、交際參與者、交際意圖、翻譯規(guī)范等各種交際因素相互制約、彼此影響,共同決定著口譯質量和口譯活動的最終效果。因此,僅僅從語言對比的角度去評價譯員的表現和口譯的質量往往不能真實地反映實際的口譯效果。而單純從譯員角度出發(fā)衡量口譯效果,則又往往會忽視口譯活動中其他參與者的特殊期待,難以充分滿足其要求,也難以達到良好的口譯效果(蔡小紅曾潔儀2004)。
在實際口譯活動中,口譯用戶主要是指通過口譯員的工作希望從發(fā)言人那里獲取信息或交流意見的人員。這些人員參與交流活動的目的各不相同,而且在知識背景、外語水平、對口譯的認識程度等方面也都千差萬別。因此,他們對口譯活動,特別是譯員的表現,往往有特殊的要求。而這些要求也會使他們對口譯活動的質量作出不同的判斷。自然,他們的要求與期待也應成為口譯質量評估的重要參考指數。國際著名口譯研究專家勒代雷(LedererM.)就認為,只有從聽眾對口譯感知的效果才能確定譯員口譯活動的質量,才能最后判斷口譯活動的效益(Lederer 1992:149)。
西方國家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關注口譯用戶對口譯質量評估的影響,其歷史相對較長,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體系,既有理論探討,也有實際調查,涉及口譯用戶的各種情況,如目的、口譯使用經驗、性別、國籍等,有力推動了口譯質量評估研究的整體發(fā)展(Kurz 2001)。而我國這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落后。雖然我國港臺地區(qū)在20世紀90年代也開展了一些實證性研究,但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次,規(guī)模不太大,數據的代表性也比較有限。另外,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差異,這些研究間的可比性也不很明顯(蔡小紅 2002)。大陸這方面的研究也不多。劉和平(2002)對科技口譯質量評估中口譯用戶對其的影響作了實際的考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思考。此外,部分高校的口譯碩士論文也涉及到口譯用戶在質量評估中的作用(蔡小紅、曾潔儀 2004)??梢哉f,在總體數量上,我們在這方面的研究還非常有限,難以匯集大量的實證數據,也難以客觀地反映口譯用戶對口譯質量的具體評價情況。而在質量上,相關研究只是在理論上強調了口譯用戶對口譯質量的特殊要求,沒有進行實地調查和分析,也就難以詳細說明用戶的不同情況對口譯質量評價的具體影響,研究力度不足。另外,對口譯用戶與口譯員在口譯質量評價方面的具體差異缺乏考察和分析,二者難以有效溝通,影響了口譯質量的客觀評價和口譯質量評估體系的整體構建。
本項調查研究則希望通過對國內口譯現場活動中口譯用戶的調查與分析,力圖對口譯用戶對口譯質量的期待和要求進行較為全面而客觀的描述,為進行科學的口譯質量評估,建立并完善口譯質量評估體系,提供必要的實證性支持。
2 口譯用戶對口譯質量因素的評價:調查與分析
2.1 調查對象
本次調研的對象是2004-2005年度在北京舉行的4次國際研討會,涉及經濟、數學、科技、環(huán)境等領域。與會代表來自中國、美國、荷蘭等國家和地區(qū),共計214人。
2.2 數據收集工具
就口譯用戶對口譯質量的評價而言,目前應用得最廣泛,也是獲取相關數據最直接的科學方法,就是調查問卷的方法(Gile 1991, Kurz 2001)。因此,我們根據Bühler(1986)、Kurz(2002)等研究中所列舉的主要口譯質量因素,設計了相應的調查問卷,以期掌握用戶對這些因素的具體評價情況。會議期間共發(fā)放問卷130份,收回有效問卷118份,有效回收比率為91%,達到調查統(tǒng)計標準。
此外,我們還與部分口譯用戶(53人,占問卷調查總人數的41%)進行了個別交談,以進一步了解他們對口譯質量因素的評價,以及對開展口譯質量評估研究的態(tài)度。
2.3 數據分析工具
我們主要考察口譯用戶對各種口譯質量因素的“優(yōu)先選擇”(priority choice), 即認為某項因素最重要的選擇數量,并將其轉換為占具體某類人員總數的百分比例,并利用Excel、SPSS等軟件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2.4 數據分析與討論
2.41 交際目的對口譯質量評價的影響
根據其他相關研究的通行做法(Mack and Cattaruzza 1995),將口譯用戶的交際目的分為專業(yè)性信息交流與探討、一般信息了解兩種情況,分別考察不同交際目的對口譯質量評價的影響(見圖一、表1)。
由上述圖表可以看出,整體上,用戶的不同交際目的對口譯質量評價的影響基本一致。首先,信息完整性、表達流暢、邏輯條理等因素被認為十分重要,所占比例均在50%以上。而且統(tǒng)計F值未達到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p值均>0.05),說明不同交際目的對這些質量因素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其次,語法準確性、語音語調、聲音悅耳以及風格等因素則并不太受重視,所占比例均未超過50%,特別是翻譯風格的比重均未達到30%。統(tǒng)計F值均無顯著差異,說明對這些因素的評價也基本相同。
但是,用戶的不同目的對專業(yè)術語準確性的要求卻存在巨大的差異。專業(yè)性信息交流與探討和一般信息了解對該項因素的重視程度分別為69%和40%。而且,p=0.02(<0.05),存在顯著性差異①,說明專業(yè)性目的越強,就越重視專業(yè)術語準確性。
在語法準確性、語音語調、聲音悅耳以及風格等語言因素上,想了解一般信息的用戶的要求要高于專業(yè)性信息交流的用戶(但均未達到顯著性差異),說明專業(yè)信息交流的用戶更關注口譯內容,而較少注意口譯的語言表達形式。
2.42 知識背景對口譯質量評價的影響
根據用戶知識背景與會議主題的關系,將其分為專業(yè)和非專業(yè)兩類,考察其對口譯質量因素的不同要求(見圖二、表2)。
可以看出,信息完整性、邏輯條理等因素都普遍受到重視,均在50%以上,而且均無顯著差異,說明對這些因素的評價基本一致。而語法、語音、聲音悅耳、風格等因素則受重視程度較低,均未達到50%,并且均無顯著差異,說明意見基本相同。
此外,雖然不同知識背景的人員對部分口譯質量因素都很重視,但卻存在較大差異。在表達流暢上,專業(yè)人員與非專業(yè)人員的重視程度分別為53%和67%,雖然都超過50%,但差異顯著(p=0.021 <0.05),說明非專業(yè)人員更重視譯員的表達流利程度。而在術語準確性方面,專業(yè)人員與非專業(yè)人員的重視程度分別為65%和52%,差異顯著(p=0.019 <0.05),說明專業(yè)人員更注重專業(yè)術語的表達。
2.43 外語水平對口譯質量評價的影響
根據用戶的外語學習經歷以及實際應用情況,我們將其分為高、一般、低三個層次,分別考察其對口譯質量評價的影響(見圖三、表3)。
很明顯,三類人員都非常強調信息完整性,比例均在70%以上,而且沒有顯著差異,觀點基本一致。此外,在表達流暢、語音語調兩項因素上,三類人員的重視程度均在50%以上,也無顯著差異,說明他們都對語言表達水平非常關注。
在其他方面,用戶的評價既呈現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也存在較大差異。首先,在某些因素上,外語水平越高,要求卻相對越低。如在邏輯條理上,低、一般、高三類人員的重視程度分別為52%、50%、46%,具有邊緣性顯著差異(p=0.06 >0.05),說明外語水平越高,對譯語表達的邏輯條理性要求卻越低。其原因可能是,高水平的用戶能更直接地從原語接收信息,以彌補譯語表達邏輯上的缺陷。與此相類似,在聲音質量上,低、高兩類人員的重視程度分別是52%和46%,具有邊緣性顯著差異(p=0.07 >0.05),說明低水平用戶更重視譯員聲音效果。而在另一些因素上,如專業(yè)術語、語法準確、風格因素等,外語水平越高,要求相對也越高。特別是對專業(yè)術語,低、高兩類人員的重視程度分別為40%和54%,差異顯著(p=0.02 <0.05),說明外語能力越強,對原語理解越透徹,對相關術語的準確性也就越嚴格。
2.44 口譯使用經驗對口譯質量評價的影響
口譯使用經驗是指與會者利用口譯服務獲取信息的次數和經歷。我們根據口譯使用次數將用戶分為首次、2-4次、5次以上三種情況,考察不同口譯使用經驗對口譯質量評價的影響(見圖四、表4)。
用戶對信息完整性、表達流暢和專業(yè)術語等因素都非常重視,均達到50%以上,且均無顯著差異,說明對上述因素的評價基本一致。而在語音語調、風格因素上,用戶的重視程度較低,均在35%以下,也無顯著差異,說明意見比較一致。
在其他方面,用戶評價的趨勢基本相同:使用經驗越豐富,對相關質量因素的要求越低,有些還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在邏輯條理上,首次使用與經驗豐富者(指5次以上)的重視程度分別是64%和48%,具有顯著差異(p=0.02 <0.05),說明經驗豐富的用戶對譯員表達邏輯性要求相對不太嚴格,能夠憑借以往的經驗和相關知識,對譯語表達作出合理的判斷。同樣,在語法準確性上,首次使用與經驗豐富者的重視程度分別為58%和44%,差異顯著(p=0.04 <0.05),說明首次用戶更重視語法表達。而對聲音質量,首次使用與經驗豐富者的重視程度分別為57%和36%,差異非常顯著(p=0.008 <0.01),說明首次用戶更重視譯員的聲音效果。
2.5結論
2.51 對數據分析的總結
總體來說,口譯用戶均非常重視口譯的內容(如信息完整性、表達邏輯、術語等),而將口譯的形式(如語法、語音、聲音質量等)放在相對次一級的位置,這也進一步證實了其他相關研究的結論(Marrone 1993;Kurz 2001,2002;Collados Ais 2002)。當然,在具體情況下,用戶對口譯質量因素的評價也存在一定差異。
首先,口譯用戶的不同目的會影響對口譯質量因素的評價。其次,口譯用戶的不同知識背景決定著對口譯質量因素的重視程度。另外,口譯用戶的外語水平也會左右對口譯質量因素的評價。最后,口譯用戶不同的口譯使用經驗影響其對口譯質量因素的評價。
2.52 本項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調查對象的代表性。本次調查雖然涉及4次不同主題的大型國際研討會,但調查范圍僅限于北京地區(qū)。而且,參與問卷調查的人數也比較有限,因此,用戶對口譯質量評價的代表性受到一定限制。
其次,口譯形式的代表性。本次調查主要考察了同聲傳譯,而沒有涉及交傳、視譯、電話口譯、電視口譯等其他形式的口譯活動。而不同的口譯形式在操作過程、策略應用、認知資源要求等方面都有較明顯的差異,用戶對具體形式下的質量因素評估也必然有所不同(劉和平2005:82-84)。
最后,人員劃分標準的科學性。本次調查中,我們在4個方面對用戶進行不同層次的分類,但沒有進行嚴格的考察或測試,其結果難以非常準確反映各個方面的真實水平。
鑒于這些局限性,本次調查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口譯用戶對口譯質量的評價狀況,但所獲數據僅能反映某一范圍內某些人員的特點,還須要今后作進一步的工作。
3 后續(xù)研究的方向
首先,鑒于口譯活動的復雜性,上述局限性也是其他相關研究普遍存在的問題(Gile et al. 2001),因此,有必要組織相關的研究結構和人員,建立穩(wěn)定的研究隊伍,通過科研立項、交流研討、合作攻關等形式,在更大范圍內,對不同形式的口譯,進行更深入地觀察和分析,收集大量的實證性數據,以期更全面、更客觀地描述用戶對口譯質量的評估狀況。
其次,口譯用戶僅是口譯交際活動中的一個組成要素,而口譯任務、會議性質、會議主題、技術設備等因素也會與用戶發(fā)生交互作用,共同影響對口譯質量的評價(蔡小紅、方凡泉2002)。因此,在考察口譯用戶自身因素對口譯質量評估的影響的同時,也應全面分析影響用戶決策的其他外在因素,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說明用戶對口譯質量的具體評價情況。
最后,鑒于用戶與口譯員在口譯質量評價方面的差異,可以考察用戶的不同要求對口譯員實際表現的具體影響,以進一步明確用戶因素在口譯質量評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注釋
①在各表中,﹡表示在0.05的水平上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表示在0.01的水平上具有統(tǒng)計學顯著性差異。
參考文獻
蔡小紅. 口譯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觀念、新趨勢[C]. 香港: 開益出版社, 2002.
蔡小紅 方凡泉. 口譯質量與效果評估[A]. 蔡小紅. 口譯研究新探——新方法、新觀念、新趨勢[C]. 香港: 開益出版社, 2002.
蔡小紅 曾潔儀. 口譯質量評估研究的歷史回顧[J]. 中國翻譯, 2004 (3).
劉和平.職業(yè)口譯新形式與口譯教學[J]. 中國翻譯, 2003 (3).
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5.
賽萊斯科維奇勒德雷爾. 口筆譯概論[M]. 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2.
Bühler,H. Linguistic (Semantic) and Extralinguistic (pragmatic) Criteriafor the Evalu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ers [J]. Multilingua, 1986 (5).
Collados Ais, ángela. Quality Assessment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The Importanc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 In Pchhacker and Shlesinger (eds.). 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Gile, 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Research [J]. Target, 1991 (2).
Gile, D. et al. Getting Started in Interpreting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Reflections, Personal Accounts and Advice for Beginners [C].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1.
Kurz, I.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Quality in the Ears of the User [J]. Meta, 2001 (2).
Kurz, I.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Expectations of Different User Groups [A]. In Pchhackerand Shlesinger (eds.). 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 [C].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Mack, G. and Cattaruzza, L. User Surveys in SI: A Means of Learning about Quality and/or Raising Some Reasonable Doubts [A]. In Tommola, J. (ed.). Topics in Interpreting Research [C]. Turku: University of Turku, Centre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1995.
Mackintosh, J. User Expectation Survey: Interim Report [J]. AIIC Bulletin, 1994 (2).
Marrone, S. Quality: A Shared Objective [J]. The Interpreters’ Newsletter, 1993 (5).
收稿日期:2006-07-13
【責任編輯 鄭 丹】